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研究
0.00     定价 ¥ 59.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8295178
  • 作      者:
    徐晔
  • 出 版 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1-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研究》: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阶段分析
  1.高峰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召开第一次教育大会,明确了新时期教育的目的,提出对原有职业学校进行改造。在这次大会上,我国明确提出了应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这是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开端,中等职业教育是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及形式。这一时期,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经济发展享有绝对的权利,同样,国家对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发展也享有绝对的权利,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即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占据主要地位。其具体体现在,国家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统一分配政策,这一时期的中等职业教育是精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能够获得较好的职业,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个体利益的需求也能得到满足,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实现了规模扩张。到196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累计为142.34万人,中等教育阶段职业学校在校生占52。3%,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及数量达到了第一次峰值。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是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依赖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我国整体职业教育发展处于一个相对薄弱的阶段。这一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较能满足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整个社会发展呈现动态平衡的状态。
  2.低谷阶段
  从1966年开始,职业教育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一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全军覆没,呈现单一发展普通教育的态势。到1979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量仅占高中阶段的4%。因此,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个低谷,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全面失调,完全成为国家政治发展的工具,忽视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尚不能满足国家和个体教育需求,这必然会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危机,乃至生存危机,表现为中等职业教育遭遇毁灭性的打击。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萌芽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无论是经济,还是教育,我国都处于恢复发展阶段。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促进教育结构调整,通过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初步建立起以初等、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尚未提出,只是正处于职业教育体系的萌芽阶段。我国的教育体系主要是通过学习苏联逐步发展起来的,同样,我国的职业教育也效仿苏联,逐步建立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1952年,我国开始着手对中等技术学校进行整顿,到1953年基本完成了对中等技术学校的改造,形成了中等专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作为一种学历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随着中等专业学校的大力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进入发展阶段,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萌芽。1958年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剧增,完全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顾中等职业教育的内部发展规律,盲目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的规模,导致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危机,中等职业教育数量扩张,相关资源及制度建设跟不上,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低下。1961年,我国开始对经济进行调整,并对高中阶段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进行调整,中等职业教育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中等职业教育进入稳定发展期,然而,1966-1976年中等职业教育受到了严重冲击,几乎被完全取缔,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所剩无几。在这一时期,我国尚未建立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几乎遭到毁灭性打击。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仍处于萌芽阶段,尚未提出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初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是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建立。因此,这一时期并未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
  (三)中等职业教育功能的失调与调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计划经济体制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依附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初期,较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功能与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然而,由于政策层面的失误,国家相关政策出台没有顾及个体发展的需求和教育发展的规律,可以说中等职业教育完全以社会功能为主导,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出现全面失调现象,具体表现是沦为政治发展的工具,导致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缩减,遭受毁灭性灾难。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教育功能
三、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创新

第一章 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理论依据
一、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及其对本书的启示
二、教育病理学及其对本书的启示
三、职业教育民生思想及其对本书的启示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基本框架
一、逻辑起点:“整合”
二、分析思路: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依托
三、动态分析:功能的过程分析
四、功能演变:功能的失调与调适
五、内外结构:功能失调与调适的根源

第二章 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变迁的历史及内在逻辑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变迁的阶段梳理
一、第一个发展周期(1949-1979年)
二、第二个发展周期(1980-2004年)
三、第三个发展周期(2005年以后)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变迁的内在逻辑
一、社会结构变革:功能变迁的环境基础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功能变迁的重要依托
三、需求变化:功能变迁的直接动力
四、功能演变:功能失调与调适

第三章 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失调的实践表征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取向偏颇
一、社会取向对育人取向的僭越
二、升学取向与就业取向的博弈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功能行动偏差
一、招生行为不适且不公
二、教学行为偏差与低效
三、毕业生出口不畅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功能结果失调
一、重社会适应功能,轻社会引领功能
二、重社会分化功能,轻社会整合功能
三、重经济、政治功能,轻文化功能
四、重社会化功能,轻个性化功能

第四章 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失调的结构根源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失调的内部结构根源
一、中等职业教育区域结构失衡
二、中等职业教育类型结构失衡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失调的教育结构根源
一、“双轨制”学制下的层次化、等级化的学校系统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衔接不顺、外部沟通不畅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失调的社会结构根源
一、我国社会转型的解读
二、以职业分化和资源占有为标准的社会分层
三、文化传统形塑教育行动者功利化生存心态
四、职业获得与社会升迁的竞争性流动机制

第五章 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应然样态
第一节 价值层面:确立中等职业教育的民生功能观
一、人本主义价值取向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民生属性
三、整合社会功能观与育人功能观:民生功能观
第二节 结构层面: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
一、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础
三、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
第三节 功能层面:整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多元功能
一、中等职业教育功能的应然样态:育人+就业+升学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服务面向定位:面向广大平民
三、中等职业教育的形态定位:兼顾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
四、中等职业教育定位的应然选择:面向平民的职业基础教育

第六章 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实现策略
第一节 以“类型观”为指导。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以“类型观”为指导,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结构
二、基于国家资格框架,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
第二节 创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双轨一元”
一、坚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分类发展
二、构建“双轨一元”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第三节 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实现的制度保障
一、优化教育分流制度及招生考试制度
二、改革就业制度及薪酬制度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