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金匮要略(第3版)
0.00     定价 ¥ 69.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57470
  • 作      者:
    姜德友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6-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傷寒雜病論 序》
  論曰: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賫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爲異物,幽潛重泉,徒爲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云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惷若遊魂。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脉辨證》,爲《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髣髴;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爲難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張仲景爲《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今世但傳《傷寒論》十卷,雜病未見其書,或于諸家方中載其一二矣。翰林學士王洙在館閣日,於蠹簡中得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則辨傷寒,中則論雜病,下則載其方,並療婦人,乃錄而傳之士流,纔數家耳。嘗以對方證對者,施之於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證而無方,或有方而無證,救疾治病,其有未備。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臣奇先校定《傷寒論》,次校定《金匱玉函經》。今又校成此書,仍以逐方次於證候之下,使倉卒之際,便於檢用也。又採散在諸家之方,附於逐篇之末,以廣其法。以其傷寒文多節略,故斷自雜病以下,終於飲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復,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舊名曰《金匱方論》。臣奇嘗讀《魏志 華佗傳》云:“出書一卷,曰:此書可以活人。”每觀華佗凡所療病,多尚奇怪,不合聖人之經。臣奇謂活人者,必仲景之書也。大哉!炎農聖法,屬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統,撫育元元,頒行方書,拯濟疾苦,使和氣盈溢,而萬物莫不盡和矣。
  太子右贊善大夫臣高保衡
  尚書都官員外郎臣孫奇
  尚書司封郎中充秘閣校理臣林億等傳上
  一、《金匮要略》性质与沿革
  《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作为我国现存*早诊治杂病的中医经典专著,其论言简意赅,内涵博大精深,以脏腑经络论内伤杂病,有机地整合了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医学;以整体观、衡动观、自然观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及病机动态演化规律,通过理法方药的内在联系,综合概括中医临床思维全过程,建立中医制方之范式,既强调原则性,又重视灵活性。其首创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辨治疾病的思维方法和基本原理,是千百年来辨治内伤杂病与外感病的规矩准绳,至今对临床各科实践仍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并留给后学广阔思维空间,诚乃既医病又医医之经略宝典。正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 序》中所言“虽未能尽愈诸疾,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该书作为论治杂病的临床思维方法学专著,为后世中医学树立了光辉典范,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被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其既是一部以内科学为主,又是一部包括妇科学、外科学及预防医学、护理学、营养学等方面的古代临床医学著作。
  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后因战乱散佚。书中治疗伤寒病部分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成《伤寒论》10卷,杂病的部分内容散载于《脉经》等中。至宋仁宗时期,翰林学士王洙在所存残简中发现《伤寒杂病论》节略本《金匮玉函要略方》3卷,其上卷论伤寒病,中卷论杂病,下卷记载方剂及论妇科病。宋神宗熙宁年间,国家令林亿等对此节略本进行校订。因《伤寒论》已有王叔和编次的单行本,遂删去上卷,保留论杂病和妇人病的中、下卷,又把下卷的方剂部分分列于相关条文之下,仍编为上、中、下三卷。另选各家方书中转载的仲景治疗杂病医方和后世诸家良方,类附在相应篇章之末,书名为《金匮要略方论》,即后世通行的《金匮要略》。金匮,是古代用于藏放帝王圣训、玉牒、实录及重要档案的器具;要略,要领、方略之意;方论,有方有论,以方言治,以论言理。以此为名,寓意本书内容精要,有方有论,价值珍贵,当慎重保藏。
  二、《金匮要略》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
  (一)基本内容
  全书共25篇,首篇属总论性质,对疾病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均以举例的形式作原则性提示,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意义。第二篇至第十七篇论内科病证治。第十八篇论外科病证治。第十九篇论趺蹶等5种不便归类疾病证治。第二十篇至第二十二篇专论妇产科疾病证治。*后3篇载杂疗方和食物禁忌。
  全书前22篇,共载原文398条,若仅以篇名计,包括40余种疾病,如痉、湿、暍、百合、狐、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奔豚、胸痹、心痛、腹满、寒疝、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甀血、呕吐、哕、下利、疮痈、肠痈、浸淫疮、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气、蛔虫病,以及妇人妊娠病、产后病和杂病等。共载方剂205首(其中5首只列方名未载药物),用药155味。
  治疗方法上,除使用药物治疗外,还采用针灸疗法和食物疗法,并重视起居调护。在剂型方面,既有汤、丸、散、酒等内服药剂,又有熏、洗、坐、敷等外治药剂10余种,并对中药炮制、煎药和服药方法及药后反应多有较详细记载。
  (二)编写体例
  全书分篇编纂,每篇内容以条文形式论述。首篇为总论,余为各论。除首篇及*后3篇外,第二篇至第二十二篇均以病分篇。其中以数病合为一篇者为多,此又分3种类型:一是将病机相仿、证候相似或病位相近者合为一篇,如痉、湿、暍3种病,均属外邪为患,初起多有恶寒发热表证,故合篇论述;消渴、小便不利、淋病均为肾或膀胱病变,病位相近,故合为一篇。二是将不便归类的疾病合为一篇,如“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三是分科合篇,如疮痈、肠痈、浸淫疮皆属外科病证,故合为一篇。这种数病合篇的体例,有助于病证间的求同辨异,便于掌握诊病辨证论治规律。
  此外,亦有一病独立成篇者,如奔豚、痰饮、水气病、黄疸等。在这些篇章中,除重点论述本病证治外,尚涉及相关病证,如“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因水、气、血三者在生理、病理上有一定关系,故在论述水气病后,还论及水分病、血分病、气分病,使该篇的内容除内科范畴外,尚涉及妇科病证。书中唯“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别具一格,主要论述五脏发病机理及证候、治法。
  本书多以“病脉证并治”标明篇名。在条文叙述上,一般先论病证,后出方治,再列方药、煎服法、药后及饮食起居调护;其文风简练,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常以问答形式给人以启发;重视比较,且证(症)以方略或方以证(症)略,略于一般详于特殊;常用典型示范、原则启发的写作方法。
  三、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
  (一)首创杂病辨治思维体系
  1.《金匮要略》杂病辨治的基本思维模式
  (1)病证结合《金匮要略》确立了疾病诊断在杂病中的纲领性地位。全书大多以病分篇,强调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二者互为经纬,临床上常先辨病后辨证,辨病是总纲,辨证是核心、是主体,证是辨析的基本内容。
  (2)方证相对即“有是证,用是方”的独*方剂辨证模式。仲景常在原文某证后标以某方主之,即含有方证相合、某证必用某方之意;对于方证基本相符,可用此方的,常在某证后标以可与某方;可酌用此方的,则在某证后标以宜用某方。在参考病因的基础上,重点根据脉证探求病机,归纳具有特征性的方证,从而拓展方剂的主治范围。
  (3)审机辨治病机包括病因、病位、病性与病势。病机分析是杂病诊断的重要内容,脉证是探求病机的依据,立法、处方是调治病机的措施。病机决定着疾病的性质、发展与转归,也是立法、处方、用药的基本前提。杂病基本病机为脏腑失调、阴阳失衡、升降失常、邪正相争、气血失和等。不同的病、证、症在病机方面各有不同,临证时既要把握杂病总病机,又要详察、细审每个病、证、症的病机特点,方能做出正确的治疗决策,用药才能精当。
  2.《金匮要略》杂病辨治思维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观念是仲景论治杂病的指导思想,也是其基本论点之一。强调人与自然及人体内部必须统一,对疾病的诊治应着眼于人体内部的整体联系及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其整体性原则,主要体现于如下几方面:①对病因的推论与预防。《金匮要略》对病因的认识是以人与环境统一性的破坏为依据,即气候、饮食、情志、虫兽、金刃、王法、房室等均可成为致病因素,从而提出多因杂至互动的发病学观点。②对疾病的诊断。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故对任何表现于局部的症状,都必须综合全身情况才能得出正确诊断。强调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搜集病情,严格遵循四诊合参的原则,特别是内伤杂病常以复合病、复合证的形式存在,对此,辨治病证尤需综合判断、整体把握。③对疾病演变的预测。由人体的整体关联性可知,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必定会按照脏腑经络传变规律蔓延和发展变化。④从整体出发灵活论治,如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内病外治、外病内治等。
  (2)动态性原则疾病证候的发生、发展、减轻或加重、传变、演化、转归始终都处在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之中,所以辨病后只有明析病证的动态特征及趋势,才能提高对疾病认识的准确性、预见性及治疗的有效性。
  (3)常变观原则“各随证治之”既包括杂病辨治的纲领性、常识性、稳定性、规律性、普遍性之常法,又蕴含杂病辨治的无序性、无规律性之变法。中医辨证之妙在于变法,辨证之难亦在于变法,大量类方就是常变观的*好体现,临证时应做到“知常达变”。
  (4)治未病原则仲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从天人相应及人体脏腑经络之间的整体性出发,提出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传、愈后防复的治未病原则。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以“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为养身防病的原则;同时主张“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提示医者在疾病初期、病变仅涉及经络时,可用非药物疗法或外治法及时治疗;若病至脏腑,又须注意防其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阻止病势发展和疾病蔓延;此外,乌梅丸服法中的禁食生冷滑臭等物可视为愈后防复的具体体现。
  3.《金匮要略》杂病辨证思维方法
  (1)脏腑经络辨证法仲景针对内伤杂病临床特点和病变规律,创立脏腑经络辨证法。《金匮要略》首篇即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命名,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病证的产生是脏腑经络病变的反应,如第2条云:“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同时强调内伤杂病脏腑相传理论,如第1条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且在对各种具体疾病的“脉证并治”中,仲景主要运用脏腑经络辨证,并结合十纲辨证的方法,如将病位在肺的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三病合篇论述,却将同样有咳嗽、喘息、咯痰症状,但病位不同的胸痹、痰饮分而论之。又如中风“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这种以中经络、中脏腑作为纲领的中风辨证方法,至今仍应
展开
目录
目录
《傷寒雜病論序》 1
《金匱要略方論序》 2
绪论 3
一、《金匮要略》性质与沿革 3
二、《金匮要略》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 3
三、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 4
四、历代对《金匮要略》研究概况 8
五、学习目的及方法 9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1
一、发病、病因病机及预防 11
二、诊断举例 15
三、论治 18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24
一、痉病 24
二、湿病 29
三、暍病 35
百合狐 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39
一、百合病 39
二、狐病 45
三、阴阳毒病 48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51
一、主脉与治法 51
二、证治 52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56
一、中风 56
二、历节 60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67
一、血痹 67
二、虚劳 68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79
一、肺痿 79
二、肺痈 81
三、咳嗽上气病 84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90
一、成因与主症 90
二、证治 90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94
一、病因病机 94
二、胸痹证治 95
三、心痛证治 99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102
一、腹满 102
二、寒疝 110
三、宿食 114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119
一、五脏风寒 119
二、五脏病证治举例 120
三、三焦病证举例 123
四、积、聚、*气 124
五、五脏死脉 125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28
一、成因、脉症与分类 128
二、治疗原则 131
三、四饮证治 132
四、预后 147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151
一、消渴 151
二、小便不利 154
三、淋病 157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59
一、分类与辨证 159
二、发病机理 162
三、治法 164
四、证治 166
五、预后 175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177
一、病因病机 177
二、分类与主症 178
三、辨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 179
四、证治 180
五、预后转归 187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191
一、惊悸 191
二、吐衄下血 193
三、瘀血 197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200
一、呕吐 200
二、胃反 208
三、哕 210
四、下利 211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223
一、疮痈 223
二、肠痈 223
三、金疮 225
四、浸淫疮 228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230
一、趺蹶 230
二、手指臂肿 230
三、转筋 231
四、阴狐疝气 231
五、蛔虫病 232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236
一、胎与癥的鉴别及癥病漏下证治 236
二、恶阻 237
三、妊娠腹痛 239
四、胞阻 240
五、小便难 241
六、水肿 242
七、胎动不安 243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246
一、产后常见三病 246
二、产后腹痛 248
三、产后中风 250
四、虚热烦呕 251
五、热利伤阴 252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255
一、成因、证候与治则 255
二、证治 256
杂疗方第二十三 273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275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279
方剂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