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理论与“昆曲·合唱”艺术研究
0.00     定价 ¥ 49.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1755517
  • 作      者:
    邓解芳
  • 出 版 社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3-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理论与“昆曲·合唱”艺术研究》:
  (四)旋律、调性与曲式的感知
  1.旋律的感知
  旋律又称曲调,是基本元素音高和节奏合成的有机体。在诸多音乐表现手段中,旋律特别重要、不可或缺。旋律是单声部音乐的主体,也是多声部音乐的主要声部,还可以构成音乐作品的核心,即主题。当然,在实际的音乐作品及其表演中,旋律也不可能脱离调式、调性、速度、音量、音色等多种因素的配合。
  旋律是音乐塑造美、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传情达意的主要手段。旋律的基础是旋律音程,而不是单音。而且,一连串的旋律音程在节奏、节拍的组织下形成的旋律线,以其运动形态、状貌给人以美感,同时也可以模拟、表现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模拟、表现人的情绪情感活动状态,使人在生理、心理上对音乐产生共鸣。旋律线的这些表现特征在轮廓上还与节奏、速度的配合情况有关,而细节上也与旋律进行的类型有关。
  2.调性的感知
  调性指调式类别及调式主音的音高位置。调式是旋律的一种组织形式,调式规定了旋律各音之间相对的一种动静关系、倾向与被倾向的关系。主音是最稳定的音,其他音则分别呈现为相对稳定或不稳定。一般若调式不同,则主音也不同;即使主音相同,音与音之间的动静关系也不同。不同的调性呈现出不同的音结构。
  用参与创作的形式让学生给未完成的旋律段落填结束音,是感知调式、调性的最好方法。填上主音得到最强的结束感,填上其他稳定音则得到相对的稳定感,如果填的是不稳定音,旋律就没有结束感,停不住。通过唱、听对比,抽象的定义变得具体易感。只有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地域范围,由于一些调式的使用与特定的音域音区、节奏节拍、特定的体裁及旋律风格有着较为固定的联系,其色彩色调及表情功能才会特别具体而固定。
  调性顾名思义是调的性质,换言之调的性质一方面取决于调式的常规表现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调高。一般而言,音高水平较高或较低,会相应产生较明快或较沉郁的不同效果。但是,近现代乐器的种类越来越丰富,音乐作品的表演、处理方式越来越自由,乐器、人声和音乐作品的音域都扩展了,同一首歌、乐曲可以用不同的乐器、不同的声部表演,同一个调性可以出现在不同的音域,甚至可以在表演时改变调高,所以调性的表现功能也就变得不那么严谨、肯定了。
  在各种表现手段所发挥的作用都在增强时,调性特别是调高的重要性就相对减弱了。可见,调性的作用也是与一定历史时期,主要是西方的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表达方式相联系的,必须具体到某一部、某一段精确地规定了表演媒介、形式的作品,如类似C大调交响曲、f小调弦乐四重奏中才会有意义,而且同样的调性在两部不同作品中很可能产生不同的作用。再有就是作曲家或表演者、欣赏者,对调性可能会产生独特的感觉,把各种调性与特定的色彩相联系。但这些个人感受并不具有普遍性。
  所以,调性感知的重点应放在调式方面,应在把握调式常规表现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音乐作品及作品中的具体表现手法,全面而又有针对性地感知调性的特征和作用。
  3.曲式的感知
  曲式是旋律乃至整个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曲式感知需要一个前提,就是音乐曲式的结构逻辑必须与客观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逻辑相吻合,与人的生理与心理活动规律、逻辑及感知经验相吻合,才能使人从心理上产生趋向完形的追求,即对音乐结构完美性的追求。
  简言之,曲式的形成有其客观事物的蓝本和美的规律,也有其生理、心理的依据。而对曲式的感知,则可以依据同样的生理、心理依据,去领会、理解结构所反映、所表现的音乐内容,去感受、体验结构所具有的形式美。曲式感知是对音乐作品整体轮廓的把握。从教学的角度看,一定的音乐听觉经验和积累是必需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掌握曲式相关的概念。因此在音乐教学中,特别是当有关的概念、感受尚处于形成阶段,处在无形与有形之间时,动作、图画等其他艺术形式是传达这些概念、感受的有效媒介。类似的方法适当变通,加上音乐或综合艺术作品的即兴创编等,在年龄较大的学生中教学效果也很好。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的目的
第二节 高中昆曲教学开展的可行性
第三节 高中音乐合唱教学的优化
第四节 高中音乐合唱团的建设发展

第二章 高中音乐课程教学的资源
第一节 高中音乐课程的校园与家庭资源
第二节 高中音乐课程的学科综合资源
第三节 高中音乐课程的教育技术资源

第三章 高中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实施
第一节 高中音乐教育教学方法选择
第二节 高中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第三节 高中音乐教育教学方法运用
第四节 高中音乐教育教学方法训练

第四章 高中音乐教育教学体系构建
第一节 高中音乐教学体系与设计评价
第二节 创新理念下的高中音乐教学
第三节 素质教育下的高中音乐教学
第四节 生态课堂下的高中音乐教学

第五章 昆曲教学探索与演唱进阶
第一节 昆曲教学初探索
第二节 昆曲演唱中的咬字与用气
第三节 昆曲演唱中的共鸣与音律
第四节 昆腔合唱及其无伴奏演唱实践

第六章 昆曲合唱艺术的形态与发展
第一节 合唱艺术的形态与指挥
第二节 合唱艺术的色调与外在表现
第三节 合唱艺术的发展与方向研究
第四节 昆曲文化的价值弘扬与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