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教育的弦外之音
0.00     定价 ¥ 49.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3695231
  • 作      者:
    宋德发
  • 出 版 社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收藏
畅销推荐
作者简介
宋德发(著),1979年生,安徽庐江人。比较文学博士、博士后,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多项教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等。著有《如何走上大学讲台:青年教师提高讲课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大学的痛与梦》《大学教学名师研究》等。
展开
精彩书摘
  《教育的弦外之音》:
  周益春教授认为,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同样的道理,如果导师对学生只有爱心,却没有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这种爱也可能是糊涂的爱,对学生的成长,尤其是专业上的提升并无实质性的帮助。鉴于这样的认识,他极为重视方法。而他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六种:
  一是“聊天选材法”。周益春教授强调,他推崇导师的主导作用并不等于不重视选材的重要性。毕竟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要是录取了一个根本不适合从事科研的人,那么任何导师都将束手无策。湘潭大学这个平台和名牌大学相比有一定差距,招收到特别有天赋的学生有些困难,但是依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还是有机会“矮子中选将军”,招收到一些科研方面的潜力股的,关键要看如何去选拔。周益春教授说他不喜欢通过常规的考试来考查学生,而是偏爱用聊天法来探测学生的潜力,包括他们的性格、思维、表达能力等是否有可塑性。就像他指导的蒋丽梅博士所观察到的那样:“周老师特别喜欢奇才。”周益春教授坦承他更青睐思维活跃、喜欢提问、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马增胜,本科毕业的学校非常一般,到湘潭大学上研究生后考试成绩也很一般,但在听周益春教授的材料固体力学课时特别喜欢问问题,还经常和老师争辩,周益春由此发现了他的科研潜质,就破格招他为硕博连读研究生。短短三年时间中,马增胜进步非常大,在薄膜力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其论文发表在力学学科影响因子(5.08)最高的《国际塑性力学》期刊上,一毕业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协助魏悦广教授、周益春教授组织的“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的“薄膜、涂层及界面力学专题研讨会”吸引了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参加。
  二是“潜移默化法”。周益春教授认为,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儿女。他的学生王金斌和钟向丽是科研上的“金童玉女”,平时很忙,吃饭的时候常会催小孩“快点、快点,学生在等我了”,耳濡目染,他们的小孩和同学们做游戏时也会说:“快点,快点,学生在等我了!”同样的道理,有什么样的导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在他看来,导师可以被超越,也应该被超越,但导师首先应该被模仿。如果学生一直超越不了导师,那是学生的失败;如果导师曾经不被模仿,那是导师的失败。周益春教授深情回忆道,他的硕士生导师赵伊君院士、博士生导师解伯民教授和段祝平教授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现在的他,不仅希望用言传,更期待用身教来影响自己的学生。周益春教授说:“赵伊君院士已经82岁,解伯民教授已经81岁,年轻一些的段祝平教授也已74岁,他们却还在为国家的强盛奋战在科研阵地,我才48岁,怎能懈怠?如果懈怠了,我的学生如何看我?所以,努力是我的必然选择,我很努力,我的学生自然不好意思偷懒。”周益春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杨琼这样描述自己的导师:“他大年三十前一天才回家,正月初三就回到办公室,经常和我们一起吃盒饭,我们从未见过如此努力、如此痴迷于工作的人。正是在他的感召之下,我们也变得非常努力,你看现在是正月初十,我们整栋大楼已经灯火通明,同学们都回来做研究了。”
  三是“圆桌会议法”。在圆桌会议上,周益春教授从未将自己当作居高临下地掌控话语权的领导、导师和权威,而是将自己视为与学生平等的一名科研人员,研讨一些共同的学术话题。周益春教授说:“我的学生喜欢和我‘吵架’,有时还‘吵’得很厉害,这点我特别喜欢,因为我们为学术问题而‘吵’,他们敢和我‘吵’代表他们不迷信、不盲从,有胆识、有发现和有思想,像我们最近刚刚完成的一本书的提纲,就是‘吵了好几场架’的结晶。”他的学生王金斌教授自豪地说:“周老师经常被我们批得‘体无完肤’”。
  周益春教授还将博士、硕士论文放到圆桌会议上让学生一起来审,让他们找出其中的优缺点,然后再总结,这就可以让学生获得很好的启发。他申报项目也是如此,鼓励学生在会场对项目选题进行充分的集体讨论,一般只提缺点,很少说优点,通过讨论,课题申报书得到了完善,所以他们申报的项目基本上是百发百中。另外,周益春教授每年都要主导两次大的学术讨论会,会议的标准和程序全部按照国际会议的通行规格,让学生自行组织,自己讲,共同讨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
展开
目录
前言
论大学教师的身份危机

第一辑
最重要的是上课的感觉——童庆炳先生课堂教学思想述论
高校文科教学十大关键词——以西方文学史课的教学为例
写作可以这样教
我为什么这样讲课?——申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背后的故事
元典教学的价值与困境
讲授的弦外之音——显性讲授中的隐性教育

第二辑
老北大名师的教书育人——以《负暄琐话》《负暄续话》为考察中心
大学“名嘴”“七宗最”
如何化解科研与教学的矛盾?——从易中天的科研转型谈起
通识教育不是什么?
张楚廷的“好教师”观
名师的第三种解释——《文学教育新视野》的教学价值

第三辑
好导师的三种风格
研究生导师要做的十件事——以张铁夫先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为例
非名牌大学如何培养出名牌博士?——周益春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之道
……

第四辑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