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医学寄生虫学(第6版)
0.00     定价 ¥ 79.8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57258
  • 作      者:
    王中全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第1篇 总论 Introduction
  医学寄生虫学(medical parasitology)又称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在医学课程中,医学寄生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同属病原生物学范畴。
  医学寄生虫学是研究人体寄生虫和寄生虫病的科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与宿主及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并从病原学、传播媒介及其种群动力学角度,揭示寄生虫病发病机制、传播及流行规律,以达到预防与控制寄生虫病的目的。
  Medical parasitology is a branch of medical science to study parasites that infect humans, and the human diseases caused by parasites. Medical parasitology examines various members of protozoa,helminths and arthropods living in or on the body of humans and the aspects of the host-parasite relationship of medical significance.医学寄生虫学作为病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各学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医学寄生虫学由医学蠕虫(medical helminth)、医学原虫(medical protozoa)和医学节肢动物(medical arthropod)组成。
  医学寄生虫学的研究涉及分类学、生态学、形态学、胚胎学、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和营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21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寄生虫的分子基础、致病机制、新药和疫苗研制以及分子流行病学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寄生虫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常作为研究其他生命现象的生物学模式。寄生虫学将发展成为多学科和具有综合性内涵的学科,成为制定防治策略、研制疫苗和新药的重要基础学科。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主要是作为病原体引起寄生虫病(parasitic disease)和作为传播媒介(vector)传播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并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社会发展。
  寄生虫病分布广泛、遍及全球,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寄生虫病是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本指标。目前,寄生虫病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全球重点防治的 10种热带病中,除麻风病(leprosy)、结核病(tuberculosis)和登革热(dengue fever)外,其余 7种均为寄生虫病,包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疟疾(malaria)、非洲锥虫病(African trypanosomiasis)、美洲锥虫病(Chagas disease)、淋巴丝虫病(lymphatic filariasis)、盘尾丝虫病(onchocerciasis)和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
  20世纪上半叶,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filariasis)、黑热病(kala-azar)和钩虫病(hoo k-worm disease)为我国流行的五大寄生虫病。虽然经过 70多年的积极防治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迄今我国一些寄生虫病的危害仍较严重。根据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趋势和危害程度,我国已将血吸虫病、疟疾及棘球蚴病 [echinococcosis,又称包虫病(hydatidosis)]等重点寄生虫病纳入《“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将对这些寄生虫病优先重点防治。
  第1章寄生现象、寄生虫与宿主 Parasitism, Parasite and Host
  学习与思考
  (1)正确理解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的概念及三者间的关系。
  (2)何谓寄生虫的生活史和感染阶段?
  (3)掌握寄生虫和宿主的类型及其概念。
  第1节寄生现象 Parasitism
  探讨病原生物与宿主的相互关系,需从生物界“共生”现象的概念引申和认识。在自然界漫长的生物共进化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呈现复杂的多样性,其中,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极为普遍。
  任何两种生物以紧密关系相伴生活在一起即为共生(symbiosis),此两种生物称为共生生物(symbiont)。亦即,一种生物的某一生活阶段或终生与另一种生物有某种依存关系,通常是一个个体生活在另一个个体的体内或体表,以此相对于或区别于自生生活。
  Any two organisms are living together in close as contrasted with free living.body of the other one. This relationship is symbiotic, association, commonly with one living in or on the other one. This relationship is symbiotic,as contrasted with free living.
  根据共生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和利害关系,可将共生现象粗略地分为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 3种类型。
  一、共栖Commensalism
  共栖(commensalism)又称片利共生,指共同生活的两种生物,仅形成空间上的依附关系,一方受益,而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共栖的基本含义是“同桌共餐”(eating at the same table),共生生物之间没有生理学的相互作用或依赖,两者均可*立生存。例如,结肠内阿米巴(Entamoeba coli)生活在人体结肠内,人体为其提供生活场所和食物,但该原虫并无致病力,人体既不受益也不受害,两者为共栖关系。
  Commensalism does not involve physiologic interaction or dependency between the two organisms. Literally, the term means “eating at the same table”, denoting an association that is beneficial to one organism and at least not disadvantageous to the other.
  二、互利共生
  互利共生(mutualism)是指共同生活的两种生物之间在生理学上相互依存,共生双方都受益。互利共生一般是专性的,因为共生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立生存。例如,白蚁(termite)以木质纤维为食物,但其自身不能合成纤维素酶,必须依赖生活于其消化道的鞭毛虫合成和分泌纤维素酶分解其摄入的木屑。白蚁为鞭毛虫的发育和繁殖提供适宜的环境,鞭毛虫分解白蚁摄入的木质纤维素并从中获取营养,而白蚁以鞭毛虫的代谢产物及死亡的虫体作为营养来源,两者在生理学上相互依赖。
  Mutualism is an association in which the two organisms depend on each other physiologically,and such association is beneficial to both organisms.A classic example of this type of relationship occurs between certain species of flagellates and the termites in whose guts they live.
  三、寄生
  Parasitism is a relationship in which one of the participants, the parasite, either harms its host or in some sense lives at the expense of the host.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organisms is that a parasite, usually the smaller of the two, is physiologically dependent on another organism for its survival. The harboring species, known as the host, may suffer from various functional and organic disorders as a result.
  寄生(parasitism)是一类*重要的共生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益,而另一方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通常共生者中个体较小而受益的一方,在生理上依赖于个体较大的生物体,称为寄生物。寄生物为动物者称寄生虫(parasite)。被寄生而受害的一方,为寄生虫提供居住场所和营养物质,称为宿主(host)。
  寄生虫永久或暂时的在宿主体内和体表生存,并通过掠取宿主营养、机械性损害、损伤性炎症或免疫反应等损害宿主。例如,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寄生于人小肠内,通过掠取宿主肠壁血液而获得营养,引起宿主肠壁损伤和营养不良等症状。
  A parasite is an organism that lives on or inside another organism and depends upon its host’s resources. Sometimes this relationship is benign, but often parasites cause severe damage to their hosts.
  值得注意的是,各种类型共生的定义之间并无明显界限,而是有不少重叠,这种重叠关系可能是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转变的过渡阶段(图 1-1)。
  例如,在寄生向互利共生转变中,起初寄生虫排出的某些代谢产物可能被宿主利用,*终宿主变得不仅依赖于这些产物,而且也依赖于寄生虫的其他一些因素,因而演变为一种互利关系。又如,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原来不致病的寄生虫或菌群变成机会致病的病原生物(opportunistic pathogens),从而使原来与宿主处于共栖或互利共生关系转变为寄生关系。
  第2节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型Life cycle, types of parasites and hosts
  一、寄生虫的生活史与感染期
  Life cycle and infective stage
  1.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的生活史(life cycle)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宿主转换的全部过程。寄生虫完成生活史需要适宜的宿主和外界环境条件,包括感染期寄生虫侵入宿主、在宿主体内移行、寄生、离开宿主的方式以及所需的各类宿主或传播媒介等。
  2.寄生虫的生活史类型寄生虫的种类繁多,生活史各异,以其生活史中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可分为两种类型。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篇 总论
第1章 寄生现象、寄生虫与宿主 2
第1节 寄生现象 2
一、共栖 2
二、互利共生 2
三、寄生 2
第2节 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型 3
一、寄生虫的生活史与感染期 3
二、寄生虫的类型 4
三、宿主的类型 5
第3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6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 6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 7
第2章 寄生虫的生物学 8
第1节 寄生虫的进化 8
一、寄生虫的前适应 8
二、寄生虫的适应性变化 8
第2节 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 10
一、寄生虫的营养 10
二、寄生虫的代谢 10
第3节 寄生虫的分类与命名 11
一、寄生虫的分类 11
二、寄生虫的命名 12
第3章 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 13
第1节 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的概念 13
第2节 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的特点 13
一、慢性感染与隐性感染 13
二、异位寄生与多寄生现象 14
三、幼虫移行与幼虫移行症 14
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IgE 水平升高 14
五、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15
第4章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16
第1节 寄生虫抗原的特点 16
一、寄生虫抗原的复杂性 16
二、寄生虫抗原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16
三、寄生虫抗原的应用 16
第2节 寄生虫感染免疫应答的类型 17
一、固有免疫 17
二、适应性免疫 17
三、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联系 18
第3节 免疫应答的过程 18
一、抗原处理与抗原提呈 18
二、免疫细胞活化与细胞因子的产生 18
三、免疫效应 19
第4节 免疫逃逸与超敏反应 20
一、免疫逃逸 20
二、超敏反应 21
第5章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23
第1节 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23
一、传染源 23
二、传播途径与感染方式 23
三、易感人群 24
第2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与影响因素 24
一、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24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25
第3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 25
一、全球寄生虫病流行情况 25
二、正在出现的寄生虫病 26
三、我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27
四、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28
第4节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30
第2篇 医学蠕虫
第6章 线虫 32
第1节 线虫概论 32
第2节 似蚓蛔线虫 36
第3节 毛*鞭形线虫 39
第4节 蠕形住肠线虫 41
第5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44
第6节 粪类圆线虫 49
第7节 旋毛形线虫 52
第8节 丝虫 57
一、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57
二、旋盘尾线虫 62
三、罗阿罗阿线虫 63
第9节 广州管圆线虫 64
第10节 结膜吸吮线虫 67
第11节 其他线虫 69
一、美丽筒线虫 69
二、东方毛圆线虫 71
三、棘颚口线虫 71
四、艾氏小杆线虫 73
五、麦地那龙线虫 74
六、异尖线虫 75
七、肝毛细线虫 77
八、肾膨结线虫 77
第7章 吸虫 79
第1节 吸虫概论 79
第2节 华支睾吸虫 83
第3节 布氏姜片吸虫 88
第4节 片形吸虫 91
一、肝片形吸虫 91
二、巨片形吸虫 93
第5节 并殖吸虫 94
一、卫氏并殖吸虫 94
二、斯氏并殖吸虫 98
第6节 血吸虫(裂体吸虫) 99
一、日本血吸虫 99
二、其他血吸虫 108
三、毛毕吸虫和东毕吸虫 109
第7节 其他吸虫 110
一、异形吸虫 110
二、棘口吸虫 111
三、后睾吸虫 112
第8章 绦虫 114
第1节 绦虫概述 114
第2节 链状带绦虫 118
第3节 肥胖带绦虫 123
第4节 亚洲带绦虫 126
第5节 细粒棘球绦虫 128
第6节 多房棘球绦虫 134
第7节 微小膜壳绦虫 136
第8节 缩小膜壳绦虫 139
第9节 曼氏迭宫绦虫 141
第10节 其他绦虫 144
一、阔节双叶槽绦虫 144
二、克氏假裸头绦虫 145
三、犬复孔绦虫 146
四、西里伯瑞列绦虫 147
五、线中殖孔绦虫 148
第9章 棘头虫150
第1节 猪巨吻棘头虫 150
第2节 念珠棘头虫 152
第3篇 医 学 原 虫
第10章 医学原虫概论 155
第1节 形态与生理特点 155
第2节 生活史类型与致病的特点 157
第3节 医学原虫的分类 158
第11章 阿米巴 160
第1节 溶组织内阿米巴 160
第2节 棘阿米巴 164
第3节 其他消化道阿米巴 165
一、结肠内阿米巴 165
二、迪斯帕内阿米巴 167
三、哈门内阿米巴 167
四、齿龈内阿米巴 167
五、波列基内阿米巴 167
六、微小内蜒阿米巴 168
七、布氏嗜碘阿米巴 168
八、莫西科夫斯基内阿米巴 168
第12章 鞭毛虫 169
第1节 利什曼原虫 169
一、杜氏利什曼原虫 169
二、热带利什曼原虫和墨西哥利什曼原虫 173
三、巴西利什曼原虫 174
四、硕大利什曼原虫 174
第2节 锥虫 174
一、布氏冈比亚锥虫与布氏罗得西亚锥虫 175
二、克氏锥虫 176
第3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 178
第4节 阴道毛滴虫 181
第5节 寄生人体的其他毛滴虫 184
一、人毛滴虫 184
二、口腔毛滴虫 184
三、脆弱双核阿米巴 185
四、蠊缨滴虫 185
第6节 致病性自生生活鞭毛虫 186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 186
第13章 孢子虫 188
第1节 疟原虫 188
第2节 刚地弓形虫 196
第3节 隐孢子虫 202
第4节 其他孢子虫 205
一、贝氏等孢球虫 205
二、环孢子虫 206
三、肉孢子虫 207
四、巴贝虫 208
第14章 纤毛虫 210
结肠小袋纤毛虫 210
第15章 芽囊原虫 213
人芽囊原虫 213
第4篇 医学节肢动物
第16章 医学节肢动物概论 216
第1节 医学节肢动物的特征与分类 216
一、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16
二、医学节肢动物的主要类群 216
第2节 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类的危害 217
一、直接危害 217
二、间接危害 217
三、病媒节肢动物的判定标准 219
第3节 媒介节肢动物的防制 219
第17章 医学昆虫 221
第1节 医学昆虫概述 221
第2节 蚊 223
第3节 蝇 228
第4节 白蛉 231
第5节 蚤 233
第6节 虱 235
第7节 臭虫 237
第8节 蜚蠊 238
第9节 其他医学昆虫 239
一、蠓 239
二、蚋 240
三、虻 241
第18章 医学蜱螨 243
第1节 医学蜱螨概述 243
第2节 硬蜱 244
第3节 软蜱 247
第4节 恙螨 248
第5节 疥螨 251
第6节 蠕形螨 253
第7节 其他致病螨 254
一、革螨 254
二、尘螨 256
三、粉螨 257
第5篇 实验诊断技术
第19章 病原学诊断技术 258
第1节 粪便检查 258
一、直接涂片法 258
二、加藤厚涂片法与改良加藤厚涂片法 259
三、浓聚法 260
四、幼虫孵化法 262
五、肛门拭子法 264
六、虫体淘洗法及孕节检查法 264
第2节 血液检查 264
一、疟原虫检查 264
二、微丝蚴检查 265
第3节 排泄物、分泌物及组织液检查 266
一、痰液检查 266
二、十二指肠液及胆汁检查 266
三、尿液和鞘膜积液检查 266
四、阴道分泌物及前列腺液检查 267
五、脑脊液检查 267
第4节 活组织检查及其他检查 267
一、皮肤、皮下组织及肌肉检查 267
二、淋巴结及骨髓检查 268
三、肝组织检查 268
四、结肠、直肠黏膜检查 268
五、腔镜检查 268
六、眼部检查 268
第5节 动物接种与体外培养 268
一、刚地弓形虫动物接种 268
二、杜氏利什曼原虫动物接种 269
三、杜氏利什曼原虫体外培养 269
四、阴道毛滴虫体外培养 269
第20章 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应用 270
第1节 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270
一、染色试验 270
二、环蚴沉淀试验 270
三、皮内试验 270
四、凝集试验 270
五、免疫荧光法 271
六、酶免疫测定 272
七、免疫金银染色法 273
八、放射免疫测定 273
第2节 常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274
一、核酸分子探针 274
二、聚合酶链反应 275
三、单克隆抗体 275
四、基因芯片及核酸微阵列 276
五、DNA测序 276
主要参考文献278
附录Ⅰ 抗寄生虫药物 279
一、驱肠虫药 279
二、抗丝虫药 280
三、抗吸虫药 281
四、抗绦虫药 281
五、抗阿米巴、鞭毛虫药 282
六、抗利什曼原虫、锥虫药 283
七、抗疟药 284
八、抗皮肤寄生虫药 288
附录Ⅱ 卫生杀虫剂简介 290
一、有机氯类杀虫剂 290
二、有机磷类杀虫剂 290
三、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291
四、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291
五、昆虫生长调节剂 294
六、生物杀虫剂 295
七、杂环类杀虫剂 296
八、昆虫驱避剂 296
九、其他类杀虫剂 297
中英文对照298
彩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