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在我国,性一直是一个敏感话题。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性封闭、性愚昧的影响,社会上“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性盲多于文盲”“谈性色变”等现象仍然存在。许多人对性存有矛盾心理。一方面,很想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但另一方面,又怕别人知道自己在了解这一方面的内容。就性科学而言,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性健康教育,错误地对性产生不洁感、神秘感、罪恶感或压抑感,导致性无知。20世纪80~90年代发生过农村夫妇把避孕套拿去熬汤喝,认为这样可以避孕,结果可想而知;有大学生咨询“男女同泳会怀孕吗?”的尴尬问题;甚至有报道一对研究生夫妇结婚三年仍没有生育,到医院检查发现,女方处女膜仍完整。然而,近30年来,由于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西方一些性观念不断渗入,“性自由”等西方性观念的影响相当严重,导致有些人走向另一极端—性泛滥。他们往往不加分析,不分善恶美丑,全盘吸收,盲目效仿,导致性混乱甚至性犯罪。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1)》披露,2021年检察机关起诉强奸未成年人犯罪17 917人,同比上升16.61%,增幅为近四年来最低。同期,起诉猥亵儿童犯罪7 767人,同比上升32.09%,起诉强制猥亵、侮辱未成年人犯罪2 167人。大学生的艾滋病感染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们调查显示,86.2%的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和同居持宽容态度,有过婚前性行为的占21.5%,有过性行为的女生中有25%的人有过意外妊娠,甚至有6.2%的大学生有过一夜情。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人为了私利丧失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把许多非法色情信息通过网络、手机等途径进行传播,侵袭人们的心灵。裸聊、未婚先孕、“艳照门”、“约炮”等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当然,更多人还是处于“十字路口”,性观念处于混乱状态,无所适从,感到无限的困惑。如何对待性问题,就成为一个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我国性教育先驱者之一张竞生博士早在20世纪30年代提及性教育时就说过:“说及性教育问题,关乎人生比什么科学与艺术更大 现在许多政治家专心去研究经济,而世界上的教育家竟忘却了这个比经济更重大的性欲问题。”加强性健康教育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也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我国历来重视性健康教育。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法规,强调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全民健康战略,其中两性健康是基础,也是重点。***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学校应当在学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有计划地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对遭受性侵害、性骚扰的未成年人,学校、幼儿园应当及时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也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使学生了解生理健康知识,提高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些政策不仅为开展中国式性健康教育提供政策保障与支持,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坚实基础。可以预见,性健康教育在中国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曙光。
一、人类的性存在
(一)人类的性进化
1. 生物界的性存在
大约40亿年前,没有生命的物质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了生命物质。原始的生命虽然简单,但一旦形成,就具有一代一代延续下去的能力。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命渐渐从没有细胞结构发展到有细胞结构,从单细胞生物发展到多细胞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水生到陆生,不断进化。低等生物,像病毒、细菌,没有性别。病毒通过复制,细菌通过分裂来繁殖后代。这种不经过雌雄两性交配而产生后代的传代方式称为无性繁殖。
随着进化,生物出现了性别差异。植物的花分化出了雄蕊和雌蕊,植物本身也有雌雄同株或雌雄异株之分,可以进行有性繁殖了。当然,植物还可以通过扦插、嫁接、压条等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动物也出现了雌雄分化,雄性个体产生精子,雌性个体产生卵子。精子和卵子结合后就形成了新的生命。新个体中由于含有双亲的遗传基因,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遗传特性。这种传代方式称为有性繁殖。有性繁殖可以产生许多变异的后代,既有集中了双亲遗传优势的个体,也有不良性状的个体,这就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就被淘汰。这样,就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使生命向更高的阶段发展。地球上的生命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才最后进化到今天的人类。可见,性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同时也是生物适应环境和进化的重要因素。
2. 人类的性存在
人类是自然进化的产物。生物界中性是普遍存在的,那么人类的性也是客观存在的,是抹杀不了的。性是人类社会中无时不在的客观现象:一旦卵子与精子结合,你的性别就已决定;当你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时,人们最先关心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当你填写各种表格时,总有一栏要你填上“男”或是“女”;即便是你想“方便”时,也得寻找适合你的场所—“男厕”还是“女厕”。因此,不管你意识到与否,性就在你身边。性问题是人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男女老幼概莫能外。从人类的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史来看,性的存在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生物学存在、心理学存在和社会学存在,故男女性别差异应由三个方面组成。在性科学上使用生理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这三个术语加以标示。
(1)生理性别(biological sex):即通常所说的性(sex),是指决定人类男女两性性象谱的生物特征的总和,简单说就是男女两性在生物学上的差异,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又称为生物性别。决定性差别的是性染色体和由性染色体差异所导致的性器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附属于生殖系统的其他一些解剖及生理方面的差别。它包括性染色体性别、基因性别、性腺性别、生殖器性别和第二性征等方面。现实生活中的“性别”一般指的就是生理性别。
(2)心理性别(psychological gender):即性别(gender),是指男女两性在心理学上的差异,即指个性特征中所带有的阳刚特质或阴柔特质。例如,在性格、气质、感觉、感情和智力等方面的差异。美国学者埃莉诺?埃蒙斯?麦科比(Eleanor Emmons Maccoby)和卡罗尔?纳吉?杰克林(Carol Nagy Jaclin)根据大量的研究,在他们的《性别差异心理学》(1974年)专著中总结出男女的四项心理差异:女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男子的视觉、平衡能力较强;男子的数学能力较强;男子更为好斗。目前的一些资料认为,男女两性的心理差异主要表现在情感上。男性粗犷猛烈;女性多愁善感、性情温和。在性爱上,男性一般较为主动、外露,表现为去爱别人;女性则较为被动、含蓄,往往表现为被人爱。在性行为的心理反应上,男性的激情是迅猛而短暂的;女性的激情是持久而回味无穷的。
(3)社会性别(social gender):是指两性在社会文化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和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社会性别包括性别身份和性别角色,简单说就是指男女两性社会学上的差别,是从主体与客体两个角度表述的性的社会属性。性别身份(gender identity)简称性身份,是个体性的社会属性的自我心理状态,即自己认为要在社会中充当何种角色。性身份形成的因素有生物和社会教养两方面,社会教养更为重要。性身份一般在3岁时就已经确立,且一旦形成就难以更改。
性别角色(gender role)简称性角色,是指社会约定俗成的表现男女差异的社会行为模式或规定,即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其性身份被人认知、描述和确证,是个体性的社会属性的外显状态,是社会文化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
性身份与性角色体现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家庭分工以至于在娱乐、打扮、爱好及其行为举止等诸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在社会生活中,男女两性各自展现出不同的形象和表现出有差异的角色。男女性角色随着社会的进步会更合理地发展和完善,传统观念中的男性角色与女性角色必定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根本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90%以上的人生物学上的性与心理学上的性别和社会学上的性角色是相协调的或一致的。个体体验或表达的性别与出生时的生理性别之间出现明显而持续的不一致称为性别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
(二)人类的性功能
动物进化到人类,性的含义已不仅仅局限在生殖上,它的功能已经大大扩展了。除了生殖外,性至少还具备愉悦、健康、认同和社会等功能。
生殖是性的最基本的功能,繁殖后代是最低层次的生存需要。人类对性还不甚了解时,生殖功能就已经存在了。人类的性活动除了生殖繁衍的需要外,更多的是心理上的需求,促进人类快乐、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性的生育功能明显减弱(有生殖价值的性生活在人的一生中仅少数几次,有的人甚至选择不生育),但性的愉悦功能和健康功能则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得到人类的推崇。性活动是男女双方情感交流的一种手段,适当和谐的夫妻性生活会使男女双方身心愉悦,不仅能享受性的乐趣,还能促进双方的身心健康。我国古代所著的有关“房中术”和“房事养生”等方面的著作就是对性的这两方面功能的探索和总结。当然,“纵欲催人老”,过于频繁的性生活使体力精力得不到及时恢复也不利于身心健康。认同是指性角色的认定、接纳和和谐,男女双方融为一体,达到性爱的*高境界。
除此之外,性还具备社会功能,健康的性会促进家庭和睦团结,推进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弘扬社会正能量,自觉抵御不良性诱惑,提升社会性文明程度,促进人际关系健康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三)人类的性本性
人类的性本性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种因素互相结合的产物,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高度性感,但可以接受的适当的性规范
人是*为性感的动物。动物学家指出,猴类与猿类就是高度性感的动物。然而人类在性感的程度上要超过猿猴和其他一切高等动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性发育上看,人类的性感程度远远超过动物。*先,女性的乳房从青春期就开始发育,而且即使到生命的终止也不会回缩,仅仅是乳房萎缩而已。其他雌性哺乳动物的乳房却只在哺乳期内才发育,哺乳结束,乳房就回缩。同时,人类的乳头和乳房是重要的性敏感区之一,而其他雌性动物的乳头和乳房却没有接受性刺激的功能。在人类,乳房不仅具有接受性刺激的功能,还能输出性信号。例如,男性看到女性丰满的乳房,会激发性冲动。其次,女性的阴蒂比其他动物更加发达,为*重要的性敏感部位,仅仅刺激阴蒂就可以使女性达到性高潮。
第二,从性生理上看,动物有发情期或繁殖期,仅在这个时期内才与异性交配。而人类已没有明显的发情周期,不管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只要有适当的性刺激,都可以进入性兴奋状态,进行性活动(人类女性或多或少保留着一些发情周期的遗迹,如女性排卵期的性欲更强烈一些,但性欲更大程度上受到大脑的控制)。因此,人类性活动的总量远远超过任何一种动物。
第三,从性刺激上看,动物的外部刺激主要是异性的直接刺激,如**信号系统的声、光、电、气味等,而人类除此之外,还可接受第二信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等)的刺激。人类即使在没有任何信号刺激的情况下,单凭大脑对性的想象也能引起性兴奋。
第四,从性行为过程上看,面对面的性交方式也是人类性活动与其他动物的一个本质区别。高等哺乳动物是背入式的性交。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