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精细化工工艺学(第四版)
0.00     定价 ¥ 89.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07659
  • 作      者:
    李和平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第1章精细化工概论
  我国精细化工初步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国内精细化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成为全球精细化工产业*具活力、发展*快的市场。目前我国的精细与专用化学品仍处于行业生命周期中的成长前期,精细化工在中国乃至世界依然是朝阳工业,前景光明。随着精细化工行业上游材料的充足供应和下游应用的不断拓展,精细化工的发展得到了充足保障。尤其是下游应用领域不断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渗透,新型精细化工产品的需求也日益上升。此外,国内制造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精细化工工艺设备和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为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1.1精细化工的定义与范畴
  1.1.1精细化工的定义
  “精细化工”是精细化学工业(fine chemical industry)的简称,是生产精细化工产品工业的通称。20世纪70年代,美国化工战略研究专家C.H.Kline根据化工产品“质”和“量”引出差别化的概念,把化工产品分为通用化学品、有差别的通用化学品、精细化学品、专用化学品四大类。根据Kline的观点,精细化学品是指按分子组成(作为化合物)来生产和销售的小吨位产品,有统一的商品标准,强调产品的规格和纯度;专用化学品是指小量而有差别的化学品,强调的是其功能。现代精细化工应该是生产精细化学品和专用化学品的工业,我国将精细化学品和专用化学品纳入精细化工的统一范畴。因此,从产品的制造和技术经济性的角度进行归纳,通常认为精细化学品是生产规模较小、合成工艺精细、技术密集度高、品种更新换代快、附加值大、功能性强和具有*终使用性能的化学品。我国化工界目前得到多数人认可的定义是:凡能增进或赋予一种(类)产品以特定功能,或本身拥有特定功能的多品种、技术含量高的化学品,称为精细化工产品,有时称为精细化学品(fine chemicals)或专用化学品(speciality chemicals)。按照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学科分类标准,精细化工的全称应为“精细化学工程”(fine chemical engineering),属化学工程(chemical engineering)学科范畴。
  随着精细化工的发展,行业上习惯将化工产品分为通用化工产品或大宗化学品(heavy chemicals)和精细化工产品两大类。通用化工产品又可分为无差别产品(如硫酸、烧碱、乙烯、苯等)和有差别产品(如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通用化工产品用途广泛,生产批量大,产品常以化学名称及分子式表示,规格是以其中主要物质的含量为基础。精细化工产品则分为精细化学品(如中间体、医药和农药以及香精的原料等)和专用化学品(如医药成药、农药配剂、各种香精、水处理剂等),具有生产品种多、附加价值高等特点,产品常以商品名称或牌号表示,规格以其功能为基础。精细化学品是通用化工产品的次级产品,它虽然有时也以化学名称及分子式表示,且规格有时也是以其主要物质的含量为基础,但它往往有较明确的功能指向,与通用化工产品相比,商品性强,生产工艺精细。专用化学品是化工产品精细化后的*终产品,更强调其功能性。一种精细化学品可以制成多种专用化学品,如铜酞菁有机颜料,同一种分子结构,由于加工成晶形不同、粒径不同、表面处理不同或添加剂不同的产品,可以用于纺织品着色、汽车上漆、建筑涂料或作催化剂等。专用化学品的附加值一般要比精细化学品更高。
  化工产品的精细化工产值率(精细化率)可以用下面的计算方法表示:
  精细化工是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密集型工业。生产过程中单元反应多、原料来源复杂、中间过程控制要求严格,生产工艺及应用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其中包括多步合成、特种分离技术、分析测试、性能筛选、复配技术、剂型研制、商品化加工、应用开发和技术服务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化学工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及应用性能,增加规格品种,以适应各方面用户的不同需求。因此,精细化工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化学工业的战略重点,而精细化率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化工发展水平与综合技术水平,以及化学工业集约化的程度。
  1.1.2精细化工的范畴
  精细化工产品的种类繁多,所包括的范围很广,其分类方法根据每个国家各自的工业生产体制而有所不同,但差别不大,只是划分的宽窄范围不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精细化工行业会越来越细。目前国内外的精细化工行业或种类主要包括:合成药物、农药、合成染料、有机颜料、涂料、胶黏剂、香料、化妆品、盥洗卫生用品、表面活性剂、日用与工业洗涤剂、肥皂、印刷用油墨、塑料增塑剂和塑料添加剂、橡胶添加剂、成像材料、电子用化学品与电子材料、饲料添加剂与兽药、催化剂、合成沸石、试剂、燃料油添加剂、润滑剂、润滑油添加剂、保健食品、金属表面处理剂、食品添加剂、混凝土外加剂、水处理剂、高分子絮凝剂、工业杀菌防霉剂、芳香除臭剂、造纸用化学品、纤维用化学品、溶剂与中间体、皮革用化学品、油田化学品、石油添加剂及炼制助剂、汽车用化学品、炭黑、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稀有气体、稀有金属、精细陶瓷、无机纤维、储氢合金、非晶态合金、火药与推进剂、酶与生物技术产品、功能高分子材料与智能材料等。
  根据我国原化工部文件的规定,精细化工的含义是国际上通用的精细化学品和专用化学品的总和,包括农药、染料、涂料(包括油漆和油墨)及颜料、试剂和高纯物、信息用化学品(包括感光材料、磁性材料等)、食品和饲料添加剂、胶黏剂、催化剂和各种助剂、化学药品、日用化学品、功能高分子材料等11个大类;在催化剂和各种助剂中可分为催化剂、印染助剂、塑料助剂、橡胶助剂、水处理剂、纤维抽丝用油剂、有机抽提剂、高分子聚合物添加剂、表面活性剂、皮革助剂、农药用助剂、油田化学品、混凝土添加剂、机械和冶金用助剂、油品添加剂、炭黑、吸附剂、电子工业专用化学品、纸张用添加剂、其他助剂等20个小类。
  值得注意的是,精细化工涵盖范围很广,上述分类是1986年我国化工部在为了统一精细化工产品的口径,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精细化工,作为计划、规划和统计的依据而提出的。由于当时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条块分割,除了化工部主管精细化工外,其他如轻工部、卫生部、农业部等部委也分管了一部分,因此以上11个大类并未包括精细化工的全部内容。除上述11个大类之外,因新品种不断出现,而且生产技术往往是多门学科的交叉产物,所以很难确定其准确范畴。
  1.2精细化工特点与投资效益评价
  多品种、系列化和特定功能、专用性质构成了精细化工产品的量与质的两大基本特征。精细化工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不同于一般化学品,它是由化学合成或复配、剂型(制剂)加工和商品化(标准化)三个生产部分组成的。在每一个生产过程中又派生出各种化学的、物理的、生理的、技术的、经济的要求和考虑,这就导致精细化工必然是高技术密集型产业。与传统大化工(无机化工、有机化工、高分子化工等)相比,精细化工生产具有自身的一些显著特点。
  1.2.1精细化工行业特点
  1.精细化工行业属于制造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产业关联度较高
  与精细化工行业关联度较大的行业主要包括:农业、纺织业、建筑业、造纸工业、食品工业、日用化学品行业、医药行业、汽车行业、信息技术(IT)行业等,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与上述行业息息相关。精细化工行业的上游主要为基础化工原料制造业,其提供的产品又是其他诸多行业的基本原材料,如农业、建筑业、纺织业、医药行业等。农业、建筑业、纺织业、医药行业、IT行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同时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也会促进上游行业的发展。
  2.精细化工行业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特征
  国外精细化工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多在十万吨以上,20世纪后半叶,全球精细化工生产企业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具有大型化、专业化的特点,并且不断降低生产成本。目前我国精细化工行业也开始走向大型化、集约化。
  3.行业的周期性特征
  精细化工行业面向的下游行业非常多,终端产品可应用于各类塑料制品、建筑材料、包装材料、家用电器、汽车机械等,覆盖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其行业本身不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但受宏观经济的影响会随着整体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呈现一定的波动性,行业周期和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周期基本一致。
  1.2.2精细化工行业产业链
  精细化工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上游包括石油、天然气、生物质、煤炭、矿石等生产原料,下游涉及诸多行业。精细化工工业涉及国民经济中的诸多领域,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我国精细化工行业产业链参见图1-1。
  1.2.3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特点
  1.多品种
  从精细化工的分类可以看出精细化工产品必然具有多品种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精细化工产品的分类越来越多,专用性越来越强,应用范围越来越窄。由于产品应用面窄,针对性强,特别是专用化学品,往往是一种类型的产品可以有多种牌号,因而新品种和新剂型不断出现。例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作用是改变不同两相界面的界面张力,根据其所具有的润湿、洗涤、浸渗、乳化、分散、增溶、起泡、消泡、凝聚、平滑、柔软、减摩、杀菌、抗静电、匀染等表面性能,制造出多种多样的洗涤剂、渗透剂、扩散剂、起泡剂、消泡剂、乳化剂、破乳剂、分散剂、杀菌剂、润湿剂、柔软剂、抗静电剂、抑制剂、防锈剂、防结块剂、防雾剂、脱皮剂、增溶剂、精炼剂等。多品种也是为了满足应用对象对性能的多种需要,如染料应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每种染料又有不同的性能以适应不同的工艺。食品添加剂可分为食用色素、食用香精、甜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抗氧保鲜剂、乳化增稠品质改良剂及发酵制品等七大类,1000多个品种。
  随着精细化工产品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和商品的不断创新,除了通用型精细化工产品外,专用品种和定制品种越来越多,这是商品应用功能效应和商品经济效益共同对精细化工产品功能和性质反馈的自然结果。不断地开发新品种、新剂型或配方及提高开发新品种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国际上精细化工发展的总趋势。因此,多品种不仅是精细化工生产的一个特征,也是评价精细化工综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2.采用综合生产流程和多功能生产装置
  精细化工的多品种反映在生产上需要经常更换和更新品种,采用综合生产流程和多功能生产装置。生产精细化工产品的化学反应多为液相并联反应,生产流程长、工序多,主要采用的是间歇式的生产装置。为了适应以上生产特点,必须增强企业随市场调整生产能力和品种的灵活性。国外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就摈弃了单一产品、单一流程、单用装置的落后生产方式,广泛采用多品种综合生产流程和多用途多功能生产装置,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20世纪80年代,单一产品、单一流程、单元操作的装置向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FMS)发展。目前,我国的许多精细化工企业也采用了综合生产流程和多功能生产装置生产系列精细化工产品。
  3.技术密集度高
  高技术密集度是由几个基本因素形成的。*先,在实际应用中,精细化工产品是以商品的综合功能出现的,这就需要在化学合成中筛选不同的化学结构,在剂型(制剂)生产中充分发挥精细化学品自身功能与其他配合物质的协同作用。这就形成了精细化工产品高技术密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精细化工技术开发的成功概率低,时间长,费用高。根据报道,美国和德国的医药和农药新品种的开发成功率为万分之一,日本为三万分之一至一万分之一;在染料的专利开发中,成功率一般为0.1%~0.2%。根据统计,开发一种新药需5~10年,其耗资可达2000万美元。若按化学工业的各个门类来统计,医药的研究开发投资*高,可达年销售额的14%。对一般精细化工产品来说,研究开发投资占年销售额的6%~7%是正常现象。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除了精细化工行业是高技术密集度行业外,产品更新换代快、市场寿命短、技术专利性强、市场竞争激烈等也是重要原因。另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各国由于环境保护以及对产品毒性控制方面的要求日益严格,也直接影响到精细化工研究开发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四版序
第三版序
第二版序
**版序
第四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第1章 精细化工概论 1
1.1 精细化工的定义与范畴 1
1.1.1 精细化工的定义 1
1.1.2 精细化工的范畴 2
1.2 精细化工特点与投资效益评价 2
1.2.1 精细化工行业特点 3
1.2.2 精细化工行业产业链 3
1.2.3 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特点 3
1.2.4 精细化工产品的商业特点 5
1.2.5 精细化工产品投资效益评价 6
1.3 精细化工的形成与发展 7
1.3.1 精细化工的形成 7
1.3.2 精细化工的发展 8
1.3.3 精细化工与高新技术的关系 9
1.4 精细化工工艺与产品的研发 11
1.4.1 基础与前期工作 11
1.4.2 精细化工工艺与产品研发课题
来源 14
1.4.3 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法 15
1.4.4 精细化工新产品的发展规律 16
1.4.5 精细化工过程开发试验及步骤 17
1.4.6 精细化工产品剖析原理与程序 21
第2章 表面活性剂 23
2.1 概述 23
2.1.1 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剂 23
2.1.2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与
分类 23
2.1.3 表面活性剂的理化特性 26
2.1.4 表面活性剂亲油基原料来源 27
2.2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27
2.2.1 羧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27
2.2.2 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 29
2.2.3 硫酸酯盐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33
2.2.4 磷酸酯盐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34
2.3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35
2.3.1 胺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35
2.3.2 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36
2.3.3 其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39
2.4 两性表面活性剂 40
2.4.1 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 40
2.4.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 41
2.4.3 氨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 42
2.4.4 氧化胺两性表面活性剂 43
2.5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43
2.5.1 聚环氧乙烷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43
2.5.2 多元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46
2.5.3 烷醇酰胺型表面活性剂 49
2.6 新型与特种表面活性剂 50
2.6.1 元素表面活性剂 50
2.6.2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 51
2.6.3 生物表面活性剂 52
2.6.4 冠醚类表面活性剂 53
2.6.5 烷基葡糖苷 53
2.6.6 烷基葡糖酰胺 54
2.6.7 松香基表面活性剂 55
2.6.8 双生(子)表面活性剂 55
2.6.9 反应型表面活性剂 56
2.6.10 分解型表面活性剂 56
第3章 香料与香精 58
3.1 概述 58
3.1.1 香料与香精的定义 58
3.1.2 香与分子构造的关系 58
3.1.3 香料的分类 59
3.1.4 香料化合物的命名 60
3.1.5 香精的分类与应用 60
3.2 香精 61
3.2.1 香气的分类和强度 61
3.2.2 香精的组成和作用 62
3.2.3 香精的调配与生产工艺 63
3.3 天然香料 65
3.3.1 动物性天然香料 65
3.3.2 植物性天然香料 66
3.4 单离香料 70
3.4.1 冻析法 70
3.4.2 化学处理法 71
3.5 半合成香料 72
3.5.1 以香茅油和柠檬桉叶油合成香料 72
3.5.2 以八角茴香油合成香料 73
3.5.3 以丁香油或丁香罗勒油合成香料 74
3.5.4 以松节油合成香料 74
3.6 合成香料 76
3.6.1 合成香料的定义与种类 76
3.6.2 合成香料的生产原理与工艺 76
第4章 化妆品 80
4.1 概述 80
4.1.1 化妆品的发展与作用 80
4.1.2 化妆品的分类 81
4.1.3 化妆品的主要生产原料 81
4.1.4 化妆品的安全性 83
4.2 膏霜类化妆品 83
4.2.1 雪花膏类化妆品 83
4.2.2 润肤霜类化妆品 85
4.2.3 冷霜类化妆品 86
4.3 香水类化妆品 87
4.3.1 香水、花露水类化妆品 88
4.3.2 化妆水类化妆品 90
4.4 美容类化妆品 91
4.4.1 胭脂 91
4.4.2 指甲化妆品 92
4.4.3 唇膏 92
4.4.4 面膜 94
4.5 香粉类化妆品 94
4.5.1 香粉 94
4.5.2 粉饼 96
4.6 毛发用化妆品 97
4.6.1 洗发香波 97
4.6.2 整发剂 98
4.6.3 其他发用化妆品 100
4.7 特种化妆品 101
4.7.1 防晒类化妆品 102
4.7.2 抑汗、祛臭化妆品 102
4.7.3 脱毛化妆品 103
4.7.4 中草药化妆品 104
第5章 日用洗涤剂 105
5.1 概述 105
5.1.1 洗涤剂的分类 105
5.1.2 洗涤剂的组成 105
5.2 日用液体洗涤剂 107
5.2.1 液体洗涤剂的通用生产工艺 107
5.2.2 液体洗涤剂的配方工艺 109
5.3 日用粉状洗涤剂 110
5.3.1 粉状洗涤剂的生产工艺 110
5.3.2 粉状洗涤剂的配方工艺 112
第6章 合成药物 113
6.1 药物概述 113
6.1.1 药物与化学合成药物的定义 113
6.1.2 合成药物的命名 113
6.1.3 合成药物的分类 114
6.2 抗菌与抗生素类药物 114
6.2.1 抗菌药物 114
6.2.2 抗生素类药物 116
6.3 心血管系统药物 119
6.3.1 降血脂药 119
6.3.2 抗心绞痛药 120
6.3.3 抗高血压药 121
6.3.4 抗心律失常药 122
6.3.5 强心药 122
6.4 镇静***和抗精神失常药 123
6.4.1 镇静*** 123
6.4.2 抗精神失常药 124
6.5 非甾体类抗炎药 125
6.5.1 水杨酸类 125
6.5.2 苯胺类衍生物 126
6.5.3 吡唑酮类衍生物 126
6.5.4 吲哚乙酸类 127
6.5.5 非水杨酸盐类 128
6.6 抗组织胺药 129
6.6.1 抗过敏药 129
6.6.2 抗溃疡药 130
6.7 抗病毒药与抗感冒药 131
6.7.1 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 131
6.7.2 抗病毒药 132
6.7.3 抗感冒药 132
6.8 抗癌药物 133
6.8.1 抗癌药物的研发与分类 133
6.8.2 烷化剂 134
6.8.3 抗代谢抗肿瘤药 134
6.9 其他合成药物 135
6.9.1 麻醉药物 135
6.9.2 血液系统药物 135
6.9.3 解毒药 137
6.10 现代合**药的研发 137
6.10.1 新药的定义和类型 138
6.10.2 新药的研究过程 138
6.10.3 新药发现的模式 139
6.10.4 新药设计的基本原理 139
6.10.5 新药研究选题的思路与方法 140
第7章 胶黏剂 142
7.1 概述 142
7.1.1 胶黏剂的分类 142
7.1.2 胶黏剂的组成 144
7.1.3 胶黏剂的应用和选用原则 144
7.2 胶黏剂的鉴别方法 145
7.2.1 燃烧法 146
7.2.2 胶黏剂基料的热分解鉴别法 147
7.2.3 溶解试验法 147
7.2.4 化学显色法 148
7.2.5 红外光谱鉴别法 149
7.3 氨基树脂胶黏剂 151
7.3.1 脲醛树脂胶黏剂 151
7.3.2 三聚氰胺树脂胶黏剂 158
7.3.3 改性脲醛树脂胶黏剂 159
7.4 酚醛树脂胶黏剂 160
7.4.1 热固性酚醛树脂胶黏剂 160
7.4.2 水溶性酚醛树脂的合成原理与工艺 163
7.4.3 酚醛树脂的改性原理与方法 163
7.5 环氧树脂胶黏剂 164
7.5.1 环氧树脂胶黏剂的分类与组成 164
7.5.2 环氧树脂的合成原理与工艺 165
7.5.3 环氧树脂胶黏剂的配制和使用 167
7.6 聚氨酯胶黏剂 168
7.6.1 聚氨酯胶黏剂的组成与分子设计 168
7.6.2 聚氨酯的合成与交联反应原理 170
7.6.3 聚氨酯胶黏剂的生产原理与工艺 171
7.7 聚乙酸乙烯及其共聚物胶黏剂 174
7.7.1 聚乙酸乙烯乳液胶黏剂 174
7.7.2 乙酸乙烯共聚物胶黏剂 177
7.7.3 外加交联剂改性聚乙酸乙烯酯乳液胶黏剂 178
7.8 丙烯酸酯类胶黏剂 179
7.8.1 丙烯酸酯类胶黏剂的分类与组成 179
7.8.2 聚合原理和单体选择 180
7.8.3 溶液型丙烯酸酯系胶黏剂 180
7.8.4 乳液型丙烯酸酯系胶黏剂 181
7.8.5 反应型丙烯酸酯系胶黏剂 182
7.8.6 氰基丙烯酸酯胶黏剂 182
7.9 橡胶胶黏剂 183
7.9.1 复配型橡胶胶黏剂的基本生产
工艺 183
7.9.2 氯丁橡胶胶黏剂 186
7.9.3 丁腈橡胶胶黏剂 188
7.9.4 天然和改性天然橡胶胶黏剂 188
7.9.5 其他橡胶胶黏剂配方示例 189
7.10 压敏胶黏剂 189
7.10.1 压敏胶黏剂的分类与组成 190
7.10.2 橡胶型压敏胶黏剂 190
7.10.3 丙烯酸酯压敏胶黏剂 191
7.11 功能与特种胶黏剂 193
7.11.1 导电胶黏剂 193
7.11.2 医用胶黏剂 194
7.11.3 光学光敏胶黏剂 195
7.11.4 结构胶黏剂 196
7.11.5 厌氧胶黏剂 197
7.11.6 密封胶黏剂 198
7.11.7 耐碱胶黏剂 199
7.11.8 热熔胶黏剂 200
7.12 天然胶黏剂 202
7.12.1 天然胶黏剂的特点与分类 202
7.12.2 淀粉胶黏剂 202
7.12.3 蛋白质胶黏剂 204
7.12.4 矿物胶黏剂 205
7.13 无机胶黏剂 206
7.13.1 硼酸盐及金属类无机热熔胶黏剂 207
7.13.2 硅酸盐类胶黏剂 207
7.13.3 磷酸盐类胶黏剂 208
7.13.4 氢氧化钾耐火胶黏剂 209
第8章 涂料 210
8.1 概述 210
8.1.1 涂料的作用 210
8.1.2 涂料的分类 210
8.1.3 涂料的命名 211
8.1.4 涂料的性能和固化机理 211
8.1.5 涂料的成膜物质 212
8.2 着色涂料 213
8.2.1 颜料的选择与配色 214
8.2.2 颜料与漆料配比设计 215
8.2.3 着色涂料的生产工艺 215
8.3 乳液涂料 216
8.3.1 乳液的构成、性质及其配方设计 216
8.3.2 乳液聚合工艺 217
8.3.3 乳液涂料的配方设计 219
8.3.4 乳液涂料的生产工艺 220
8.3.5 丙烯酸酯系乳液涂料 221
8.4 建筑涂料 223
8.4.1 建筑涂料的分类与选择 223
8.4.2 内墙涂料 223
8.4.3 外墙涂料 224
8.5 环保涂料 225
8.5.1 粉末涂料 225
8.5.2 高固体分涂料 226
8.5.3 LIPN 涂料 226
8.5.4 辐射固化涂料 227
第9章 食品与饲料添加剂 229
9.1 概述 229
9.1.1 定义与分类 229
9.1.2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230
9.1.3 食品与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 23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