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个楚国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落入江中。他赶紧伸手去抓,可惜为时已晚。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并且对大家说:“这是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想要捞取掉落的宝剑。他捞了半天,始终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上了记号,现在怎么会找不到呢?”
这就是有名的“刻舟求剑”的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见到一些运动的事物,比如马路上疾驰的车辆、来往的行人;也能见到一些静止的事物,小到桌上的台灯,大到巍峨的山脉。那么,我们怎么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它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而言空间位置有没有变化。如果这个位置发生改变,那么就认为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是静IE的。
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个物体,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运动与否的结论就可能不同。比如在“刻舟求剑”的故事巾,宝剑落水前是与船一起运动的,两者处在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宝剑落水后,不再与船一起运动,两者则处在相对运动的状态。
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目标,选择合理的参照物,帮助我们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关于运动和静止,宋代诗人陈与义在《襄邑道中》也有着自己的观察和见解。
襄邑道中
【宋】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卧看满天云不动”,作者以自己乘坐的小船为参照物,云彩和小船以同样的速度向东运动,两者相对静止,所以船上的作者说“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作者又以两岸景物为参照物,岸上景物与船、云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改变,船和云相对于景物来说,是运动的,因此作者说“云与我俱东”。
艾萨克·牛顿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全才”。他从小好学聪颖,喜欢读书,善于观察并思考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
据说有一次,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碰巧看到一个熟透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落在了地上。这本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一幕,却让他陷入沉思:为什么苹果总是垂直下落,而不会上升到天空中呢?
他把苹果带回了家,揣摩了很久,终于想出了答案:苹果之所以会掉下来,是因为存在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吸引着它下落。不仅如此,世界上所有物体都会受到这种力量的作用。后来,牛顿经过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是指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宇宙中的天体,小到空气中的尘埃,它们之间均会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就是万有引力。地面物体所受的重力,就是物体与地球之间万有引力的体现。
重力是指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是一种非接触力。地球对近地面的任何物体,不管质量大还是小,也不论有无生命,在任何时刻都是有吸引力的,且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其中就体现了重力的存在。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和落在地上的苹果一样,都受到了地球重力的作用,因此形成了“直下三千尺”的壮阔景象。
孩子,是父母一生的牵挂。作为父母,陪伴在孩子的身边,悉心照顾,看着孩子茁壮地成长,辛苦却也感到幸福。然而在自然界中,却有一些鸟类,它们从来不愿亲自抚养孩子,而是煞费心机地等待其他鸟不在时,偷偷摸摸地将卵产在其他鸟的巢中寄养,自己当“甩手掌柜”,继续逍遥自在。这种特殊的鸟类繁殖行为已经演化成为某些物种的固定繁殖模式,这就是巢寄生。
巢寄生是某些鸟类将卵产在其他鸟的巢中,由其他鸟(义亲)代为孵化和育雏的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古籍《博物志》记载:“杜鹃生子,寄之他巢,群鸟为饲之。”大杜鹃,也就是常说的布谷鸟,属于典型的巢寄生鸟,是善于“鱼目混珠”的鸟中“骗子”。 大杜鹃深谙借巢产卵之道,有着很高的寄生技巧。在繁殖期它会精心寻找与自己的卵孵化期和育雏期相似、雏鸟食性基本相同的鸟类当宿主。画眉、苇莺就经常是“受骗者”。在宿主开始孵卵之前,趁其离巢外出时,大杜鹃偷偷潜人宿主的巢中,快速产卵寄生,让这些鸟替自己孵化。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