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识变 求变 谋变: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论文集
0.00     定价 ¥ 56.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4595425
  • 出 版 社 :
    郑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5-01
收藏
畅销推荐
作者简介
  刘钦荣,男,1965年出生,河南太康人。语言学硕士,二级教授,研究生导师。现任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兼任全国语文学习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语文现代化研究会理事、河南省语文学习科学研究会执行理事长、河南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在《汉语学习》《中州学刊》《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南社会科学》《云南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版)》等发表学术论文80篇,独著(主编)著作(教材)20部。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本体、语言教学、汉文化等。
  
  杜鹃,女,1965年出生。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副院长。长期从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河南省语言学会理事、河南省文字学会理事、省级普通话测试员。曾获得郑州师范学院“十佳教师”“骨干教师”“优秀德育导师”“精神文明先进个人”,以及“郑州市地方高校骨干教师”“郑州市二七区优秀教师”“郑州市师德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主持并参加了六项省级科研项目,两次获得省教育厅优秀成果一等奖,参编多部教材,完成专著五部,在各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展开
精彩书摘
  《识变 求变 谋变: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论文集》:
  2.专业课程中融入的思政元素要因“课”而异,注重思政内容的多元化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强调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一性。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来说,要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提高思想站位,深入挖掘每一门专业课程具有的思政教育潜力和资源,则是一个普遍要求。但是这一要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还要求老师根据课程内容的特性,因“课”施教,这个“课”是指教材中每一章节的不同内容,由专业知识的特殊性,教材的每一章节并不一定都能以显性的方式体现出思政教育的内容。这时就要求老师要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来体现思政,甚至如果这一章节不能直接与思政元素挂钩,也不要强行“拉郎配”,否则,不但达不到期望中的教学效果,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比如,在讲到“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史”中,主要讲述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对于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方法的更新,更多还是要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以一种客观呈现的方式来讲述这一学术发展历程,这时就不易加入思政元素。窃以为,对于某些特定的知识领域来说,不易加入思政元素的,可以通权达变,千万不要强行贴合思政内容,即影响专业知识的讲授,又达不到思政效果。
  课程思政要注重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一性,但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注重灵活性,还要体现思政内容的多元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思政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明确的规定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思政是一种思政教育的理念,它没有具体的课程,却体现在每门课之中,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思政课程一道,共同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思政课程的内容是明确的,每一门课都有其明确的要求与具体的培养目标,但课程思政不一样,它要根据专业课程内容的特殊性,有所选择地融入思政元素,并不要求内容上整齐划一。思政的内容可以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也可以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要求;既可以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可以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既可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述,也可以是当代大学生的“四个意识”;等等。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围绕这一目标,思政内容是多元的丰富的,完全可以与具体的课程内容相结合,体现出思政教育丰富灵活的一面,避免对思政教育理解的简单化与平面化。比如在“比较诗学”这一章中,本来是理论性很强的一章,中西文论都有各自的文化传统与独特性,但是现在我们的现代文论显然受到西方文论的影响更多,但是刘若愚在写作《中国文学理论》一书时,特别提到,中国古代文论的许多世界性因素是不可忽略的。刘若愚就是以世界性的眼光,来重新整理中国古代文论,进而试图实现东西方文论的互证与互通。钱钟书也说过:“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人类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虽然民族、肤色不同,但心理是可以互通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已经形成了“人类命运的共同体”。通过东西方文论的讲述,也可以印证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
  3.课程思政建设要注重实效性与时效性
  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两大要求:实效性与时效性。实效性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效果来体现;时效性侧重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新动向、最新成果的落实情况。在比较文学的教学实践中体现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时效性,主要通过学生的言行与作业考核来实现,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对于当代文化的热点问题能够有清醒的认知,对当代大学生的职责与使命有明确的认识,虽然并不一定是通过比较文学的课程思政造就的,但比较文学的课程思政一定是其中的一部分。因为铸造人的灵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件长期工程,将课程思政落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取得实效并能与时俱进,是对课程思政建设更进一步的要求。具体来说,课程思政建设永远是进行时,需要我们反观人类需求和知识本质,从课程的专业规定和价值规定双重维度审视课程思政的基本属性;需要我们立足于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检验与反思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使课程思政能够落到实处;也需要我们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在时代的感召与要求下,不断更新思政内容,保证思政教育始终符合党和国家的要求。
  ……
展开
目录
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教育观念转换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途径探索
文学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第二版)为例
“课程思政”建设在比较文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兼顾文化自信、美育德育和学术训练的课程思政——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为例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
郑州文化融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一核三联”教学模式探索
“戏曲专题”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两岸隔不断的戏曲文化亲缘
爱国之情感人肺腑——试析杨炯《从军行》中的思政元素
美不胜收灵愚共感——试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中的思政元素
气压百代雄视古今——杜甫《登岳阳楼》教学中思政元素的发掘和实施
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格培育
从《大学》入门修德,重建“为己”学风
扬雄“身立则政立”的为政理念及其当代鉴示
统编教材古诗文文化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浅析高校语言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充分发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以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现代汉语”为例
“现代汉语”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
“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
学理融思政润物细无声——“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
“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探讨
关于古汉语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
国际视野下的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模式探索——以郑州师范学院为例
课程思政引领下的汉字类课程教学思考——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
课程思政背景下普通话口语表达课程教学探究
关注语言生活,传承中华文化——以“家父”“令尊”为例
立足课程性质,建设课程思政——“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断想
求真务实探究创新——以“报到”“报道”“报导”的运用为例看“汉语言文字应用”课程思政
思政教育融入高校通识课程“基础韩语”
师德师风可量化评价方法研究
附录一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附录二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