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教学模式构建与改革研究》:
2.基本思路学校教育是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因此我们需要从各个层次会计学校教育入手提高会计人才的培养效率。这就要求各个层次的学校认清自身的培养定位,调整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各个层次的学校要认清自己所培养的会计人才的定位。当前我国会计学校教育虽然规模庞大,但各个层次的学校对自己人才培养的定位都不够准确。各大中专院校应着力于“基础性会计人才的培养”,使其具备基本的会计职业能力,能迅速适应基层会计工作岗位的需要。而高层次的硕士、博士的培养定位则是既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备开拓创新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的中、高级会计人才。
各学校还应该调整课程设置,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充分注意理实结合。一方面在理论知识课程设置时,侧重培养学生在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税务筹划方面的知识素养;另一方面,关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和改进,充分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既要有针对专业课基础知识的基础训练,也应该包括企业的岗位实习活动,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不喜欢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这样的被动学习使学生苦不堪言,教师也吃力不讨好。因此会计教学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开展会计实务分组模拟操作小竞赛、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一改过去的“纸上读兵”,将教学案例、典型错误等同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与学生进行互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
3.培养目标
新时期条件下,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不仅要严格遵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应该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均衡会计初级人才、中级人才和高级人才的比例。培养初级会计人才的中专、大专院校重点培养学生的会计实际操作能力,以满足中小型企业对会计基层岗位的人才需求;而作为会计人才培养重要环节的本科院校不宜将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要结合实际,放低身段。一些老牌的、实力雄厚的研究型本科院校生源素质高,培养目标主要是理论扎实、综合能力过硬的会计人才,为后续培养科研型、学术型高级会计人才奠定基础。而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则应该致力于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为地方经济作出贡献:硕士教育培养目标则是理论扎实、系统,有较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的中、高级会计人才;博士培养主要是培养视野开阔,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学科研究,高级管理能力,并能做出创造性研究成果的高级人才。总而言之,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最终所要培养出的会计人才必须是能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各类各层次人才。
4.培养过程
学校会计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师考试内容融合起来,开设证书培训课程,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岗位能力、技能证书”三者有机结合,力求学生毕业时“毕业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都能到拿到,实现“零距离上岗”。
根据社会需求,确定恰当的会计人才培养比例后,针对这三个层次的不同培养主体,教授不同层次的理论知识,培养不同程度的工作能力。其中初级会计人才侧重于会计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中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应用技能和管理技能,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则注重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锻炼与塑造。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和个人的成长意愿,给学生创造多元发展的机会。实际操作时可根据学生的选择偏好,实施介层教学,从教材准备、课堂设计、考核评价进行科学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例如对倾向就业的学生,可着力培养其就业必备的岗位技能和应用能力;而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通过开设“提高班”、“实验班”或“课外兴趣小组”等方式来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
此外,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和能力固然重要,职业道德教育也不可小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再优秀的会计人才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输送给社会的可能是危险品,甚至可能是定时炸弹。因此学校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奉献与索取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让学生提前在课堂上感知会计行业可能出现的一些道德难题、道德困境,引导学生分析并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些道德难题的评判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评判,处理起来会有很多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思维,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