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
一、共同安全理念的科学内涵
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对峙的中心是欧洲。1982年,“裁军与安全问题独立委员会”率先提出“共同安全”的概念,认为持久的安全只有在全体国家能够共享安全的时候才能实现。此后,西方国家对共同安全的内涵有所发展,如欧洲学者提出复合安全共同体,但是始终难以超越霸权和平等传统思维定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共同安全理念,顺应了地区和国际安全合作潮流。冷战结束以来,中国领导人多次倡议摒弃旧式安全观,摆脱零和博弈思维,消除“以邻为壑”和消极对抗的安全意识,建立与时代前进方向相符的新型安全框架。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指出:“应该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54页)共同安全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对国际安全形势发展规律的新探索,明确传达了中国制定对外安全政策和处理国际安全问题的价值观和基本原则。共同安全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所谓共同,就是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共同意味着安全是双向的,自己安全也要保证其他国家安全。本国安全而他国不安全,显然不符合共同安全的本意。在国际社会中,国家实力强弱不同、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各异、利益诉求存在差别,但都是平等的成员,在安全互动中都是利益攸关方,是相互依赖、休戚与共的关系。
(一)安全应该是普遍的
坚持共同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不同国家共同生活在地球村中,利益交融、安危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和而不同”是中国古训,“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是中国人的存世之道。共同安全就是确保每一个国家的安全,不论大小、贫富、强弱,国家一律平等,尊重相互间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兼顾各自的安全利益和安全诉求。倡导和坚持共同安全既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之路,也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之潮流。气候变暖、金融危机、恐怖主义、核扩散、难民潮、传染病、网络攻击等问题,都不是某一个国家单独面临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的问题,需要世界各国普遍参与。世界各国只有共同合作,才能实现普遍安全。
实现普遍的安全,就要确保世界各国人民都能免于战争、贫困和流离失所的状况,使所有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国家都享有独立自主的安全地位。同时,也要消除把自身安全建立在别国不安全之上的安全模式。实现这样的安全目标,固然需要国际社会改变观念,但更重要的是建立具有普遍性的国际安全机制。只有这样,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才能普遍享有安全的权利,并通过履行相应的责任实现共同安全。
(二)安全应该是平等的
安全的平等性,其含义是各国作为独立平等的主权行为体,都享有平等地获得安全保障的权利。平等意味着在安全问题上所有国家都应依据权利而不是权力行事。国家谋求安全没有大小和强弱的等级之分,所有国家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并负有相应的义务。每个国家都有参与地区、全球安全事务的权利,也负有维护地区和全球安全的义务与责任。在现实主义的政治观念中,小国安全利益往往成为大国交易的对象,或被少数大国以维护自身安全为借口任意牺牲。坚决反对大国垄断的霸权主义,抵制借助实力主导安全决议的强权政治,更不容许对小国、弱国安全利益的漠视与排除。简言之,应赋予每个国家平等的安全地位。
(三)安全应该是包容的
文明的多样性和各国的差异性应该转化为促进安全合作的活力和动力。每个国家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政治制度各不相同,意识形态互有差异,这是国际社会的一种客观现实。包容的安全理念体现了承认现实的精神,是尊重并照顾各方合理安全关切的务实观念。
实现共同安全的理念,要求国家之间的差异都应该受到尊重。尊重各国选择的与其国情相符的发展道路。处理国际事务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不应干涉别国内政,不应强求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一致性和同质化。歧视性待遇和区别处理会伤害有关国家和人民的感情,形成国家间交往和沟通的障碍,不利于互信机制的建立,并且可能造成相互疏离甚至对抗。共同安全所体现的包容性,提倡尊重多样性,提倡各方相互理解,提倡妥善处理和照顾不同的利益关切和诉求,力求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