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总论
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与治疗原则
第一节针灸治疗作用
针灸治疗作用是指针灸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基本作用。生理情况下,机体处于经络通畅、脏腑协调、阴阳平衡的状态。病理情况下,机体出现脏腑功能失调,经络气血壅滞的异常情况,进而导致阴阳失调。针灸治疗以通经络、行气血、调阴阳为根本,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治疗作用复杂多样,总体上可概括为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和调和阴阳三个方面。
一、疏通经络
祛除甀阻之邪、恢复经络通畅,是针灸*直接和*基本的治疗作用。《灵枢 经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行气血。经络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濡养脏腑器官、体表肌肤以及四肢百骸,从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即“内灌脏腑,外濡腠理”。若经络功能失常,气血运行不畅,甚则气血甀滞,阻遏经络,均会导致经络的病理变化,引起疾病的发生。因此,各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经络甀阻不通是疾病发生的重要病机之一,经络甀阻不通临床常表现为麻木、疼痛、肿胀、拘挛等症状,甚或体表脉络循行之处出现甀斑、充血、结节、条索状等阳性反应物等。《灵枢 刺节真邪》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 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解结即疏通经络,使脉道通畅,气血调和。针灸疏通经络主要是根据病变部位及经络循行与联系,选择特定部位和腧穴,采用毫针泻法、三棱针点刺出血、皮肤针叩刺、拔罐或灸法等方法,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正如《备急千金要方》所说:“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二、扶正祛邪
针灸疗法扶助机体正气、祛除病邪,以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是针灸治疗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素问 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 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实质上是正邪相争的过程,说明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正气相对不足,邪气相对强盛所致。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有助于抗邪;祛邪即祛除病邪,减轻疾病症状,减轻对正气的损伤。正胜邪退则病情缓解,正不胜邪则病情加重。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与补泻手法、穴位的补泻性能有关,正虚邪不胜者,宜扶正为主;邪盛正未衰者,宜祛邪为主。因此,扶正祛邪既是使疾病向良性方向转归的基本保证,又是针灸治疗疾病的作用过程。
三、调和阴阳
针灸疗法促进患者机体从阴阳失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达到阴阳调和的作用,是针灸治疗*终要达到的根本目的。《灵枢 根结》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疾病的发生机理是极其复杂的,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内外因素均可导致人体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穴位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指出针灸调和阴阳的基本方法就是“阳证治阴,阴证治阳”。例如,中风后出现的足内翻,从经络辨证上可确定为阳(经)缓而阴(经)急,治疗时采用补阳经而泻阴经的针刺方法;失眠或多寐的治疗,则根据阳跷、阴跷主眼睑开合,取与阴跷相通的照海和与阳跷相通的申脉进行治疗,依据阳气盛则失眠,阴气盛则多寐的思想,失眠补阴跷(照海)泻阳跷(申脉),多寐补阳跷(申脉)泻阴跷(照海)。
综上所述,调节作用是针灸*本质的作用,针灸通过调节人体稳态系统而发挥作用。疏通经络是扶正祛邪和调和阴阳的基础,即经络畅通有利于扶正祛邪和调和阴阳作用的发挥;扶正祛邪是治疗疾病的作用过程,其目的是使阴阳平衡,而调和阴阳又常常依赖于扶正祛邪作用。针灸的治疗作用既是相对独立的,更是相互关联的,只是在具体的疾病治疗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矛盾,强化某一作用为主导。
第二节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原则是运用针灸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是确立治疗方法的基础。在应用针灸治疗疾病时,具体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从总体上把握针灸的治疗原则具有执简驭繁的重要指导意义。针灸的治疗原则可概括为治神守气、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和三因制宜等五个方面。
一、治神守气
在针灸治疗原则中,治神守气居于首要地位。正如《素问 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由此可见,治神守气是针灸施治的基础和前提,是充分调动医者和患者双方积极性的关键措施,也是现代中医学模式的具体体现。针灸治疗过程中,医者应宁神聚意,心无旁骛,认真操作,正神守气;患者应客观认识疾病,配合治疗,安神定志,意守感传。简而言之,治神守气既能更好地发挥针灸疗法的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又能有效地防止针灸意外事故的发生。
(一)治神
神,是机体的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及脏腑气血津液外在表现的概括。
治神贯穿于针灸治病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指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医者专一其神,意守经气,患者神情安定,意守感传;二是指在施治前后注重调治患者的精神状态。《素问 诊要经终论》强调“刺针必肃”,要求医者在患者面前要严肃、认真,不可轻浮冷漠、以貌取人。施术时注意力集中,取穴准确,操作谨慎,专心致志,做到“神在秋毫,属意病者”(《灵枢 九针十二原》)。另外,《备急千金要方》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也隐含医者在施术前应充分沟通,将针灸疗法的相关事宜告诉患者,以便稳定情绪,消除紧张心理之意。对于精神高度紧张、情绪波动不定以及大惊、大恐、大悲之人,应暂时避免针刺,以防神气散亡,造成不良后果;对于疑难病症、慢性痼疾或情志致病者,应强化医患沟通,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促使疾病康复。
(二)守气
气,主要指经气。《灵枢 刺节真邪》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经气虚实是脏腑、经络功能盛衰的标志,其在针灸疗法中的体现又有得气、气行、气至病所等形式。而得气的快慢、气行的长短、气至病所的效应,常常又与患者的体质、对针刺的敏感度,医生取穴的准确性,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的合理性,以及刺激强度、补泻手法应用等因素密切相关。基于这些因素,医者治神守气,往往对诱发经气、加速气至、促进气行和气至病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患者的意守感传,亦能为守气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能在医者进针、行针过程中配合做呼吸运动,其临床治疗效果会更好。《灵枢 九针十二原》说:“粗守形,上守神。”守神即守气,守气的过程也含有治神的内容,守气必先治神。如气不至,则可恰当运用切、扪、循、按等行气辅助手法,或巧妙配合语言暗示,以诱发经气的出现。一旦针下气至,就要“密意守气”,做到“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素问 宝命全形论》)。
二、补虚泻实
补虚泻实即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素问 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有余。虚则补,实则泻,属于正治法。《灵枢 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在针灸临床上,补虚泻实的原则有其特殊含义。
(一)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
“虚则补之”即虚证采用补法治疗。针刺补虚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补法、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如气血虚弱者,有肢软无力、腹泻、遗尿等症状,可取气海、关元、足三里等具有补益作用的腧穴和有关脏腑经脉的背俞穴、原穴施行补法,或施行温补灸法,可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生化,起到补益正气的作用。
“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即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当气虚出现陷下
的证候时,应用温灸方法可较好地起到温补阳气、升阳举陷的作用,如子宫脱垂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
(二)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
“实则泻之”即实证采用泻法治疗。针刺泻实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泻法、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如在穴位上施行捻转、提插、开阖等泻法,可以起到祛除人体病邪的作用;对于高热、中暑、昏迷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痛等,选用十宣、水沟、素髎、丰隆等偏泻性能的腧穴,针用泻法或点刺放血,达到祛邪之目的。
“菀陈则除之”,“菀”同甀,有甀结、甀滞之义。“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菀陈”泛指络脉甀阻之类的病证;“除”即清除,指清除甀血的刺血疗法等。即对于络脉甀阻不通引起的病证,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甀的目的。如闪挫扭伤、丹毒、红丝疔等引起的肌肤红肿热痛、青紫肿胀、体表红丝窜行等,可在局部络脉或甀血部位施行三棱针点刺出血法,以活血化甀、解毒泻火、消肿止痛。若病情较重者,可点刺出血后加拔火罐,利于排出更多恶血,促进病愈。另外,腱鞘囊肿取局部阿是穴、小儿疳证取四缝点刺放血治疗也属于此范畴。
(三)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并非病证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一般是指病变脏腑、经脉本身的病变,而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本经自病。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在针刺时,多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
三、清热温寒
“清热”就是热性病证治疗用“清”法;“温寒”就是寒性病证治疗用“温”法。《灵枢 经脉》曰:“热则疾之,寒则留之。”即针对热性病证和寒性病证运用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
(一)热则疾之
热则疾之是指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而疾出针,手法宜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针用泻法,以清泻热毒。例如,风热感冒者,当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出,即可达到清热解表的目的;若伴有咽喉肿痛者,可用三棱针在少商点刺出血,以加强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二)寒则留之
寒则留之是指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因寒性凝滞而主收引,针刺时不易得气,故应留针候气;加艾灸更能助阳散寒,使阳气得复,寒邪乃散。如寒邪在表,留于经络者,艾灸法较为相宜;若寒邪在里,凝滞脏腑,则针刺应深而久留,或配合“烧山火”针刺手法,或加用艾灸,以温针法较为适宜。
四、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要抓住其发生的根本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中医学中,“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如从正邪双方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病因与症状而论,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疾病的先后来看,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等。治病求本是一个基本法则。临床上常常会遇到疾病的标本缓急等特殊情况,这时就要灵活掌握,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
(一)急则治标
急则治标是当标病处于紧急的情况下,首先要治疗标病。这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权宜之法,目的在于抢救生命或缓解患者的急迫症状,为治疗本病创造有利条件。例如,不论任何原因引起的高热抽搐,应当首先针刺大椎、水沟、合谷、太冲等穴,以泻热、开窍、息风止痉;任何原因引起的昏迷,都应先针刺水沟以醒脑开窍;当患者出现小便潴留时,应首先针刺中极、水道、秩边,急利小便;当患者出现大便秘结时,应先针刺丰隆、左归来、左水道,急通大便,再根据疾病的发生原因从本论治。因此,中医临证强调结合大小便通与不通判定标本缓急。
(二)缓则治本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于本。”在通常情况下,治疗疾病要坚持“治病求本”的原则,针对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予以治疗,尤其是对于慢性病和急性病的恢复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