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度推出少儿彩绘版,殿堂级科学名著+权威学者讲解+精美手绘插图=超值珍藏<br>
★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研究员 习五一教授 作序并推荐<br>
★ 专为8—14岁青少年量身定制,权威专家参照青少年的阅读特点和接受习惯编写,帮助青少年搭建扎实的知识框架,开启广博的思想视野,发现兴趣,开启心智,追寻梦想<br>★荣获2020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2018年中国30种好书、2018年中国童书榜100佳童书
第一章 不畏艰险,奋勇攀登:马克思的一生<br>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br>
—亨利希·马克思<br>
上面这段话是马克思的爸爸鼓励他的话。如果把每个人比喻成一艘船,那么,我们每艘船都是各具特色、独一无二的,而我们的航程和方向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航行在生活的海洋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这时,我们需要坚强勇敢地面对,因为海上的风暴只是一时的,而梦想就在彼岸。<br>
物质与精神双重富足的家庭环境<br>
1818年5月5日,在德国莱茵省的美丽小城特里尔,卡尔·马克思出生了。在这个富足、文明而又充满爱的家庭里,小卡尔茁壮成长着。他聪明又调皮,会捉弄小伙伴,也会给他们讲奇妙动人的故事,与大家重新和好。<br>
最为幸运的是,马克思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爸爸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博学多才又品格出众的犹太律师,他的妈妈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家庭妇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爸爸给予他才学上的启迪和为人的道理,妈妈教会了他生活的点滴常识。特别是父亲,长大成人后的马克思也总是提起他,并把父亲的一张银版照片始终带在身边。<br>
还有一位“家人”也对马克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马克思父亲的挚友,也是他们的邻居,后来又成了马克思的岳父,他是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男爵。男爵给小卡尔介绍文学、艺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他很喜欢这个眼里充满求知欲、聚精会神地听他讲话的男孩,而马克思称他为“父亲般的朋友”[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187页。]。<br>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br>
那一年,17岁的马克思和所有即将成人的青少年一样,站在了人生关键的十字路口,未来的道路如何选择?马克思做出了独立的思考,并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做出了有力的回答。<br>
他认为选择职业首先需要考虑种种条件。第一,所选择的职业真正能让我们受到鼓舞,而不是出于虚荣心引发的盲目热情;第二,在迷茫时倾听父母的人生经验;第三,冷静地认清所选职业的分量和困难;第四,考虑自己的身体素质能否胜任。<br>
经过这些考虑,就可以去选择那些“能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的职业了,而其“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br>
在结尾处,马克思饱含热情地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br>
目 录<br>
序言 习五一 1<br>
前言 3<br>
第一部分 永远在路上的伟人马克思<br>
第一章 不畏艰险,奋勇攀登:马克思的一生 2<br>
物质与精神双重富足的家庭环境 3<br>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4<br>
学业和爱情双丰收的大学时光 5<br>
走出象牙塔,《莱茵报》初露锋芒 6<br>
遇见生命中最珍贵的朋友:恩格斯 7<br>
投身于创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9<br>
在欧洲革命中倾注的与失去的 11<br>
重返书斋,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 12<br>
指挥国际工人协会 14<br>
为巴黎公社殚精竭虑 15<br>
生活归于平静,思想更为辽阔的晚年 16<br>
第二章 不止一面:马克思是个怎样的人 17<br>
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 17<br>
硕果累累的理论家 19<br>
走出书斋的革命家 20<br>
时代脉搏的观察家 21<br>
本可以大富大贵的穷困者 22<br>
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普通人 23<br>
第三章 未停的笔:马克思的经典著作 24<br>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25<br>
《共产党宣言》 25<br>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26<br>
《资本论》 27<br>
《哥达纲领批判》 27<br>
第二部分 《资本论》是怎样诞生的<br>
第一章 问渠哪得清如许:马克思的三大直接理论来源 30<br>
德国古典哲学 32<br>
古典政治经济学 34<br>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6<br>
第二章 最好的又是最坏的:《资本论》诞生的时代背景 38<br>
一个时代的全面开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站稳了脚跟 39<br>
阳光与阴影:超越世代的生产力与周期性经济危机 44<br>
登上历史舞台: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45<br>
第三章 两大法宝: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7<br>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 49<br>
历史唯物主义: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52<br>
第四章 研究资本,却最缺资本:《资本论》的写作故事 54<br>
大英博物馆里的脚印是真的吗? 54<br>
艰苦环境中的“埋头工作,拼命写作” 55<br>
遥相呼应的两位巨匠:马克思和达尔文 56<br>
生前迟迟未出版的《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 57<br>
第三部分 百年巨著《资本论》讲了什么<br>
第一章 打下基础:“论资本”前先“论生产” 61<br>
硬币的两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62<br>
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连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65<br>
“不是坚实的结晶体”: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67<br>
本章小结 69<br>
第二章 开个好头:商品和货币—“简单,又不简单” 70<br>
现代经济社会的细胞:商品 71<br>
彼此相连:我们不是孤岛上的鲁滨孙 72<br>
生命之泉: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73<br>
你从哪里来:我们所知道的货币 75<br>
为什么不能没有钱:货币的职能 78<br>
本章小结 81<br>
第三章 资本从哪里来:剩余价值的生产 82<br>
谁成就了货币到资本的华丽转身: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83<br>
故事正在发生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84<br>
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基础版”: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87<br>
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升级版”: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89<br>
真假美猴王:工资的表象与本质 92<br>
本章小结 93<br>
第四章 剩余价值到哪里去:资本的积累 94<br>
一而再,再而三:什么是资本积累? 96<br>
聚沙成塔与一夜暴富:资本积累的形式 97<br>
两个极端的积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98<br>
第一桶金从哪里来:资本积累的前史—原始积累 100<br>
敢问路向何方: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102<br>
本章小结 103<br>
第五章 步履不停:资本的运动 104<br>
三生三世,相伴相随:多棱镜中的资本循环 105<br>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资本周转是把金钥匙 109<br>
风物长宜放眼量: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与失衡 112<br>
本章小结 114<br>
第六章 现实世界中的资本:穿着不同外衣的资本 116<br>
产业资本:不谈剩余价值,只关心利润 117<br>
商业资本:买低卖高,赚的就是差价 118<br>
生息资本:钱生钱是怎么来的? 120<br>
地租:土地是怎么有了价格的? 121<br>
本章小结 123<br>
本部分总结 当我们谈《资本论》时,我们谈些什么? 125<br>
第四部分 马克思和《资本论》的世界影响<br>
第一章 红色蝴蝶扇动翅膀:实践浪潮 130<br>
红蝶起飞:俄国的十月革命 131<br>
红红火火:从星星之火到中国道路 133<br>
云卷云舒:其他国家的革命实践 136<br>
第二章 他种下一颗种子:理论丛林 137<br>
花开花谢在苏联 138<br>
结出硕果在中国 140<br>
各自绽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 143<br>
第三章 历久弥新:《资本论》与中国特色<br>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44<br>
关于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规律—运用市场和调控市场 145<br>
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趋势和未来社会的设想—基本经济<br>
制度与共同富裕 146<br>
参考文献 149<br>
后记 151<br>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