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与生命是紧密联系的,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古代,蝗灾常常引发严重的饥荒。粮食颗粒无收,百姓饿殍遍野,比如北魏时山东地区就由于蝗灾而出现了“苗稼总尽,人至相食”的人间惨剧。人在饥饿的时候甚至啃树皮、吃草叶,蝗灾发生时,古人为何不通过吃蝗虫来度过饥荒呢?这与蝗虫本身的特性相关。
蝗虫是一种能够远距离迁飞的暴食性昆虫,蝗虫群只需一两天的功夫,就可以吃掉一个地区一年的粮食。蝗虫的飞行能力也极强,一天移动的距离可达100公里,高度可达海拔2000米。所以蝗灾发生时,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蝗虫群就吃光了一个地方的所有庄稼,然后蜂拥飞往另一个地区。就算古人想以蝗虫为食物,匆忙问捕捉的蝗虫,对于后续无粮可吃的漫长日子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另外,还有一个思想上的原因导致古人不愿意食用蝗虫。在中国封建社会前期,人们对蝗灾的出现缺乏科学的认识,认为蝗灾是上天给予的惩罚,地上的皇帝有过错,上天通过降灾的方式来警告,而蝗虫则是神虫,人们不能擅自清除。因此,当蝗灾出现时,古人只会采用一些被动的方式去应对,如:皇帝下“罪己诏”、建蝗神庙、发动官民祭祀祈祷等等。“于田旁焚香膜拜,设祭而不敢杀”,百姓们连动手捕杀蝗虫都不敢,更别说以蝗虫为食。
陆游在《仲秋书事(其六)》中就记录了百姓通过符篆的方式祈求躲避蝗灾的场景。
仲秋书事(其六)
书生习气尽驱除,酒兴诗情亦已无。
底怪今朝亲笔砚,村乡来请辟蝗符。
“请辟蝗符”是民众在飞蝗到来时的一种迷信举动,希望通过符篆来避免蝗虫对庄稼的糟蹋。
这些祈祷祭祀的手法当然毫无效果。随着蝗灾的频发,一些有识之士渐渐从巫术神力的幻想之中清醒过来,开始科学地认识蝗虫这种生物,将精力放到灭蝗上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逐渐摸索创造出了许多灭蝗的经验和手段。明代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就是杰出的代表,他精心研究整理了《治蝗疏》,有效地指导了民众灭蝗,挽救了很多挨饿的百蚌。
雨声其实属于白噪声。白噪声是指功率谱密度在整个频域内均匀分布的,所有频率具有相同能量密度的随机噪声。换句话说,白噪声在各个频段上的功率是一样的。从我们人类耳朵的频率响应听起来,它是非常明亮的“咝”声。与之相对,其他不具有这一性质的噪声被称为有色噪声。理想的白噪声具有无限带宽,因而其能量是无限大,这在现实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大自然中森林里虫儿呜叫的声音、微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枝头鸟儿吟唱的声音、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还有雨滴落在屋檐窗户的声音等等,都是最接近白噪声的存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智慧的古人虽然不知道何为白噪声,但也隐隐有了这方面的发现和感悟。
白噪声虽然也称为噪声,但它与我们平常理解的噪声并不相同。它不像通常的噪声那样嘈杂刺耳、惹人烦躁,让人难以集中注意力。相反,白噪声充满整个人类耳朵可以听到的振动频率,分布均匀,比较“悦耳动听”。在白噪声环境中,人们往往能舒缓情绪、放松心情,有助于睡眠。特别是对于一些睡眠比较浅,容易被外界声音干扰惊醒的人来说,稳定、平和的白噪声会产生一种屏蔽效应,屏蔽了周边环境里很多细小的、轻微的声音变化,让人在睡眠中不会受到干扰,从而使得睡眠质量更好。
唐代诗人修睦用诗记录了他在秋季雨天睡醒后神清气爽的感觉。P1-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