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苏轼/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
0.00     定价 ¥ 1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2511118
  • 作      者:
    周丽霞
  • 出 版 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9-12-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苏轼/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
  母亲的苦心教育
  在四川的眉山附近,有佛教圣地峨眉仙山,有雄伟壮观的乐山大佛,还有浩荡长江的支流岷江滚滚而过。那里自古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孕育了一个个传奇的人物。
  在北宋的眉山镇,有位苏姓的青年叫苏洵。他少时不喜好读书,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因此在青少年时期游历了不少地方,很有眼界和胆识。他有点儿以抑强扶弱为己任的抱负,有些侠肝义胆,好打抱不平,在乡里有一定影响。
  苏洵的父亲名叫苏序,是个在地方上有名的小财主,还是一个豪爽慷慨、很风趣的怪老头。苏序体格健壮,喜欢喝酒,爱打抱不平。
  当时,眉州有一尊神叫茅将军,据说非常灵验。有一年,眉州一带闹饥荒,饥民们备下一份祭品到将军庙里上供祭奠,请求茅将军显显神通,拯救地方百姓。可是,无论人们怎样祈求,茅将军始终无动于衷。
  苏序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生气。在一次酒后,他带领20多人闯进茅将军庙,把茅将军的神像砸得粉碎,并且扔到了河里。回家后,他把积存多年的4000石稻谷拿出来赈济灾民,因此很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苏序不像一般不学无术的财主那样,他喜欢收藏典籍、名家书法等,颇有学识和涵养。由于五代时的战乱,四川读书求学的人很少,又安于住在家里,都不愿意出去做官。而苏序教子读书求学,参加科举,这在当地是非常有名的。
  苏序为了督促儿子读书成才,已经步人晚年的他,还在坚持学习。他的这一明智之举,为后代树立了典范,并开辟了广阔的人生之路。
  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苏洵立志开始好好读书,学习断句和诗文等,但是进步不大,大有放弃读书习文之念。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年仅19岁的苏洵与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程氏时年18岁。此时年少轻狂的苏洵尚未发奋读书,终日嬉游,好似不知有生死之悲。就在这年,程夫人生了一个女儿,但未满1岁就夭亡了。苏洵深深地感觉到失去爱女之痛。
  天圣八年(1030年),已经21岁的苏洵游历成都,在重九日到玉局观看见青城山张仙师的画像,就用身佩的玉环换回张仙师画像,把它悬挂于家中,每日早起,焚香祷告,祈求得子。就在这年冬天,程夫人为苏洵生得长子,并取名叫景先。
  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程夫人为苏洵生得次女。已经是两个孩子父亲的苏洵变得成熟多了,他开始知道读书的好处了。
  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程夫人又生得幼女。此时的苏洵立下雄心壮志,开始发奋读书。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当苏洵在家继续发奋读书时,程夫人生下了次子。苏洵夫妇非常高兴,为这个孩子取名叫苏轼。
  景事占(1034—1038年)初年,苏洵年仅4岁的长子景先天亡了,这对他打击很大。幸好还有次子苏轼,次子变长子,苏洵把满腔希望都寄托在苏轼身上。
  苏轼的母亲程氏是个世家女子,知书达理。由于丈夫常年不着家,对小苏轼的教育便落到了她的身上。苏轼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个弟弟。弟弟比他小3岁,名叫苏辙。
  苏轼的姐姐虽然认得字,但那时女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针绣,读书只是业余爱好。所以,程氏把大部分精力花在教苏轼和苏辙读书上了。
  程氏对兄弟俩要求很严,主要教他们读史书。不仅要求他们会背会讲,还得把文章一笔一划地抄下来。所以,兄弟俩从小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苏轼有位伯父叫苏涣,他在父亲苏序的影响下,努力求学,并在24岁时(1024年)进士及第,这在眉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苏轼在《谢范舍人书》中谈到:“天圣年间,我的伯父进士及第,得官回乡,乡里的人都赞叹不已,观看的人塞住了道路。”
  当时,苏轼暗想:“将来我也要像伯父一样,考取进士,光耀家门。”可见伯父的科举中第,对苏轼青年时代的立志苦学是一个很大的鞭策。
  苏轼6岁时进学堂,因为聪明伶俐,他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眉山有个著名的乡塾,在天庆观北极院,在那里读书的学童有好几百人。先生是一位道士,名叫张易简。苏轼7岁那年去那里读书,读了3年。他勤学好问,关心世事,深受道士先生的赏识。
  有一天,有一位读书人从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来到天庆观,拿出当时文学家石介所作的《庆历圣德颂》给道士先生看。诗中颂扬了当时的11位大臣,其中有范仲淹、欧阳修等贤良之士。他们不仅在诗文方面闻名一时,而且在政治上都主张革新朝政。
  年幼的苏轼在一旁观看,默默记住了诗中的词句。但是他对这11个人的来历却一点儿都不了解,便好奇地请教先生:“他们究竟是些什么人呢?”
  先生说:“你一个小孩子,何必知道这些!”
  苏轼说:“难道他们都是些天上的人吗?如果是那样,我就不用知道了。如果他们也是地上的人,我怎么不可以知道呢?”
  先生见小苏轼出言不凡,心中暗自称奇,非常高兴。于是告诉他,诗中写的范仲淹、欧阳修、富弼、韩琦等人都是人中的豪杰,是当时政坛上的革新派。
  苏轼听罢,对政治革新问题虽不甚懂得,却对这些贤良之士和国家栋梁敬佩不已。可见,苏轼从小就志向不凡。
  在读书之余,苏轼的母亲程氏经常给苏轼讲古往今来成败兴衰的历史故事。有一次,程氏教他《后汉书》中的《范滂传》,苏轼听了非常伤感,当场就哭了。
  范滂是后汉的一位青年文人。当时政权落人宦官手中,以致官场贪污、贿赂、敛财和滥捕的现象盛行,正直忠贞的学者们一再进谏,却因地方官员都是宦官的门人和党羽,招来一再的审讯。
  后来,许多文人被杀害了,范滂就是其中之一。范滂临死前与母亲诀别,他的母亲深明大义,范滂从容赴死,年仅31岁。
  苏轼就对母亲说:“如果我做范滂,母亲能允许吗?”
  母亲说:“你能够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母亲吗?”
  ……
展开
目录
少年有志
母亲的苦心教育
父亲引导科考之路
一举成名,行事低调

初入仕途
初入仕途,意气风发
脚踏实地,为民解忧
妻丧父亡,扶柩还乡
议论新法,秉忠直言

名动天下
通判杭州,逆境有德
寄情山水,心胸豁达
能文能武,名动天下
抗击洪水,身先士卒

诗案遭贬
乌台诗案,沉着应对
被贬黄州,逆境乐观
田园耕作,取号“东坡”
游山玩水,写《赤壁赋》
身处江湖,心忧天下
昔日政敌,握手言欢

重回京城
位高权重,淡然处之
太后爱才,苏轼感恩
大兴德政,造福杭州
再次离朝,造福颍州
扬州、定州,文武并重

晚年漂泊
被贬惠州,不忘利民
爱妾去世,痛失知己
被贬海南,坦然以对
北返常州,溘然长逝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