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语教学与研究》:
(二)掌握教学原则的意义作用
教学原则对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有着指导和调节意义。它能够为教师提供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
教学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巴拉诺夫指出:“教学论原则决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和论证其效果有赖于作为这些方法基础的教学论原则。教学论原则体系,就是对学习和掌握教材的基本途径的总的说明。”
科学的教学原则在人们教学活动的实践中被灵活有效地运用,这对教学活动有效有利地开展,对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普通教学原则体系
教学原则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由于教学目的和教学实践面临的课题不同,教育家的哲学观点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不同,所制定的教学原则就有所不同。因而古今中外教育著作中提出的教学原则的名称、数目、内容和体系纷繁不一。例如,夸美纽斯依据感觉论的认识论和当时发展起来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来论证他的教学原则;第斯多惠是从学生、教材、教学条件和教师等方面提出他的“教学规则”的;当代苏联教育心理学家I.B.赞科夫从教学促进学生一般发展着眼,提出了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等教学原则。美国J.S.布鲁纳依据认知派的结构主义心理学,提出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等。当代教育科学对教学原则做了如下规定:
1.教学整体性原则
教学整体性原则包含着两重含义:一是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教学任务的完成应是完整的、全面的,不能有任何方面的偏废:二是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教学是由一系列教学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
2.启发创造原则
启发创造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和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掌握知识,并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
4.有序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开展和进行,以期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5.师生协同原则
师生协同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真正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其实质就是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教与学的关系。
6.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差异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最好的发展。
7.积累与熟练原则
积累与熟练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广博、深厚和牢固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进而使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够达到熟练和运用自如的程度。
8.反馈调节原则
反馈调节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从教和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并能够及时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9.教学最优化原则
教学最优化原则是指教学活动中,要针对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调控,实施最优的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四)日语教学原则体系
关于外语教学原则,教学法界观点不一,有主张交际性或以实践性为唯一原则的;有主张交际性和考虑母语两个原则的;有主张交际性、考虑母语和语言国情三原则的;有主张交际性、四会并举、阶段侧重、考虑母语四原则的;还有主张在四原则基础上增加以学生为中心的五原则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