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研究》: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阶段分析
1.高峰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召开第一次教育大会,明确了新时期教育的目的,提出对原有职业学校进行改造。在这次大会上,我国明确提出了应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这是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开端,中等职业教育是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及形式。这一时期,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经济发展享有绝对的权利,同样,国家对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发展也享有绝对的权利,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即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占据主要地位。其具体体现在,国家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统一分配政策,这一时期的中等职业教育是精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能够获得较好的职业,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个体利益的需求也能得到满足,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实现了规模扩张。到196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累计为142.34万人,中等教育阶段职业学校在校生占52。3%,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及数量达到了第一次峰值。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是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依赖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我国整体职业教育发展处于一个相对薄弱的阶段。这一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较能满足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整个社会发展呈现动态平衡的状态。
2.低谷阶段
从1966年开始,职业教育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一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全军覆没,呈现单一发展普通教育的态势。到1979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量仅占高中阶段的4%。因此,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个低谷,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全面失调,完全成为国家政治发展的工具,忽视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尚不能满足国家和个体教育需求,这必然会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危机,乃至生存危机,表现为中等职业教育遭遇毁灭性的打击。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萌芽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无论是经济,还是教育,我国都处于恢复发展阶段。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促进教育结构调整,通过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初步建立起以初等、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尚未提出,只是正处于职业教育体系的萌芽阶段。我国的教育体系主要是通过学习苏联逐步发展起来的,同样,我国的职业教育也效仿苏联,逐步建立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1952年,我国开始着手对中等技术学校进行整顿,到1953年基本完成了对中等技术学校的改造,形成了中等专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作为一种学历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随着中等专业学校的大力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进入发展阶段,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萌芽。1958年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剧增,完全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顾中等职业教育的内部发展规律,盲目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的规模,导致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危机,中等职业教育数量扩张,相关资源及制度建设跟不上,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低下。1961年,我国开始对经济进行调整,并对高中阶段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进行调整,中等职业教育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中等职业教育进入稳定发展期,然而,1966-1976年中等职业教育受到了严重冲击,几乎被完全取缔,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所剩无几。在这一时期,我国尚未建立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几乎遭到毁灭性打击。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仍处于萌芽阶段,尚未提出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初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是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建立。因此,这一时期并未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
(三)中等职业教育功能的失调与调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计划经济体制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依附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初期,较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功能与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然而,由于政策层面的失误,国家相关政策出台没有顾及个体发展的需求和教育发展的规律,可以说中等职业教育完全以社会功能为主导,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出现全面失调现象,具体表现是沦为政治发展的工具,导致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缩减,遭受毁灭性灾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