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塑”是雕塑艺术的第一步,就是按照预定的设计大体上做出艺术造型的“毛坯”;在本节中则是一个借喻。“自我”是指人的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总体看法,它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小学生社会化发展的第三大主题,就是要在小学高年级初步建立一个健康的自我概念,为一生人格的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什么是人格?美国心理学家兰迪·拉森说过:“给复杂的人格下定义是非常困难的。”不过,下面的定义抓住了人格的本质成分:人格是个体内部的心理特质和机制的集合,具有组织性和相对持久性,它们影响到个体对心灵内部的、物理的和社会环境的适应以及与它们的相互作用。这样的定义比较抽象深奥,通俗地讲,人格就是个性,也就是一个人相对稳定、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倾向性。不稳定的心理倾向性不是个性,偶尔出现的行为方式也不是个性,“相对稳定”和“反复出现”是两个必备条件。18岁之前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我们称之为“个性”,因为它们基本还没有成熟,所以不稳定;18岁以后,心理倾向性稳定下来,行为模式也大体形成了,我们就称之为“人格”。
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个性发展处在一个十字路口。这是由于进入“前青春期”和“青春前期”之后,性的萌动和思维发展提速带来的自我意识的变化。此时,小学高年级学生进入了第二个“自我中心意识”的高峰期,他们对自己、对父母、对老师、对同伴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的独立性、成人意识和自尊感大大膨胀起来,自我感觉良好,有的孩子甚至变得我行我素、桀骜不驯。所以,此时他们面临着一种个性发展危机,他们要度过的每一个明天都是新的、毫无经验的,他们在走一条自己从来没有走过的路,他们站在一个陌生的十字路口,左顾右盼,欣欣然而又茫茫然,极其需要成年人的指引,来帮助他们冷却一下发热的头脑,“形塑”一个健康的自我。
1.“形塑”健康自我的前提是保持一颗“进取心”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6~12岁的心理社会任务就是形成勤奋感。也就是说,能不能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一颗旺盛的进取心,这是衡量一个小学生在小学期间发展是否良好的根本标准。如果一个学生在小学毕业时早已失去了蓬勃的朝气,失去了“天天向上”的进取心,那么,他们将带着自卑感进入青春期和成年期。这些自卑感构成了一种情绪状态,可能会限制他们实现生命中其他目标的能力。①
以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我们今天的小学教育,的确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弊端。尽管我们早已有了一套科学、完整的督导评估体系,但在教育实践中,大部分的家长和部分教师仍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从而导致相当数量的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体验到挫败感,使他们与生俱来的上进心屡屡受挫。而一旦孩子因学业失败而丧失了进取心,健康的自我概念必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严重的后果却往往不能及时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警惕,等到若干年后他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恐怕就为时晚矣。
正如美国发展心理学家丹尼斯·博伊德所说:“许多研究表明,埃里克森有关学校经历与能力感产生之间的联系的观点是正确的。似乎大多数的6~12岁儿童,随着他们……学业任务上的成功或者失败而逐渐发展起了对于他们自己能力的观点。因此,他们的自我评价与实际获得的成就有着很密切的联系。”②这样的忠告应当引起我们广大小学教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2.“形塑”健康自我的关键是呵护脆弱的自尊感
自尊是自我中可评估的部分,也是儿童自我评价的结果,表明了儿童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而产生的对自身的积极或消极的看法。“自尊心高的儿童对自己的能力满怀信心,并对自己很满意;而自尊心低的儿童则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低人一等。”③
为什么儿童的自尊感会影响他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呢?因为人类是最具社会性的动物,没有什么比自己被人排斥和抛弃更糟糕、更可怕的了。当儿童“发现自己不受重视和不被接纳的征兆,自尊就会下降”①,就会加深对自己的负面认识,形成一种固化的负性自我概念,产生各种负面的情绪体验,然后直接带来一系列自我挫败的行为方式。由此可见,人的自尊感是心理结构中最脆弱、最易被伤害的部分。有关研究表明,“对低自尊者来说,最初任务中的消极反馈与他们的自我概念相一致,所以他们确信自己是个失败多于成功的人。因此,当面对第二项任务时,低自尊者会认为接下来的任务也一定会失败,所以他们不愿努力去完成,或者干脆放弃”。由此可见,一旦形成了低自尊的自我概念,儿童就往往容易自暴自弃,陷入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得性无助”。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