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我萌生了“觉者为师”系列图书的创作念头,2016年2月出版《寻找不一样的教育》,2017年3月出版《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2018年6月出版《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接下来就是这本《成为更好的老师》。有很多朋友曾经问过我,怎么会想到要去规划这样一个系列?又是怎么坚持完成这近一百万字的写作的?
01
就第一个问题来说,我觉得曾国藩给我的启示很大。
1842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曾国藩打算整理一套《曾氏家训》,刚起步时却屡屡受挫:他发现自己读书十几年,依然对文本不熟悉,知识未成系统,攒不出一本家训。于是,他决心逼自己成长,每天坚持做三件事:一是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二是读史书十页,边读边思考;三是写《茶余偶谈》-则,记录并总结和朋友闲谈产生的火花、灵感。从此,他“誓终身不间断也”,为十年后的另一种人生状态做好了铺垫。
从工作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我正式做教师开始,教育写作就始终伴随着我的教育实践。只不过,前期的写作算是“遇到什么写什么”的随性而写,既不做系统的设计与规划,也不考虑写作的方向与目标。如此写了好多年。直到有一天,我开始读曾国藩,看到他对自己十几年读书生涯的不满意,对自己知识体系不完整的反思之后,我也开始问自己:这么多年,写了这么多文章,除了发表文章的数量在递增,除了教育实践在细枝末梢上的改变之外,这些文字于我的成长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或者,它们应该起到多大的作用?所以,从那时起,我开始注重写作的方向性与连续性,并开始针对某一个领域进行相对深入的系统写作。
有方向、有目的地坚持去做一件事,这是曾国藩三十而立之后的幡然醒悟,也是一个人能够在某一领域做出成绩的最好方式。果不其然,有规划的写作生活让我的思考愈加深入,积淀也就越来越多地朝向了固有的领域。再往后,我就有了系统梳理个人写作的想法,这想法很快就变成了“觉者为师”系列图书的规划。
如此,这种系统性的写作最终改变了我的成长,让一个普普通通的草根教师,在写作反思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主张。也许,这就是我规划“觉者为师”系列的初衷和本意。当然,这份本意和初衷必不可少地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学会去规划一件值得终生努力的事情,并持久地坚持下去。
02
第二个问题,我想从望亭团队说起。
前不久,我参加了望亭团队的三周年庆典活动。三年来,毛家英校长带领团队成员,从最初的纠结畏难到现在的从容坦然,一步步走出了望亭教师独特的读写成长之路。无疑,望亭团队是叙事者中最值得钦佩的群体之一。一次不落的成长作业,认真持久的读书学习,情致盎然的线下活动,书卷馨香的“叙事者之家”……这些,都在简单而清晰地表达着望亭教师的成长情怀。而文笔的渐次成熟,书香的渐渐聚拢,还有那些发表在各级媒体上的精品文章,也无不印证着她们的收获与成功。当然,这其中最值得骄傲的,其实还是一路走来她们的坚持。
我一直在想,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能够持久地去做一件事情,大概有这么两个原因:一是与生俱来的喜欢,二是死磕到底的坚持逐步转化为发自内心的喜欢。比如,毛家英校长一直以来对读书和写作的喜欢和重视,年轻教师刚开始读写时的激情与新鲜。当然,也一定会有对读书和写作的畏惧,行走过程中的疲惫和厌倦。那么,如此的三年里,咬着牙的坚持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于我而言,也是如此。
谁都知道,写作是一件很寂寞的事情,坚持下去的原因无外乎忍耐和固守。写作的这二十余年,没有觥筹交错,没有喧嚣热闹。一杯清茶,一盏孤灯,在习以为常的忙碌之后,写一段文字,记录一份心情,这是我的生活常态。我想,这也应该是每一个写作者的生活常态。你可以想象得出,这四本书的文字应该是从多少寂寞中煎熬而来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