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兽医微生物学精要(双语版)
0.00     定价 ¥ 79.8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45057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6-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绪论
  Introduction
  第1章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Chapter 1 Bacterial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内容提要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生理、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及其与人类关系的一门学科。兽医微生物学与人和动物健康、乡村振兴、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等息息相关。
  Introduction Microbiology is a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taxonomy of the microorganisms and their morphology, physiology, heredity and genetic variation,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ecosystems, and relationship with human beings.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and animal health, rural revitalization, biosecurity and public health.
  第1 节 兽医微生物学发展历史
  Section 1 History of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我们的祖先对微生物早有认识和应用,在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酒的记载。兽医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一直相伴而行,但兽医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19世纪以后的事情。
  微生物学的发展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态学时期。1683年,荷兰人列文虎克(1632~1723,图0-1)用自制的显微镜(图0-2)首次观察到微生物,从此以后,人们对微生物的形态、排列、大小等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自然发生论的存在,认识仅限于形态学方面。直到1861年,法国的微生物学家巴斯德(1822~1895,图0-3)通过盛有肉汤的鹅颈瓶(图0-4)和普通烧瓶实验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论,解开了人们的精神枷锁,使人们对微生物的形态有了更多的认识,并能逐步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出现的人畜疾病问题。
  第二阶段:生理学及免疫学的奠基时期。这个时期大约从1870年到1920年,微生物学已经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理论上、技术上和生产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微生物学家,如因发明白喉的血清疗法而获得1901年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德国医学家埃米尔 阿道夫 冯 贝林;因发现蚊子是传播疟疾的媒介而获得19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英国微生物学家罗纳德 罗斯;在肺结核研究中作出杰出贡献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 科赫,以及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动物病毒——口蹄疫病毒的发现者德国微生物学家弗里德里希 奥古斯特 约翰内斯 洛弗勒和病理学家保罗 弗罗施。
  第三阶段:近代及现代微生物学时期。大约从1920年起至今,微生物学科的发展越来越深入,在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及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电子显微镜、单克隆抗体、组学、分子克隆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兽医微生物学的发展也在不断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
  Our ancestors’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organism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of “jiu” (wine) in the Shang Dynasty (1600-1046BC).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has undergone development in parallel with human microbiology since its very beginning. However, it was not until the 19th century that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was recognized as a discipline.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biology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rst stage was on morphological aspects.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Figure 0-1), a Dutch microbiologist, observed microorganisms in 1683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a self-made microscope (Figure 0-2). From then on, microbes were primarily recognized by their morphology, such as shape, arrangement and size because of the dominance of autogenesis theory. It was not until 1861 that Louis Pasteur (1822-1895, Figure 0-3), a French microbiologist, disproved the autogenetic theory of microorganisms by showing microbial growth in a conventional flask, but not in a swan-neck bottle (Figure 0-4), both being filled with broth. Since then, humans have unwound the spiritual shackles towards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rphology of microorganisms and started to apply such knowledge to solve problems in human and animal diseases in their daily lives and husbandry.
  The second stage focu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physiology and immunology. During this period, from 1870 to 1920, microbiology developed into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and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theory,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A number of outstanding microbiologists emerged, such as Emil Adolf von Behring, a German medical scientist who received the first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in 1901 for his work on serum therapy, especially its application against diphtheria; Sir Ronald Ross, a British doctor who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in 1902 for his work on malaria infestation in the mosquito gut; Robert Koch, a German physician and one of the founders of bacteriology, who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in 1905 for his discoveries on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nd Friedrich August Johannes L.ffler, a German microbiologist who, along with pathologist Paul Frosch, succeeded in demonstrating the first animal virus that could cause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artiodactyls.
  The third stage cover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microbiology. Since 1920, microbiology has achieved in-depth development with great progress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lectron microscopy, monoclonal antibodies, omics, molecular cloning and other technologies, the development of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is constantly evolving.
  图0-1 安东尼 列文虎克(1632~1723)肖像
  Figure 0-1 Portrait of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图0-2 安东尼 列文虎克显微镜复制品
  Figure 0-2 A replica of a microscope made by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图0-3 路易 巴斯德(1822~1895)肖像
  Figure 0-3 Portrait of Louis Pasteur (1822-1895)
  图0-4  巴斯德使用的鹅颈瓶
  Figure 0-4 Swan-neck bottle used by Pasteur
  第2节 兽医微生物学
  Section 2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兽医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动物疾病、人畜共患病和食品安全相关的重要微生物形态与结构、生物学特性、遗传变异、抗原性、毒力因子、致病机制、鉴别检测以及防控策略的学科。在保障动物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研究范围不仅限于家畜、家禽、伴侣动物、实验动物、水生动物,以及野生动物等的微生物,还涉及生物安全、食品安全、实验室安全、国境安全等诸多领域;研究深度达到基因和分子层面,涉及毒力因子与宿主互作及其机制。目前已明确记载的人兽共患微生物有800余种,其中60%的人类病原微生物来自动物,75%的新发传染病为人兽共患病,如炭疽、狂犬病、鼠疫、结核病等。因此,兽医微生物学与人和动物健康密切相关,是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studies the microorganisms tha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nimal diseases, zoonotic diseases and food safety regarding the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绪论 1
第1节 兽医微生物学发展历史 1
第2节 兽医微生物学 3
第1章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5
第1节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5
第2节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7
第3节 革兰氏染色 8
第4节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 9
第2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生态 13
第1节 细菌的代谢过程 13
第2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16
第3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17
第4节 细菌群落生长的调控 18
第5节 细菌的生态 20
第3章 消毒、灭菌及兽医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23
第1节 物理消毒法 23
第2节 化学消毒法 26
第3节 抗生素和细菌素 27
第4节 兽医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27
第4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30
第1节 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30
第2节 细菌的毒力因子及分泌系统 33
第3节 机会致病菌 36
第5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38
第1节 细菌常见的变异现象 38
第2节 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38
第3节 细菌变异的机制 41
第6章 细菌的分类命名 44
第1节 细菌的分类地位 44
第2节 细菌的命名 45
第3节 细菌分类鉴定的标准 46
第4节 细菌的鉴定程序 46
第7章 革兰氏阳性球菌 48
第1节 葡萄球菌属 48
第2节 链球菌属 50
第8章 肠杆菌科 53
第1节 埃希菌属 53
第2节 沙门菌属 56
第3节 耶尔森菌属 57
第9章 弧菌科及气单胞菌科 59
第1节 弧菌科 59
第2节 气单胞菌科 61
第10章 巴氏杆菌科 63
第1节 巴氏杆菌属 63
第2节 曼氏杆菌属 65
第3节 放线杆菌属 66
第4节 格拉菌属 67
第5节 嗜血杆菌属 70
第6节 禽杆菌属 70
第7节 里默杆菌属 72
第11章 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 73
第1节 布氏杆菌属 73
第2节 假单胞菌属 76
第3节 伯克霍尔德菌属 77
第4节 博德特菌属 78
第5节 弗朗西斯菌属 79
第6节 不动杆菌属 80
第12章 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和厌氧菌 83
第1节 弯曲菌属 83
第2节 螺杆菌属 84
第13章 革兰氏阳性无芽胞杆菌 86
第1节 李氏杆菌属 86
第2节 丹毒丝菌属 89
第14章 革兰氏阳性产芽胞杆菌 91
第1节 芽孢杆菌属 91
第2节 梭菌属 94
第15章 分枝杆菌属及相似属 98
第1节 分枝杆菌属 98
第2节 放线菌属 101
第3节 嗜皮菌属 103
第16章 螺旋体 106
第1节 螺旋体的一般特性 106
第2节 疏螺旋体属 108
第3节 短螺旋体属 109
第4节 钩端螺旋体属 110
第17章 支原体 113
第1节 支原体的一般特性 113
第2节 猪的支原体 116
第3节 禽的支原体 119
第4节 牛羊的支原体 121
第5节 嗜血支原体 122
第18章 立克次体和衣原体 125
第1节 立克次体 125
第2节 衣原体 129
第19章 病毒的结构和分类 132
第1节 病毒的结构特征 132
第2节 病毒的化学组成 135
第3节 病毒的分类 136
第20章 病毒的复制 139
第1节 一步生长曲线 139
第2节 吸附、穿入与脱壳 140
第3节 生物合成 142
第4节 组装与释放 143
第21章 病毒的变异和演化 144
第1节 突变 144
第2节 诱变 146
第3节 基因重组 147
第4节 病毒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149
第5节 遗传变异与病毒演化 149
第22章 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153
第1节 病毒的细胞培养 153
第2节 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155
第3节 病毒引致的非杀细胞变化 158
第23章 病毒的致病机理 159
第1节 病毒的入侵、扩散和排放 159
第2节 病毒的持续性感染 161
第3节 病毒感染对宿主组织和器官的损伤 162
第4节 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损伤 163
第24章 病毒的检测 166
第1节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166
第2节 病毒滴度的测定 169
第3节 病毒颗粒的检测 170
第4节 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检测 170
第5节 病毒核酸的检测 174
第25章 双链DNA病毒 176
第1节 痘病毒科 176
第2节 非洲猪瘟病毒科 179
第3节 腺病毒科 183
第26章 疱疹病毒目 187
第1节 疱疹病毒科的主要特征 187
第2节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189
第3节 伪狂犬病毒 190
第4节 禽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 191
第5节 马立克病病毒 192
第6节 鸭瘟病毒 193
第27章 单链DNA病毒 195
第1节 细小病毒科 195
第2节 圆环病毒科 200
第3节 细环病毒科 202
第28章 逆转录病毒 204
第1节 逆转录病毒科的主要特征 204
第2节 甲型逆转录病毒属 205
第3节 乙型逆转录病毒属 207
第4节 丙型逆转录病毒属 209
第5节 丁型逆转录病毒属 210
第6节 慢病毒属 211
第29章 双链RNA病毒 215
第1节 呼肠孤病毒科 215
第2节 双RNA病毒科 218
第30章 单负链病毒目 221
第1节 副黏病毒科 221
第2节 弹状病毒科 225
第3节 波纳病毒科 226
第31章 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 228
第1节 正黏病毒科 228
第2节 近布尼亚病毒科 231
第3节 白纤病毒科 232
第4节 内罗病毒科 234
第5节 汉坦病毒科 234
第32章 套式病毒目 236
第1节 冠状病毒科 236
第2节 动脉炎病毒科 245
第3节 托巴套式病毒科 247
第33章 微RNA病毒目 248
第1节 微RNA病毒科 248
第2节 嵌杯病毒科 253
第34章 其他正链RNA病毒 256
第1节 戊肝病毒科 256
第2节 披膜病毒科 256
第3节 黄病毒科 258
Contents
Preface
Introduction 1
Section 1 History of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1
Section 2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3
Chapter 1 Bacterial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5
Section 1 Bacterial size and morphology 5
Section 2 Basic and special structures of bacteria 7
Section 3 Gram staining 8
Section 4 The main functions of bacterial cell walls 9
Chapter 2 Bacterial growth and ecology 13
Section 1 Bacterial metabolism 13
Section 2 Growth of bacteria 16
Section 3 Cultivation of bacteria 17
Section 4 Regulation of bacterial growth 18
Section 5 The ecology of bacteria 20
Chapter 3 Disinfection, sterilization and biosecurity in the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23
Section 1 Physical disinfection 23
Section 2 Chemical disinfection 26
Section 3 Antibiotics and bacteriocins 27
Section 4 Biosafety of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27
Chapter 4 Bacterial infection and pathogenic mechanisms 30
Section 1 Pathogenicity and virulence of bacteria 30
Section 2 Virulence factors and secretion systems of bacteria 33
Section 3 Opportunistic pathogens 36
Chapter 5 Genetic variations of bacteria 38
Section 1 Common phenomena of bacterial variations 38
Section 2 Material basis of bacterial inheritance 38
Section 3 Mechanism of bacterial variations 41
Chapter 6 Taxonomy and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 44
Section 1 Taxonomy of bacteria 44
Section 2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 45
Section 3 Criteria for taxonomic identi.cation of bacteria 46
Section 4 Procedures of bacterial identi.cation 46
Chapter 7 Gram-positive cocci 48
Section 1 Staphylococcus 48
Section 2 Streptococcus 50
Chapter 8 Enterobacteriaceae 53
Section 1 Escherichia 53
Section 2 Salmonella 56
Section 3 Yersinia 57
Chapter 9 Vibrionaceae and Aeromonadaceae 59
Section 1 Vibrionaceae 59
Section 2 Aeromonadaceae 61
Chapter 10 Pasteurellaceae 63
Section 1 Pasteurella 63
Section 2 Mannheimia 65
Section 3 Actinobacillus 66
Section 4 Glaesserella 67
Section 5 Haemophilus 70
Section 6 Avibacterium 70
Section 7 Riemerella 72
Chapter 11 Gram-negative aerobic bacilli 73
Section 1 Brucella 73
Section 2 Pseudomonas 76
Section 3 Burkholderia 77
Section 4 Bordetella 78
Section 5 Francisella 79
Section 6 Acinetobacter 80
Chapter 12 Gram-negative microaerobes and anaerobes 83
Section 1 Campylobacter 83
Section 2 Helicobacter 84
Chapter 13 Non-spore-forming Gram-positive bacilli 86
Section 1 Listeria 86
Section 2 Erysipelothrix 89
Chapter 14 Spore-forming Gram-positive bacilli 91
Section 1 Bacillus 91
Section 2 Clostridium 94
Chapter 15 Mycobacteria and similar genera 98
Section 1 Mycobacteriu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