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护理美学(案例版)
0.00     定价 ¥ 45.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595492
  • 作      者:
    韩继明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阐述美学的相关概念、美学产生的哲学基础、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和体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的真正含义,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美是我们生活中自由的时刻,是幸福的时刻。体验美与社会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认识美的意义。
  第一节 美学导论
  自从有人类以来便开始了对美的创造与欣赏。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贯穿人类生活的始终,是人生境界的终极追求。美的现象随处可见,有生活之美、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心灵之美,虽然各不相同,但无不令人向往。从衣食到住房,从人体到艺术,从自然到社会,多么广阔,多么异样,多么复杂,多么奇妙!在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无不让我们开心,如山水树木、月色花颜、草木丛生、鸟语花香、溪水潺潺、白云飘飘等勃勃生机、万千景象给人以精神享受,让人心旷神怡,会由衷地发出赞叹。这些令人激动与流连的美的事物,得以彰显自然之美。美就是在人自然而然地与事物交往中情不自禁地感动,是不受任何目的驱使的,美是我们生活中自由的时刻,人在获得美感时是自我完满的,所以美是幸福的时刻。当我们沉醉于这些美的享受的时候,不知是否想过,这些形象和事物为什么是美的?它们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是什么?所归属的学科范畴是什么?本章将介绍美学的相关概念、美学产生的哲学基础、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美学研究范畴与方法及美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现代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与研究。
  美学(aesthetics)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学科名称aesthetica,是 18世纪中期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A.G.Baumgarten,1714—1762)首次提出来的,其意思是美学是关于感性认知的科学。在美学发展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定义。通俗的可以定义为:美学是一门揭示美的本质,阐明美的客观标准,培养人们具有正确审美观点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科学。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即美的本质是什么?古今中外都没有统一的答案。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认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现实事物必须先有某些产生美的客观条件,而这些条件必须与人的阶级意识、世界观、生活经验这些主观因素相结合,才能产生美。”
  美的定义是什么?在美学的发展历史中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疑难问题。中文有“美”字,印度梵文拉丁拼写为lavanya,阿拉伯文拉丁拼写为jamil,古希腊文拉丁拼写为kallos,古罗马有pulchrum。现代欧洲国家的“美的”一词,很多都与古代希腊罗马的字源相关,如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的 bello,法国语的beau,英语的beautiful,德语的sch.n,波兰语的piekny。可以看出早期的各文化都有“美”字,都有艺术,但各文化几乎都没有美学。
  古今中外的名家们如何谈论“美”?最早发现和表述自然美的人当推中国的庄子。庄子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孟子说:“充实之谓美。”荀子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诗经 关雎序》说:“美,谓服饰之盛也。”(美字的盛装说)。《说文解字》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美字的美味说)。柏拉图说:“好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是自由的可能形式。”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尼采说:“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康德说:“崇高使人感动,优美使人迷恋。”塞尚说:“艺术之美基本上存在于我们的眼睛里。”马克思说:“人类依照美的规律来造型。”温克尔曼说:“美是自然界的伟大奥秘之一,我们可以看到和感受到它的作用,可是每提供一个关于美的本质的清楚而明白的一般概念,都是一个尚未被发现的真理。”海德格尔说:“那交织在艺术作品中的光芒便是美,美是真理根本上作为敞开物被呈现的途径。”雨果说:“美向四面流泻着欢乐,放射出幸福的火花,在黑暗里发出光明,在命运中绣上金线,是雅致、和谐、仁爱的总汇。美岂不是在为人造福吗?美,因为是美,就使我们受益不浅”,还说:“理想是逻辑的最高峰,而美是真的顶端。艺术的民族同时也是彻底的民族,爱美就是要求先行”。王国维说:“一切之美皆为形式之美。”朱光潜说:“美是客观方面的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李泽厚说:“人的主观意识、愿望、想象、情感、意志的对象化,来作为象征、符号、艺术作品,亦即主客观的统一,就产生美。”事物虽各不同但都被称为美,后面一定有一个东西决定它们为美,这就是美的本质。美是无限多样的美的事物共同内涵的本质属性,是客观事物形象中可以激起人美感的属性。
  所以,美是人类原始的理想信念,是人高级形态的文化情感,是人对自身觉察到的感受的表达,是人感知的一种善良愿景,是人文化生命中的新鲜营养,是事物非实有的一种属性,是存在的真理的显现,是温柔可爱的大自然造化物,是时代精神的演绎,是人类乐观主义的颂歌,是自由王国的无限追索。美是理想之光、希望之光、自由之光。美是优秀、典雅、精巧、深刻、崇高与伟大。然而,美学的根本价值就是为我们提供关于审美现象的人生意义。
  第二节 美学的形成与发展
  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是日常的美化活动。美学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思想家对于美与艺术问题的哲学上的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可以看作是美学理论的萌芽和起点。
  人们总是先有了某种生活、某种现象,而后才开始思考、探讨,并在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科。对人类早期审美现象的思考、探讨始于古希腊。那时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哲学家都参与了美的探讨和争论。但他们关于美的观点、见解常常和他们关于真、善的认识混在一起,成为他们哲学思想、道德思想、神学思想、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的附庸。另外,当时也没有一部美学专著。思想家们的美学观点夹杂在政治、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甚至史传、书札、批注等论著中。人们还没有从那些混杂交织的思想体系中为美学寻找出一个独立、特殊的研究对象。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 18世纪中叶以前。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18世纪中叶,德国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美学家鲍姆嘉通在 1750年创作的Aesthetica是基于希腊哲学家的观点,即事物可分为“可感知的”和“可理解的”;鲍姆嘉通认为“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把握,是逻辑学研究的对象;对“可感知的”事物的把握则依赖于低级认识能力,即所谓“感官的感受、想象、虚构、一切含混的感觉和情感”;由于缺少一门专业来研究低级认识能力,因此鲍姆嘉通创立了一门新学科,并借用希腊词根铸造了一个新概念予以命名,这就是aesthetica(感性学)。日本明治初年,中江兆民将Aesthetica译为《美学》。人类感性领域包括感性的欲望、冲动、感受、情绪、幻想等,美、美感和艺术只占据着这个宽广的感性领域的局部。鲍姆嘉通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中江兆民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则应有 aesthetica。这部著作就是历史上的第一部美学专著。鲍姆嘉通也因此成为美学之父。二是鲍姆嘉通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要达到感性认识的完善,须有三个条件:思想内容的和谐、次序和安排的一致,以及表达的完美。完善也就是美,不完善就是丑的。鲍姆嘉通之后,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德国古典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近现代美学三个重要阶段。
  在德国古典美学阶段,康德和黑格尔对美学卓有贡献,形成了美学学科产生以来第一个,也是西方美学史上的第三个高峰。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批判力批判》)著称于世,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美学根本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康德之后,黑格尔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到了顶峰,成为德国古典美学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以前的西方各美学思潮的集大成者。马克思虽不曾写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但他在其他许多著作中论及了大量的美学问题,把关于美的探讨建立在主客体辩证统一的基础上,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美学是哲学的精华,美学是人生哲学巅峰,美学是人学。这些都是由美学的本质所决定的。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一、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同哲学、伦理学、心理学、艺术学、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及自然科学等都有密切联系。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我们把握美学的本质特征。
  (一)美学与哲学
  在与美学相关的学科中,美学与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美学本身就是一门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这是因为: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一个哲学思辨性质的问题。美学产生于柏拉图之问:“美是什么?”这里所问的美,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这种把人的注意力从错综复杂的感性现象引向统摄一切的抽象的本质,从变动不居的美的事物引向恒久不变的美本身,显然是遵循了古希腊形而上的哲学传统。同时,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也深受当时哲学的影响,其学科框架、理论范式及思维方式都带有同时代的哲学印记。哲学是以整个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思维发展基本规律的学科,也为美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美学研究起指导作用,美学的诸多问题往往直接涉及哲学的基本原理,也是哲学问题在审美领域中的具体表现。美学研究成果可以丰富哲学理论内容。可见,美学与哲学是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美学不应该是哲学的附庸,其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一门独立学科。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人将美学研究对象限定为艺术,把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等同于对艺术的批评,等同于对艺术作品和艺术概念的语言分析。作为艺术哲学的美学,即是以处理艺术问题为核心的美学,主要思考艺术美的构成,艺术审美的心理结构,艺术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位置,艺术的风格类型等问题。
  (二)美学与伦理学
  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是由美与善的关系所决定的。真善美是人生所向往的理想境界,缺一不可。从历史上看,凡是美的对象在伦理学意义上亦是善的,这尤其表现在社会美的领域里。社会美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以美的形式来表现善。美与善,尽管联系密切,但并非可以等同,美并不就是善,善只是美的基础。譬如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外表丑陋,但内心善良。美的事物更侧重于人精神的愉悦,因而具有超功利性,而善的对象与人的功利目的往往直接相联。伦理学与美学有严格的区别。伦理学着重人的内在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合理关系的研究,帮助人们明辨善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美学研究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
  (三)美学与心理学
  从学科的发展看,美学与心理学最初都属于哲学的范畴。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一般规律的科学,而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从认知的心理活动开始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因此,美学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学的发展。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英国诗人济慈说:“美是一种永恒的愉快”;美国美学家桑塔耶纳说:“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各种心理活动——情感、愉悦、想象等。李白“寒山一带伤心碧”,其中“寒”“伤心”,就不是纯客观的摹写,而是心情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美的发生离不开人心理因素的参与。因而美学与心理学密切相关。19世纪以来西方美学对审美体验和心理功能的强调,各心理学流派对美学研究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美学研究对心理学的依赖。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美学导论 1
第二节 美学的形成与发展 2
第三节 美学原理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5
第二章 普通美学的基本理论 9
第一节 美的内容和形式 9
第二节 形式美 11
第三节 美的基本范畴 15
第四节 美的基本形态 17
第三章 护理美学概论 24
第一节 护理美学的基本内容 24
第二节 护理美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及意义 28
第三节 护理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30
第四章 护理美感与审美 32
第一节 护理美感 32
第二节 护理审美 36
第五章 护理审美修养、审美教育与审美评价 43
第一节 护士审美修养 43
第二节 护士审美教育 48
第三节 护理审美评价 51
第六章 护理人体美 58
第一节 人体美的特征、基础和条件 59
第二节 人体美的标准与评价 70
第三节 人体美在护理审美中的地位 74
第七章 护理环境美 77
第一节 研究护理审美环境的意义 77
第二节 护理审美环境的研究 80
第三节 护理审美环境的建设 88
第八章 护理职业形象美 93
第一节 护理职业形象美的概述 93
第二节 护士的外在形象 95
第三节 护士的内在形象 100
第四节 护士群体形象 101
第九章 护理礼仪美 103
第一节 礼仪概述 103
第二节 护理基本礼仪 108
第三节 护士职业礼仪 114
第十章 护理美学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119
第一节 护理美学在基础护理中的应用 119
第二节 护理美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121
第三节 护理美学在社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129
第四节 护理美学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131
第五节 护理美学在护理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133
参考文献 13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