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于探索农林本科院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路径,推动农林院校在服务农业现代化中实现新发展。本书在对创业型大学做普遍性研究的基础上,重点选取农林本科院校作为研究对象,从行业性地方院校转型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视角,探讨农林本科院校发展成为创业型大学的可能性及发展路径。首先,我国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为农林院校转型发展提供了极佳的战略机遇期。现代农业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主要体现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新型农民从事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是改变我国农业产业低门槛,低附加值的重要跨越,必将极大地推进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使围绕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变得生机盎然。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提升,传统的“农村”向“新农村”或“城镇”的转变,以及“新农民”的培养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些都为农林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基础,为充分发挥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职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其次,农林院校具有行业性、地域性、应用性等特点,具有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先天条件。行业特色保证了高校的学术积累,地域特征占据了地域优先的优势,应用性更为学术资本的转化提供了便利条件。最后,农林院校具有比较强烈的变革要求。农林院校普遍存在着办学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办学经费相对不足,办学条件与发展需求矛盾比较突出,优质生源严重不足,基层就业渠道不畅,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际与要求有着较大差距等问题。因此,农林本科院校具有强烈的变革转型的内在动力。总之,农林本科院校具有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内外条件,探索研究农林本科院校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机遇期,加快农业知识技术的产业化,提高现代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实现院校发展和产业融合,实现农林本科院校成功转型升级发展变得既迫切又必要。
有利于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林本科院校科技创新贡献能力。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目前,农业领域急需在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农林院校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与日俱增。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顺应农业科技革命要求,加强科技创新的结果。农林院校的核心价值是“以农为本,育才兴农”,顺应“三农”工作新要求,研究如何发挥农林院校的智力优势和科研资源,集中解决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探索如何以项目管理为目标,建立综合的研究中心,引进市场机制,引导科研人员和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农业领域的创新创业,借农业产业升级的东风,促进农业和农林院校共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林本科院校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发展研究,立足于改善学校办学体制机制,激发农林院校师生服务“三农”的热情;立足于建立农林院校与农业更加深入的联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规模效益;立足于建立政府、产业、高校的协同机制,营造更加有效的创新创业氛围,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