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创新策略研究》:
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特色德育。高职德育内容不但要包括普通高校德育的共同内容,更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律道德、心理健康教育,把社会主义信念、爱国主义、职业道德、全面发展教育贯穿始终。高职院校应联系实际,突出高职德育的特色,在德育的内容和要求上与高职教育的目标结合,与以后的职业行为相联系,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忠诚于职业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遵循高职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将当前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岗位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基础的同时,拥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开展以提高自主就业能力为目标的创业能力教育。高职院校要开展创新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地以社会导向、职业导向修正自己的奋斗目标,使其努力适应主流社会的需求,自谋职业出路,在求得自身发展的同时,实现服务于社会的价值。在道德素质教育方面,高职院校要突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乐于奉献、爱岗敬业、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的品质;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要突出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态、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秀品德,增强自信心与耐挫力;在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方面,要突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健康的审美标准和坚定的科学精神。
(二)根据高职培养层次的特殊性,突出创新性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一线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动手实践能力强、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高职学生与中职生、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具有自身的优势:技术水平比中职生高,职业能力较普通高校的学生强。高职教育的层次定位和就业的压力,给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辅导员要根据高职培养层次的特殊性,着眼于拓宽德育的广度和挖掘德育的深度,构建高职新型德育模式。
(1)氛围化教育模式。德育要优化校园环境,营造德育的氛围,而不能仅仅靠单薄的说服教育。在校园中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和文明礼貌的人文氛围,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依靠严明的校风、校纪,开展各种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高品位、多层次的校园科教文体活动等,启发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思考、感悟和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净化灵魂、健全人格、完善自己,健康成长成才。
(2)职业化教育模式。高职教育不能脱离职业教育的主旋律,要把走进企业的职业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必要途径。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和行业的特点,制定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育途径,形成独具特色的职业化教育模式,从而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3)整体化教育模式。在开展高职德育的过程中,既要承认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不同作用,又要重视其一致性的作用。家庭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具有内在的影响,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具有自觉的影响。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结合的大德育体系,整合德育教育力量,形成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为延伸的整体化德育模式,避免德育工作“学校教育几年不如走上社会几天”“回家休息两天抵消学校教育五天”的被动局面。
(三)根据高职培育过程的特殊性,突出实践性
高职院校培育目标及过程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德育的实践性,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情感、贴近职业教育,做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养成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达到“知”与“行”的统一。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将实践环节所蕴含的教育要素渗透在德育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学习生活中得到提高和升华。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级、年龄的差异,注重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确定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力求做到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