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理论与训练实践探索》:
人体运动时除了进行有氧代谢,还会进行无氧代谢,乳酸堆积属于无氧代谢过程。人体在缺氧状态下运动时,代谢系统中的糖在分解时所产生的能量,可使ATP得以还原。在缺氧状态下,肌糖原的分解代谢产物为乳酸,故称之为乳酸堆积。肌肉和血液中的乳酸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可引起肌肉酸痛。肌糖原在无氧状态下释能可供ATP再合成,只不过其数量远不如有氧状态下的ATP合成数量。在人体的功能体系中,有氧功能系统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有氧代谢来实现的,同等量的肌糖原经有氧代谢全部分解后的代谢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人体的有氧代谢场所和无氧代谢场所一样,均在肌肉细胞内。但是,有氧代谢的具体场所仅限于细胞的线粒体内。换言之,肌肉细胞里面的线粒体是有氧代谢状态下ATP生成或还原的场所,故细胞内的线粒体被称为人体运动的“发电厂”。显然,肌肉细胞内线粒体数量的多少,将直接关系到有氧代谢的水平。不同的肌纤维类型与线粒体的数目密切相关。通常,红肌纤维内的线粒体数目远比白肌纤维的数目多得多。
2.主要项目的代谢特点
有许多的运动项目,比如田径、自行车、滑冰、划船等,它们的负荷强度并不算太大,因此它们的运动特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而可以通过持续作业的时间来观察这些项目能量代谢的供能特点。800米跑、200米游泳的作业时间大体相似,1500米跑与400米游泳的作业时间大体相近,有效作业时间相同的不同周期性运动项目,其能量代谢的特点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同类性。
乳酸堆积的功能情况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作业的时间、作业的强度等都对其功能效率有着重大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对其进行分析。一是在高强度运动中,乳酸堆积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启动。因此,在高强度运动的初始阶段,无法从乳酸堆积中提供能量供ATP再次合成。二是从事一段时间的较高强度活动后,身体往往会因体内乳酸的大量堆积致使肌肉酸痛,从而降低了训练者的运动强度,导致有氧代谢供能的比例增大。可以看出,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训练者的功能系统并不是以乳酸堆积为主的,而是多种供能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运动的适应与运动应激
1.运动适应的生理机制
适应是生物活动的基本规律,自然界的生物要想获得生存,就必须学会适应环境。在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应该顺应环境的改变,找寻适合自身生存的新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身的生存及种族的延续。运动适应是指通过长期不间断的训练,人的身体的各项竞技能力不断与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相匹配的生物适应过程。显然,适应或运动适应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生理基础。从根本上说,运动过程就是生物改造的过程。运动适应产生的类型和特征主要取决于两大要素,即训练负荷的刺激和恢复过程的效果。运动适应的直接目的就是通过科学训练,提高或降低各个系统、组织、器官和细胞对刺激的感觉阈,同时增强身体代偿机能。下面对运动适应的表现形态进行简要的分析。
运动适应的三大方面为体能适应、技能适应及心智能力适应。只有经过长期的系统训练,体能方面才能获得适应性,体能运动适应的表现是当训练者承受负荷强度较大的训练和比赛时,身体通常出现能量代谢、肌肉收缩、神经支配等机能“节省化”的现象。身体形态结构往往呈现心肌增厚或心腔增大、细胞活性物质增多、骨骼密度增强等一系列生物适应变化,各部分运动素质普遍增强。技能方面表现的运动适应是训练者的动作合理规范、流畅、节奏明快,技术应用得心应手,战术预判合理准确,战术配合娴熟巧妙。心智方面表现的运动适应是训练者的情感敏锐、细腻、准确,情绪能够控制自如,比赛关注能力极强,意志坚定,善于解读比赛进程,比赛思维能力较好。上面的分析及论述是运动适应表现的重要方面,与此同时,运动适应还有许多其他的表现形式,这里不再赘述。
运动负荷(训练负荷)的刺激及恢复都会使人产生运动适应性。其中,负荷是指载体所承受的刺激或压力。运动负荷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训练者的身体施加刺激,也就是人体在运动训练中所能完成的机能反应和心理状态反应的量或范围。训练负荷是指训练活动加于人体生理和心理上的负荷。因此,没有负荷就没有训练,反之亦然。无论怎样的训练过程,其中都必然会有负荷,量和强度便是负荷的一种表现形式。量反映负荷刺激的大小,指标有次数、时间、距离、重量等;强度是指负荷的刺激程度,指标有速度、远度、高度、负重量、难度等。一般来说,具有一定负荷的练习都有一定的强度;反之,有一定强度的练习都含一定的量。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通常成反比,即强度大时量要小,反之亦然。
2.运动应激生理机制
(1)应激的概念
人体在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这种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便是应激。不太强烈的刺激有利于人体在环境中的生存,会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但过度的应激则会使机能、行为和心理产生不良反应,例如:血压升高、肌肉紧张、脉搏和呼吸加快、手心出汗、手足发冷、萎靡不振、紧张性头疼、胃痛、低热、食欲不振、尿频、休息欠佳、难入睡或易醒等机能问题;工作能力下降、失误增加、判断能力下降、健忘、思维突然停顿、关注力下降、走神、缺乏创造性、缺乏朝气、兴趣减退等行为问题;急躁不安、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为了更好地掌握运动应激生理机制,人们必须正确地认识应激原理和不良的应激现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