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工程经济学基本原理
第1章 工程经济学概论
1.1 工程经济学的概念和发展
一群人围在一起就解决一个复杂工程项目在研究讨论 过了一会儿,一位科学家首先站起来说:“这个问题理论上是可以解决的”,说明了理由后就离开了。既然可以解决,那就解决吧!于是工程师仔细研究解决技术方案。看到工程师努力地研究方案,艺术家说既然要干这个工程,那就干得更漂亮一些,让它作为艺术品能长久地留存使用下去。经济学家则说我们应该找到一个*好的方案,让它能以*小的投资实现目标。于是各领域专家围绕具体方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当看到工程师*终确定的方案时,许多人不禁拍手称赞!
这是国外书上刊载的一个小故事(作者略有修改),形象地说明了工程建设中,科学、技术、艺术和经济的关系。这种关系错综复杂,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使得工程决策变成了一个多目标、多属性、多阶段的复杂问题,要想得到一个让各目标都能实现*大化的*优解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满意可行解也很不容易。
工程经济学是以工程中的经济性问题为目标,研究如何在技术可行条件下寻求经济上的合理性。工程的经济性要求是评定工程方案的重要制约因素,甚至是决定因素。目前工程经济学解决的已不只限于经济问题,也扩展到技术、艺术、环境、管理等综合性的问题上,在综合考虑各方目标和约束条件下,寻求解决工程项目经济性问题的可行解。
1.1.1 工程经济学的概念
工程泛指某项需要投入较大人力和物力的工作,如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航天工程等。工程经济学中的“工程”涵盖了一般概念中的工程(制作过程与方法)和技术(劳动的技能和技巧),即不仅包括了相应的生产工具、物资设备、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也包括了相应的劳动生产经验、知识和技巧。
工程经济学中的“经济”包括了相应的社会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现象和过程)及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与节约。
工程经济学(engineering economics)是将工程中的技术与经济融合,运用经济理论和定量方法,研究工程中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问题。它是工程与经济的交叉学科,目前对其尚无统一的定义,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基本观点。
(1)工程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根据既定的活动目标,分析活动的代价及对目标实现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评价、选择,以*低的代价可靠地实现目标的*佳或满意方案的学科。工程经济学的内容是一套工程经济分析的思想、方法和应用,是人类提高工程经济活动效率的基本工具。
(2)工程经济学是运用有条理的工程经济分析程序,运用数学建模技术,投入相关的工程知识,以工程项目为主体,以技术经济系统为核心,研究如何有效利用有限资源,并将其研究结果运用到那些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案决策中。
(3)工程经济学不仅要研究工程中技术或生产力方面产生的经济问题,还要通过工程项目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研究工程项目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研究生产关系中的经济问题,使项目的实施能够满足或达到项目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要求。
总之,工程经济学是通过分析技术与经济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来科学确定工程方案的一门学科。因此,工程经济学可以说是以工程项目的技术方案为对象,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工程技术资源,对工程经济活动进行系统评价,科学地预见工程项目直接涉及的经济效果和由此引起的间接效果的科学,是经济学和工程科学技术的交叉边缘学科。它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动交叉,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1.2 工程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从1887年开始,工程经济学先后大致经历了形成、迅速发展和成熟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广泛的综合性学科。
1. 工程经济学的形成
工程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后半叶。在此之前,工程师一般只对工程的设计、建造和使用等方面的技术问题负责,很少考虑工程的经济问题。被公认的*早探索工程经济问题的学者是美国土木工程师惠灵顿(Arthur Mellen Wellington),他于1887年出版的《铁路布局的经济理论》一书被认为是第一部工程经济学著作,该书开创性地开展了工程领域中的经济评价工作。惠灵顿发现许多工程师在铁路布局决策时很少考虑铁路工程所需要的投资和将来可能带来的经济收益,首次将成本分析方法应用于铁路*佳长度或路线曲率的选择,并提出了工程利息的概念。他将工程经济学描述为“一门少花钱多办事的艺术”。
惠灵顿的精辟见解被后来的工程经济学家承袭,很多工程经济学家进一步做了大量研究工作。191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菲什(John Charles Lounsbury Fish)教授出版了第一部直接以《工程经济学:基本原则》(Engineering Economics: First Principles)为名称的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与债券市场相联系的工程投资模型,其分析内容包括投资、利率、初始费用与运营费用、商业组织与商业统计、估价与预测等。1920年,戈尔德曼(O.B.Goldman)教授出版了《财务工程学》(Financial Engineering),提到工程师的*基本的责任是成本分析,以达到真正的经济性,即赢得*大可能数量的货币,获得*佳财务效益。他提出了决定相对价值的复利模型。这样,人们就可以用复利法确定方案的比较价值,从而为工程经济学中许多经济分析原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930年,美国格兰特(E.L.Grant)教授出版了《工程经济原理》(Principles of Engineering Economy),奠定了经典工程经济学的基础,该书历经半个多世纪,到1982年已经再版六次,是一本公认的工程经济学代表著作。格兰特教授不仅指出了古典工程经济的局限性,而且以复利为基础讨论了投资决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指出人的经验判断在投资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格兰特对工程经济分析理论的重大贡献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因此被誉为“工程经济学之父”。
2. 工程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西方社会经济的逐渐复兴,工业投资项目急剧增加,人们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成为投资者与经营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受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工程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从单纯的工程费用效益分析扩大到市场供求和投资分配方面,从而取得了重大进展。
1951年,乔尔 迪安(Joel Dean)教授出版了《管理经济学》,开创了应用经济学新领域,计算现金流的现值方法逐渐应用到资本支出的分析上,在投资收益与风险分析上起了重要作用。更重大的转折发生于1961年,乔尔 迪安教授的《资本预算》一书,不仅发展了现金流量的贴现方法,而且开创了资本限额分配的现代分析方法。
1978年,布西(L.E.Bussey)出版了《工程投资项目的经济分析》。在该书中,布西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工程项目的资金筹集、经济评价、优化决策以及项目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分析等基本方法与理论。1982年,曾任世界生产力科学联合会主席的里格斯(J.L.Riggs)出版了《工程经济学》(Engineering Economics),系统阐述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货币管理、经济决策、风险与不确定性分析等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把工程经济学的学科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上述经济学者的研究与贡献,促进了工程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与发展。随着数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运筹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的应用,以及系统工程、计量经济学、*优化技术的飞跃发展,工程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交流与发展逐步加强,也给工程经济学研究增添了新的课题,使其内容更加丰富,理论体系更为完善。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工程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还会不断创新,工程经济学的理论也会不断完善,以满足社会对工程项目和技术方案进行科学决策的新要求。
3. 我国工程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在引进苏联156个项目的同时,引进了技术经济分析和论证的方法。通过采用“方案研究”“建设建议书”“技术经济分析”等类似可行性研究的方法,技术经济分析和论证在计划工作、基本建设工作和企业管理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一时期的项目建设采用了苏联的一套基本建设程序,在项目投资前期增加了技术经济分析和论证阶段。由于历史和内外部条件的限制,这些方法比较简单和粗糙,且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但在当时条件下使得项目投资决策有了依据。这些项目的投资都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1962年5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计划设计管理等内容的三项决定,在我国第二部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技术经济”的概念,并把技术经济视为与其他六大科学技术学科地位相当的学科,工程经济学获得了初步发展,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基本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不少工程项目盲目追求建设速度,违背了基本建设程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在《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将技术经济和生产管理现代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列入了108项重大研究课题中。在1978年11月召开的全国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科学规划工作会议上,通过了《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理论方法的研究规划(1978—1985)》,并成立了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1981年,国务院成立了技术经济研究中心,许多高校成立了技术经济专业或开设技术经济类课程,培养了一批从事技术经济分析的专门人才。1983年,国家计划委员会要求重视投资前期工作,明确规定把项目可行性研究纳入基本建设程序。1984年,交通部组织编制了《运输船舶技术经济论证名词术语》(JT 0013—1985),其中已经出现了工程经济学的若干基本概念。1985年,我国政府决定对项目实行“先评估、后决策”的制度,规定建设项目,特别是大中型重点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都必须经过有资格的咨询公司的评估。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许多省市、中央主管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相继成立了技术经济研究机构,一批国内成长起来的科技、哲学、经济及管理学者加入到了技术经济学科队伍中,技术经济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科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1987年10月,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填补了我国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的空白,并经过1993年、2006年的两次修改,该书现已成为工程经济从业人员的必备工具书。
工程经济学是在技术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0年以前工程经济学在我国被称作“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学”,2000年后改称工程经济学,从技术经济学中独立出来,成为普遍应用于各类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近20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政府管理经济及配置经济资源的方式发生变化,国家投资体制改革进程加快,工程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在项目投资决策分析、工程建设管理、项目评估和运行管理全过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2 工程技术与工程经济
1.2.1 工程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工程技术是在工程建设或运行中实际应用的技术,即为了满足特定的社会需要,由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对机械设备、材料、工艺、能量、信息等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开发、设计、创造和使用具备特定功能的产品的活动过程,以及这种过程所使用和创造的各种手段、知识和方法的总和。工程技术方案是否合理决定了一个工程是否能够实现,而且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通常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