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小学心育16讲(钟志农)读懂孩子,理解人性;心理健康教育必备;家校共育“心”指南;心理辅导工具书
0.00     定价 ¥ 4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70533206
  • 作      者:
    钟志农
  • 出 版 社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2-01
收藏
畅销推荐
编辑推荐
  一本写给心理教师、班主任、父母的心育指南。
  30年扬帆“心海”经验总结 传播心理学常识,剖析家庭教育误区,探求中小学心理辅导实操路径。16堂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 让心理健康教育“有人做、真在做、能做好”,为孩子一生的人格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展开
作者简介
钟志农,1944年生,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首届“靠前家长”,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首届“靠前专家”。曾任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课题组专题副组长,现任全国名师工作站联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心理健康教育首席导师兼德育导师、浙江省学校心理学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国培项目特邀专家。2001年创办“心海扬帆”网站,并担任“心海团队”主持人至今。曾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在重量或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2部,主编教材17册。
展开
精彩书摘
  “形塑”是雕塑艺术的第一步,就是按照预定的设计大体上做出艺术造型的“毛坯”;在本节中则是一个借喻。“自我”是指人的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总体看法,它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小学生社会化发展的第三大主题,就是要在小学高年级初步建立一个健康的自我概念,为一生人格的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什么是人格?美国心理学家兰迪·拉森说过:“给复杂的人格下定义是非常困难的。”不过,下面的定义抓住了人格的本质成分:人格是个体内部的心理特质和机制的集合,具有组织性和相对持久性,它们影响到个体对心灵内部的、物理的和社会环境的适应以及与它们的相互作用。这样的定义比较抽象深奥,通俗地讲,人格就是个性,也就是一个人相对稳定、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倾向性。不稳定的心理倾向性不是个性,偶尔出现的行为方式也不是个性,“相对稳定”和“反复出现”是两个必备条件。18岁之前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我们称之为“个性”,因为它们基本还没有成熟,所以不稳定;18岁以后,心理倾向性稳定下来,行为模式也大体形成了,我们就称之为“人格”。
  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个性发展处在一个十字路口。这是由于进入“前青春期”和“青春前期”之后,性的萌动和思维发展提速带来的自我意识的变化。此时,小学高年级学生进入了第二个“自我中心意识”的高峰期,他们对自己、对父母、对老师、对同伴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的独立性、成人意识和自尊感大大膨胀起来,自我感觉良好,有的孩子甚至变得我行我素、桀骜不驯。所以,此时他们面临着一种个性发展危机,他们要度过的每一个明天都是新的、毫无经验的,他们在走一条自己从来没有走过的路,他们站在一个陌生的十字路口,左顾右盼,欣欣然而又茫茫然,极其需要成年人的指引,来帮助他们冷却一下发热的头脑,“形塑”一个健康的自我。
  1.“形塑”健康自我的前提是保持一颗“进取心”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6~12岁的心理社会任务就是形成勤奋感。也就是说,能不能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一颗旺盛的进取心,这是衡量一个小学生在小学期间发展是否良好的根本标准。如果一个学生在小学毕业时早已失去了蓬勃的朝气,失去了“天天向上”的进取心,那么,他们将带着自卑感进入青春期和成年期。这些自卑感构成了一种情绪状态,可能会限制他们实现生命中其他目标的能力。①
  以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我们今天的小学教育,的确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弊端。尽管我们早已有了一套科学、完整的督导评估体系,但在教育实践中,大部分的家长和部分教师仍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从而导致相当数量的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体验到挫败感,使他们与生俱来的上进心屡屡受挫。而一旦孩子因学业失败而丧失了进取心,健康的自我概念必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严重的后果却往往不能及时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警惕,等到若干年后他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恐怕就为时晚矣。
  正如美国发展心理学家丹尼斯·博伊德所说:“许多研究表明,埃里克森有关学校经历与能力感产生之间的联系的观点是正确的。似乎大多数的6~12岁儿童,随着他们……学业任务上的成功或者失败而逐渐发展起了对于他们自己能力的观点。因此,他们的自我评价与实际获得的成就有着很密切的联系。”②这样的忠告应当引起我们广大小学教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2.“形塑”健康自我的关键是呵护脆弱的自尊感
  自尊是自我中可评估的部分,也是儿童自我评价的结果,表明了儿童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而产生的对自身的积极或消极的看法。“自尊心高的儿童对自己的能力满怀信心,并对自己很满意;而自尊心低的儿童则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低人一等。”③
  为什么儿童的自尊感会影响他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呢?因为人类是最具社会性的动物,没有什么比自己被人排斥和抛弃更糟糕、更可怕的了。当儿童“发现自己不受重视和不被接纳的征兆,自尊就会下降”①,就会加深对自己的负面认识,形成一种固化的负性自我概念,产生各种负面的情绪体验,然后直接带来一系列自我挫败的行为方式。由此可见,人的自尊感是心理结构中最脆弱、最易被伤害的部分。有关研究表明,“对低自尊者来说,最初任务中的消极反馈与他们的自我概念相一致,所以他们确信自己是个失败多于成功的人。因此,当面对第二项任务时,低自尊者会认为接下来的任务也一定会失败,所以他们不愿努力去完成,或者干脆放弃”。由此可见,一旦形成了低自尊的自我概念,儿童就往往容易自暴自弃,陷入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得性无助”。
展开
目录
第一讲 十说心理健康教育
一、如何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
二、教育、辅导、咨询、治疗的区别
三、德育与心育的联系与区别
四、心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和预防
五、心育的起点是“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学习成功”
六、心育的重点是“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
七、心育的难点是“坚持系统合作”
八、心育的最高境界是“心育与教书育人相融合”
九、心育的最终效果是“提升学生的心理核心素养”
十、心育也不是万能的

第二讲 学前家庭教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一、0~1岁:婴儿的信任感是早期人格发展的基石
二、1~3岁:从“依恋”走向“分离”,迈出“自主人格”的第一步
三、4~6岁:摆脱愧疚、自责的内心冲突,萌生自信人格

第三讲 小学生智力发展的“三级跳远”
一、第一跳(7~8岁):注意力和观察力的加速发展
二、第二跳(9~10岁):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加速发展
三、第三跳(11~12岁):记忆力的加速发展

第四讲 小学生社会化发展的“三大主题”
一、小学生社会化发展主题之一:培养良好习惯
二、小学生社会化发展主题之二:学会人际交往
三、小学生社会化发展主题之三:“形塑”健康自我

第五讲 中学生入学适应不良及其应对
一、何为“中学生入学适应不良”
二、初中生入学适应性的辅导
三、高中生入学适应性的辅导

第六讲 中学生的同伴关系与个体社会化发展
一、中学生同伴关系的基本特点
二、初中生同伴关系的核心是谋求归属感
三、高中生同伴关系的核心是谋求自尊感
四、促进中学生同伴交往的关键在于构建心理支持系统

第七讲 “青春期烦恼”的来龙去脉及其应对
一、婴幼儿期:寻求快乐的欲望小溪与生俱来
二、青春前期:欲望溪流汇入狭窄的河床
三、青春中期:“多恼河之波”涟漪四起、动荡不定
四、青春后期:激情依恋之河深沉而多险
五、应对青少年“青春期烦恼”或“青春恋”的主要策略
……
第八讲 中学生学业挫败引发的“逃跑反应”及其预防
第九讲 亲子关系发展变化五阶段及父母的应对策略
第十讲 努力将中小学生的“发展危机”变为“成长转机”
第十一讲 关注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
第十二讲 校园危机干预的重点是“处境不利的学生”
第十三讲 心育活动课的“八个误区”和“八种困惑”
第十四讲 学校个案辅导的基本思路
第十五讲 心理教师的自我成长
第十六讲 学校心育要“有人做、真在做、能做好”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