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研究》:
(一)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理论指导为核心
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旋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必须坚定不移、长期不懈地抓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观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理论指导为核心,这是我国大学生国家观教育区别于其他形形色色国家观教育的根本特征,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国家观教育取得骄人成绩的重要保证。没有科学的国家观理论指导的教育是盲目的国家观教育,只有坚持科学的指导,行动上才不会出现失误。历史上出现的失误和曲折,是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教条化的理解和对现实国情的错误预估,错讹之处并非在理论本身。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理论来源于国家观教育实践,科学的国家观教育理论对实践又有指导作用,1994年,《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搞好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的原则。
大学生国家观教育不外乎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和观点的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目的是将国家观理论知识传递给大学生,使其了解国家的产生、本质、发展,消亡,提高爱国觉悟,增强政治生活的参与能力,把爱国热情凝聚和引导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正确的国家观不会自发地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它需要从外部“灌输”进去。科学的国家观教育不可能形成于朴素的经验总结,它需要从本真的角度把握国家观教育的规律。国家观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它是一种政治教育,是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服务的,是统治阶级主导下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具有阶级性、规范性、原则性等特征。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国家观教育所取得成绩都须臾不能离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理论的指导,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关于国家观教育的理论,既是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指导思想,又是教育效果的评价标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理论明确了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目标。
大学生所要具备正确国家观本质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一种概括和提炼,是凝练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是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路径,是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学生国家观教育必须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理论为指南,在当代中国,这一教育理论指南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一系列关于国家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点,这也是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行动指南和逻辑依据。
(二)内化为情感认同是外化为理性爱国行为不可或缺的环节
情感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我传播现象,其情感迁移的对象具有广泛性。关注情感认同对人思想道德形成的意义,早在先秦时期有之,诗和乐被先秦儒家作为“立礼”的重要抓手。没有认同则认知无效,没有认同则实践难以为继。认同作为一种关系性存在,是指对共同或相同的东西进行确认。因此,国家认同也就是公民对共同国家的肯定性体认,这种认同较多地停留在对祖国的情感认同上。爱国主义通俗来说就是公民的主权意识和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强调国家的尊严不可侵犯,时刻铭记国家的荣誉和利益永远高于个人的荣誉和利益。在我国,爱国主义就是爱社会主义国家、爱马克思主义思想、爱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进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国家观教育致力于以提高大学生爱国觉悟为起点,以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现实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为依据,通过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教育,不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上来,并逐步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内化为情感认同。从实践过程角度看,这一时期的国家观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为基础,以确立对国家的忠诚为核心,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以理性爱国行为的践履为表现。从价值旨趣上看,爱国主义教育与国家观教育在价值追求上殊途同归,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实践过程中传统国家观教育侧重方法论追求,缺少对本体论追问和形而上的思考,对国家本质是什么,发展现状是什么,以及其根本性质又是什么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不足。在国家问题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大学生呈现非理性爱国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这并不是说国家观教育就是培育大学生理性爱国的唯一途径,更不是把国家观教育绝对化和神圣化。实现理性爱国行为是各方正向合力的结果,而国家观教育只是其中一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