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病原生物学(第六版)
0.00     定价 ¥ 9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653277
  • 作      者:
    罗恩杰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7-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
  病原生物(pathogenic organism)是指自然界中能够给人类、动植物造成危害的生物。这类生物数量不等、种类不一,广泛地分布在土壤、空气和水中,以及植物、人类和动物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消化道、呼吸道等。人体的病原生物主要涵盖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寄生虫两大类,可引起一系列人体感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
  病原生物学(pathogen biology)是研究病原生物的生物学规律、致病机制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其是基础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与感染病学、临床免疫学、肿瘤学等临床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包括经典的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两部分。
  第一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是指个体微小,肉眼不可见,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细菌、放线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及少量藻类等。微生物具有个体微小、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等特点。微生物中的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性疾病的微生物,也可称为病原体,其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最大。
  根据微生物细胞的结构特点,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以病毒为代表的非细胞型微生物、以细菌为代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以真菌为代表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1.非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acellular microbe)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由核心和蛋白质衣壳组成,核心中只有RNA或DNA一种核酸,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为其代表。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低,仅有裸DNA团块、呈环状结构的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胞质内细胞器不完善,仅有核糖体。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根据核糖体RNA(16S rRNA)序列分析将这6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归属于广义的细菌,统称为真细菌。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microbe)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胞质内细胞器完整。真菌属于此类微生物。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物学特性的科学。通过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规律,进而将其应用于工业、医学、生物和环境等领域。现代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及发酵工程等技术就是在微生物学原理与技术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如研究微生物基本理论的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细胞微生物学等,以及研究特定领域微生物的医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等。
  二、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是人类在长期对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认知过程和对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形成的一门科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变异、致病机理、机体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内容。具有致病性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是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又逐步形成了医学细菌学、医学病毒学、医学真菌学及医学免疫学等分支学科。
  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经验微生物学时期古代人类在当时落后的条件下虽未观察到微生物,但已懂得将微生物学知识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疾病防治中。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禹时代,就有仪狄酿酒的记载。北魏(386~534年)《齐民要术》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制醋的方法。北宋(960~1127年)刘真人提出肺痨是由小虫引起的。意大利人Fracastoro(1483~1553年)认为各种流行病是由不同的、能迅速繁殖的微小物体引起的。我国的师道南在《天愚集》中生动地描述了1792~1793年鼠疫流行的凄惨景况,并指出鼠疫与鼠的关系。明代李时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曾指出,将患者的衣服蒸过后再穿就不会染上疾病,说明当时古人就已经有消毒灭菌的意识。在东晋医药学家葛洪(284~364年)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还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古代中国人也很早就认识到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并发现了其在人体内感染所产生的免疫现象。明代《治痘十全》和清代《痘疹定论》中都记载了宋人王旦之子种痘的故事。改进的人痘接种法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已被广泛采用,后传至俄国、朝鲜、日本、土耳其和英国。
  2.实验微生物学时期1674年,荷兰人安东尼?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1632~1723年)用自制的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微生物,对微生物的存在给予了肯定的客观证实,为此后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法国化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年)在解决葡萄酒变质问题的研究中,证实了有机物的发酵与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巴斯德还首次研制成炭疽菌苗、狂犬病疫苗,成为现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奠基人。在巴斯德的影响下,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Joseph Lister,1827~1912年)采用苯酚喷洒手术室和煮沸法处理手术器械防止术后感染,创立了无菌手术。德国医生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年)发明了固体培养基和细菌染色技术,使得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成为可能。科赫还先后发现了炭疽芽胞杆菌(1876年)、结核分枝杆菌(1882年)和霍乱弧菌(1883年),并于1884年发表了确定病原菌的“科赫法则”。
  1892年,俄国学者伊凡诺夫斯基(Dmitri Ivanovsky,1864~1920年)发现患烟草花叶病的烟叶汁经细菌滤器过滤后,仍具有感染性。这个发现是人类认识病毒的开端。1890年,德国细菌学家贝林(Emil Adolf von Behring,1854~1917年)和日本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Beili Chaisanlang Kitasato Shibasaburo,1852~1931年)发现了白喉抗毒素。1891年,贝林用动物免疫血清治愈了一名患白喉的女孩儿,这是被动免疫治疗的首个病例。此后,科学家纷纷从血清中寻找杀菌物质,并由此建立了血清学。1901年,美国科学家瓦尔特?里德(Walter Reed,1851~1902年)首先分离出黄热病毒。1929年,英国人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年)发现青霉菌的代谢产物青霉素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的发现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3.现代微生物学时期近几十年来,随着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电子显微镜、免疫荧光、同位素标记、电子计算机、单克隆抗体等新技术的应用,医学微生物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不断发现新的病原生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983年法国Montagnier和美国Gallo等从艾滋病患者体内分离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从而阐明了艾滋病的病因学。1982年,美国学者Prusiner等分离出一种只含蛋白质、无核酸组分的传染性蛋白因子,将其称为朊粒(prion),它可引起慢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库鲁病、疯牛病)。②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启动,2017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世届七界微生物数据中心学术研讨会”上,由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牵头,联合12个国家的微生物资源保藏中心共同宣布,全球微生物模式菌株基因组和微生物组测序合作计划正式启动。③新型疫苗的研究发展迅速,科学家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等疫苗。1993年,Ulmer等发明的核酸疫苗被誉为疫苗学的新纪元。④微生物学诊断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建立起免疫荧光、放射性核素和酶联免疫吸附法三大标记技术,使临床微生物学的检验向快速、微量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⑤新的抗细菌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第四代头孢菌素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都是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
  在诺贝尔奖历史中,有近50位中外学者因微生物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获奖(表1-1)。此外,我国学者黄祯祥(1910~1987年)首创的病毒体外细胞培养技术,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1955年,汤飞凡(1897~1958年)在世界上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被誉为“衣原体之父”;朱既明在世界上首次将流感病毒裂解为有生物活性的亚单位,并先后发现了引起世界性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的三个亚型;2002年,金奇等完成了中国流行的痢疾杆菌优势株—痢疾杆菌福氏2a 301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工作;2010年,李德新等发现一种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的新型病毒;2015年,屠呦呦因青蒿素的发现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此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表1-1 与病原生物学相关的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
  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也在影响着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流行,主要表现为“新病原体不断出现,旧病原体死灰复燃”。一方面,过去已经被控制得很好的病原体因变异、耐药等原因重新流行,导致再现传染病,如结核。另一方面,新的病原体出现,引发新的传染性疾病。例如,2003年在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暴发的急性重症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和2015年在韩国暴发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等(表1-2)。
  表1-2 1973年以来发现的重要病原微生物
  第二节 寄生虫与寄生虫学
  一、寄生虫与寄生虫学的基本概念
  寄生虫(parasite)是一大类营寄生生活的多细胞、无脊椎的低等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其中可引起人体感染的寄生虫称为人体寄生虫。大多数人体寄生虫属于原生生物、线形生物、扁形生物、环节生物和节肢生物。习惯上把原生生物称为原虫(protozoa),把线形生物和扁形生物合称为蠕虫(helminthes)。
  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又称医学寄生虫学(medical parasitology),是一门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寄生虫及其与宿主关系的科学。其主要研究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态规律、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并从病原学和病原种群动力学角度,揭示寄生虫发病机制及流行规律,为控制、预防与消灭寄生虫病提供病原学的依据。作为病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寄生虫学是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人体寄生虫学由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三部分组成。研究对象包括寄生性原虫、吸虫、绦虫、线虫及医学节肢动物等。
  二、人体寄生虫学的发展
  1.人体寄生虫学萌芽时期有关寄生虫的报道最早可追溯至1626年,Redi将肉眼可见的蠕虫称为“在活动物内见到的活动物”,使之成为最早知道的寄生性蠕虫。但是,直到19世纪初才出现研究肠蠕虫的学科—内动物学,1860年被蠕虫学所替代。1681年,Leeuwenhoek用自制显微镜在自己的粪便中观察到一种与红细胞大小相仿且可活动的生物,将其称为“animalcules”,这种生物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原虫。遗憾的是,在其报道100多年后,寄生性原虫的研究陷入停滞状态。
  2.近代人体寄生虫学时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蠕虫学的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00~1918年是人体寄生虫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热带医学研究的兴起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是当时欧洲国家在全世界建立殖民地的高潮时期,这些殖民地大多数位于热带与亚热带,而这些地区也是寄生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六版前言 i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1
第二节 寄生虫与寄生虫学 4
上卷 医学微生物学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二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 9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9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学 16
第三节 细菌的分类 20
第三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22
第一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2
第二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 25
第三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29
第四节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中的应用 29
第四章 细菌的耐药性 31
第一节 细菌耐药的机制 31
第二节 细菌耐药的检测 34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34
第五章 消毒灭菌与生物安全 36
第一节 消毒与灭菌 36
第二节 生物安全 40
第六章 细菌感染与致病机制 42
第一节 细菌的感染 42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机制 44
第三节 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 49
第四节 医院感染 51
第七章 抗细菌感染免疫 53
第一节 固有免疫 53
第二节 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 55
第三节 适应性免疫 57
第八章 细菌感染的诊断和防治 59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诊断 59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防治 62
第九章 化脓性细菌 65
第一节 葡萄球菌 65
第二节 链球菌 68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70
第四节 脑膜炎奈瑟菌 71
第五节 淋病奈瑟菌 73
第六节 其他化脓性细菌 74
第十章 消化道感染细菌 75
第一节 埃希菌属 76
第二节 志贺菌属 78
第三节 沙门菌属 80
第四节 幽门螺杆菌 83
第五节 霍乱弧菌 84
第六节 其他消化道感染细菌 86
第十一章 呼吸道感染细菌 89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89
第二节 棒状杆菌属 94
第三节 嗜肺军团菌 96
第四节 百日咳鲍特菌 97
第五节 麻风分枝杆菌 98
第六节 其他呼吸道感染细菌 99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101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101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105
第十三章 动物源性细菌 108
第一节 布鲁斯菌 108
第二节 炭疽芽胞杆菌 110
第三节 鼠疫耶尔森菌 112
第十四章 放线菌 115
第一节 放线菌属 115
第二节 诺卡菌属 116
第十五章 螺旋体 118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 118
第二节 梅毒螺旋体 121
第三节 疏螺旋体属 122
第十六章 支原体 125
第一节 概述 125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支原体 128
第十七章 立克次体 131
第一节 概述 131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133
第三节 其他相关病原体 136
第十八章 衣原体 138
第一节 概述 138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衣原体 140
第二篇 病毒学
第十九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144
第一节 病毒的大小、形态与结构、化学组成 144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147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149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51
第五节 病毒的分类 151
第二十章 病毒的感染与抗病毒免疫 153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153
第二节 抗病毒感染免疫 157
第二十一章 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160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诊断 160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防治 163
第二十二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 166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166
第二节 副黏病毒 170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感染病毒 172
第二十三章 消化道感染病毒 177
第一节 肠道病毒 177
第二节 轮状病毒 181
第三节 其他消化道感染病毒 183
第二十四章 肝炎病毒 185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185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187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192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193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194
第二十五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196
第一节 虫媒病毒 196
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 200
第二十六章 人类疱疹病毒 205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206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07
第三节 巨细胞病毒 208
第四节 EB病毒 209
第五节 新型人疱疹病毒 210
第二十七章 逆转录病毒 212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12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216
第二十八章 其他病毒 218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218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219
第三节 人类细小病毒B19 221
第二十九章 朊粒 222
第三篇 真菌学
第三十章 真菌学概述 225
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225
第二节 真菌的感染与免疫 227
第三节 真菌感染的诊断和防治 228
第三十一章 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231
第一节 皮肤感染真菌 231
第二节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232
第三十二章 深部感染真菌 234
第一节 白假丝酵母菌 234
第二节 新生隐球菌 236
第三节 肺孢子菌 237
第四节 其他感染性真菌 238
下卷 人体寄生虫学
第四篇 医学蠕虫学
第三十三章 寄生虫的生物学 243
第一节 寄生关系及其演化 243
第二节 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宿主的类别 244
第三节 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245
第三十四章 寄生虫感染与免疫 247
第一节 寄生虫抗原的特点 247
第二节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类型 247
第三节 免疫逃避 248
第四节 超敏反应 249
第三十五章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250
第一节 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250
第二节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251
第三节 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的特点 251
第四节 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253
第五节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254
第三十六章 线虫 255
第一节 概述 255
第二节 似蚓蛔线虫 260
第三节 毛首鞭形线虫 263
第四节 蠕形住肠线虫 264
第五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266
第六节 粪类圆线虫 272
第七节 旋毛形线虫 275
第八节 丝虫 279
第九节 广州管圆线虫 283
第十节 其他线虫 286
第三十七章 吸虫 291
第一节 概述 291
第二节 华支睾吸虫 293
第三节 肝片形吸虫 295
第四节 布氏姜片吸虫 297
第五节 并殖吸虫 298
第六节 血吸虫 301
第七节 其他吸虫 310
第三十八章 绦虫 312
第一节 概述 312
第二节 曼氏迭宫绦虫 315
第三节 阔节裂头绦虫 317
第四节 链状带绦虫 318
第五节 肥胖带绦虫 321
第六节 棘球绦虫 323
第七节 微小膜壳绦虫 326
第五篇 医学原虫学
第三十九章 原虫概述 329
第四十章 叶足虫 333
第一节 溶组织内阿米巴 333
第二节 其他消化道阿米巴 337
第三节 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 338
第四十一章 鞭毛虫 341
第一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 341
第二节 阴道毛滴虫 343
第三节 其他毛滴虫 345
第四节 杜氏利什曼原虫 347
第五节 锥虫 351
第四十二章 孢子虫 354
第一节 疟原虫 354
第二节 刚地弓形虫 362
第三节 隐孢子虫 366
第四节 其他孢子虫 369
第四十三章 纤毛虫 374
第六篇 医学节肢动物学
第四十四章 医学节肢动物概述 376
第一节 医学节肢动物的形态特征与分类 376
第二节 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防治 377
第四十五章 昆虫纲 379
第一节 概述 379
第二节 蚊 379
第三节 蝇 383
第四节 白蛉 385
第五节 蚤 386
第六节 虱 387
第七节 蠓 389
第八节 蚋 389
第九节 虻 390
第十节 臭虫 390
第十一节 蜚蠊 391
第四十六章 蛛形纲 393
第一节 蜱 393
第二节 恙螨 394
第三节 疥螨 395
第四节 蠕形螨 397
第五节 尘螨 398
第六节 革螨 400
第四十七章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 401
第一节 病原学诊断技术 401
第二节 免疫学诊断技术 410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412
主要参考文献 413
彩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