书树
王菊香十七年几乎没洗过澡。十七岁的她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农村。后来到了大城市她才知道,她的家乡除了拥有丰富的新鲜空气资源外,一贫如洗。
王菊香在家排行老四,上边三个全是姐姐,下边一个是弟弟。她清楚,如果老五不是弟弟,父母还会任劳任怨地增加家庭成员的数量,直到后继有人为止。父母认为拥有再多的女儿也后继无人。
艰难的父母竟然供她在乡中学读完了初中。实际上王菊香算是勤工俭学,每天放学后她都要背一捆柴回家。寒暑假一天都不能休息地务农。
王菊香喜欢看书,但她没钱买书。上初二时,她在学校的垃圾堆旁意外地发现了一本被人丢弃的诗集,她如获至宝地将诗集带回家,贪婪地阅读。那本诗集的名字是《山啊山!》,作者叫陈水义。通过诗集前勒口上的作者简介,王菊香得知这位叫陈水义的中年诗人诗作颇丰,在国内挺有名气,现在是本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王菊香的父母都是文盲,她由此从小就对文字有崇拜感。上学后,她对课本中介绍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佩服得五体投地,她觉得能写书给别人看的人都是了不起的圣人。
《山啊山!》是王菊香拥有的第一本书,她无数次坐在窗前读它,百看不厌。王菊香家的窗户没有玻璃,是透明度极高的窗框。稍有闲暇,王菊香就将《山啊山!》摊开在窗框上,在苍蝇的陪伴下一遍又一遍地看。
王菊香的家乡盛产山,正因为山多才无法修铁路和公路,正因为没有路才穷。诗人描写的山漏洞百出,王菊香没有觉得诗里的山不妥,她由此倒觉得家乡的山长得不对。
王菊香十六岁时,村里有了一台电视机,那是村长在县城工作的哥哥送给村长的。那电视机虽说是村长哥哥家更新换代淘汰下来的旧家电,但它对于村里人来说却是宝贝。
最初的几天,每到傍晚,几乎全村人都聚集到村长家的院子里看电视。王菊香这才直观地看见了外边的世界,她不光看见了省城,还看见了北京,看见了美国首都。从那时起,王菊香就发誓要出去。
“都是人。为什么我要憋在山里过这样的日子?”王菊香不平,她想改变现状。后来,村长的媳妇不让父老乡亲到她家看电视了。
王菊香只有一边看《山啊山!》一边回忆看过的电视镜头。
春节刚过,阴冷低矮的村委会门口贴出了一张布告,很多人围看。
打柴回来的王菊香凑过去看布告的内容。
布告上说,省城百灵鸟家政服务公司来本村招聘家庭服务员,凡年龄在十七至四十岁的健康女性均可报名,经面试和体检合格者,交一百五十元后即成为百灵鸟家政服务公司的家庭服务员。
王菊香一口气将布告看了十遍,直到将布告的全部内容包括错别字都背下来。她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她要抓住这个机会,离开穷山沟,去地球上富有的地域生活。
王菊香一路小跑回到家里,她将柴火放进灶房,对正在掰玉米的母亲说:“娘,我要去省城工作!”
“啥?”母亲以为自己听错了。
“省城家政服务公司到咱村来招家庭服务员,我想去。”王菊香说。
“啥叫家庭服务员?”母亲抬起脸问。
“就是帮城里人做家务。”
“当保姆?”
“现在不那么叫了。”
“你干得了?城里人难伺候着呢!”
“干得了。别人干得了,我怎么干不了?”
“一个月能挣多少钱?”
“除去管吃管住,一个月还能干挣两百多元。”
“这么多?城里人有多少家务事,自己不干,花钱请别人干?”母亲摇头表示不理解。
“娘,我要去。”王菊香说。
“要交多少钱?”母亲清楚那家政服务公司不会白给城里人和乡下人搭桥。
“一百五十元……”王菊香小心翼翼地说。王菊香清楚对她家来说,这是一笔巨款。
“这么多!”母亲吓了一跳。
“我去了城里,一个月就能挣回来!”王菊香说。
“等你爹从地里回来,咱们再商量。”母亲继续掰玉米。
尽管冬天地里没事,可王菊香的父亲每天都喜欢到自家的地里转转。
P1-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