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眼科学
第1章眼的组织解剖与生理
眼为视觉器官,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包括眼球、眼眶、眼的附属器、视路、视皮质及眼的相关血管神经结构等。
第1节 眼球
眼球近似球形,直径约24mm,垂直径较水平径略短。眼球位于眼眶前部,借助眶筋膜、韧带与眶壁联系。眼球由眼球壁和眼内容物构成(图1-1)。
一、眼球壁
眼球壁由3层膜构成: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由此形成一个封闭的空腔,具有保护、容纳眼内容物的作用。
(一)外层(纤维膜层)
纤维膜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质地坚韧,由前部透明的角膜及后部不透明的巩膜构成眼球封闭的外壁,有维持眼球的形状及保护眼内容物的作用。
1.角膜(cornea) 位于眼球中央,眼球外壁的前1/6,为略呈横椭圆形稍向前凸的透明组织,其横径为11.5~12.0mm,垂直径为10.5~11.0mm,中央厚度约0.5mm,周边厚度约1.0mm。
角膜的组织结构:组织学上角膜由前向后分为5层。①上皮细胞层:由5~6层鳞状上皮细胞构成,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可以再生,不遗留瘢痕。②前弹力层:为一层均质透明膜,损伤后不能再生。③基质层:占据角膜厚度的90%,约由200层排列规则的胶原纤维束薄板构成,抵抗力较强,损伤后不可再生,由瘢痕组织代替。④后弹力层:为坚韧的透明薄膜,损伤后可再生。⑤内皮细胞层:由单层六角形扁平细胞组成,损伤后不能再生,由邻近的内皮细胞扩展和移行来填补缺损。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具有角膜-房水屏障功能,且能主动泵出水分维持角膜相对脱水状况,从而保持角膜的透明性。
角膜的生理特点:①透光性,平时所看到的黑眼珠部分就是角膜,但角膜并不是黑的,而是透明的,所看到的黑色实际上是眼球内的暗室;②光学特性,角膜是眼球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43D的凸透镜;③无血管,角膜无血管分布保证了角膜的透明性,其营养来自角膜缘的毛细血管、泪膜和房水;④感觉敏锐,角膜富含感觉神经,故知觉非常灵敏,角膜上任何细小异物或损伤等不良刺激时都会引起疼痛、流泪、闭眼,以保护眼球免受损害。
泪膜是覆盖于角膜表面的一层液体,为眼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泪膜分为3层:表面的脂质层,主要由睑板腺分泌;中间的水液层,主要由泪腺和副泪腺分泌形成;与角膜紧贴的黏蛋白层,主要由眼表上皮细胞及结膜杯状细胞分泌形成。泪膜的生理作用是润滑眼球表面,防止角膜、结膜干燥,保持角膜的光学特性,供给角膜氧气以及冲洗、抵御眼球表面异物和微生物。
2.巩膜(sclera) 呈瓷白色,为眼球壁外层的后5/6,由坚韧致密、相互交错的纤维组织构成。巩膜前接角膜,后与视神经交接。与视神经交接处的巩膜分为内、外两层,外2/3移为视神经鞘膜,内1/3较薄的网状结构称为巩膜筛板,视神经纤维束由此处穿出眼球。巩膜表面有眼外肌附着,此处最薄(0.3mm),视神经周围及角膜缘处最厚(1.0mm)。组织学上,巩膜分为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层和棕黑板层。贯穿巩膜全层的巩膜导管内有动脉、静脉及神经。巩膜表面有球筋膜包裹,前面有球结膜覆盖。
3.角膜缘(corneal limbus) 是角膜和巩膜的移行区,由透明的角膜嵌入到不透明的巩膜内,并逐渐过渡到巩膜。球筋膜、球结膜、角膜、巩膜和结膜在此相互融合附着。角膜缘非常重要,解剖学上是前房角的表面定位,临床上是内眼手术的重要入路标志,组织学上是角膜干细胞所在之处。
4.前房角(angle of anteriorchamber) 位于周边角膜与虹膜根部的连接处,其前外侧壁为角巩膜缘,后内侧壁为虹膜根部和睫状体前端。前房角内可见到以下结构:从前外至后内依次为Schwalbe线、小梁网和Schlemm管、巩膜突、睫状体带和虹膜根部。前房角是房水排出的主要通道,对维持眼压起重要作用(图1-2)。
(二)中层(葡萄膜层)
中层富含血管和色素,呈棕褐色,又称血管膜或色素膜,具有遮光和营养眼内组织的作用。葡萄膜由前向后依次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三个相连续部分,各部分的形状和功能不尽相同。
1.虹膜(iris) 悬浮在房水中,位于角膜后方、晶状体的前方,是一圆盘状薄膜,中间有一直径2.5~4.0mm的圆孔称为瞳孔。瞳孔是外界光线进入眼内的唯一通道,类似于照相机的光圈。虹膜颜色因种族不同而异。虹膜表面有辐射状凹凸不平的皱褶,称虹膜纹理和隐窝。当虹膜发炎时,虹膜充血肿胀,纹理不清,隐窝消失。虹膜将眼球前后腔隙分隔成前房和后房,其内充满房水。虹膜根部较为薄弱,眼球挫伤时容易断离,称虹膜根部断离。虹膜的功能是根据外界光线的强弱,通过瞳孔光反射使瞳孔缩小或扩大,以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保证视网膜成像清晰。瞳孔括约肌呈环状排列于虹膜内,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司缩瞳;瞳孔开大肌呈放射状排列于虹膜周边部,受交感神经支配,司散瞳。瞳孔光反射为光线照射一侧眼时,引起两侧瞳孔缩小的反射。光照侧的瞳孔缩小称为直接对光反射,对侧的瞳孔缩小称间接对光反射。虹膜内血管丰富,炎症时以渗出反应为主。虹膜受三叉神经的睫状神经支配,分布周密,感觉特别敏锐,故虹膜炎症时疼痛明显。
2.睫状体(ciliary body) 为位于虹膜根部与脉络膜之间的环状组织,其矢状面略呈三角形,宽约6mm。睫状体前1/3较肥厚称睫状冠,宽约2mm,内表面有70~80个纵行放射状突起,称睫状突。睫状突的上皮细胞产生房水,营养眼内的组织,并维持眼压。睫状体后2/3薄而扁平,称睫状体平坦部。平坦部和脉络膜连接处称锯齿缘。睫状体内的睫状肌含有纵行、放射状和环形3种平滑肌纤维,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其收缩与舒张可以松弛或拉紧悬韧带,从而调节晶状体厚度,使眼的屈光力得到加强或减弱,有利于人们观察远近不同的物体。睫状体含有丰富的血管和三叉神经末梢,炎症时疼痛剧烈。
3.脉络膜(choroid)为葡萄膜的最后部,内邻视网膜,外与巩膜黏着紧密,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对视网膜外层有营养作用;并有遮光和暗房作用,有效地遮挡从眼球各方向散射来的光线,免除了对视网膜集焦成像的干扰,保证视觉质量。脉络膜血管丰富,血容量约占眼球血液总量的65%。因其不含感觉神经纤维故发炎时无疼痛感。
(三)内层(视网膜层)
内层即视网膜(retina),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为神经组织,是眼球的感光部分,为一层透明的
薄膜,位于脉络膜内侧,前起锯齿缘,后至视盘。按胚胎发育来源,视网膜分为两层,外层为视网膜
色素上皮层,内层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两层之间有一潜在空隙,临床上视网膜脱离即由此分离。
视网膜后极部有一边界清晰的淡红色圆形结构,称为视盘(又称视乳头),直径约1.5mm,是视神经纤维集中穿出眼球的部位,视网膜动静脉也由此通过。因视盘仅有神经纤维,没有感光细胞,故无视觉。其中央凹陷区,称视杯或杯凹。视盘颞侧3~4mm处一无血管凹陷区为黄斑,该区无血管,含有较多的黄色素,因此得名黄斑,其中央有一小凹称为黄斑中心凹,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组织学上视网膜由外向内分为10层:色素上皮层、视杆与视锥细胞层、外界膜层、外颗粒层、外丛状层、内颗粒层、内丛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内界膜层。视网膜外五层由脉络膜血管供应,内五层由视网膜血管供应。
第1篇 眼科学
第1章 眼的组织解剖与生理 3
第1节 眼球 3
第2节 眼附属器 6
第3节 视路 9
第4节 眼部血管与神经 10
第2章 眼科检查 12
第1节 眼科病史采集及眼病主要症状 12
第2节 视功能检查 12
第3节 眼附属器及眼球检查 15
第4节 眼科特殊检查及眼内液检测 17
第3章 眼睑、泪器疾病 20
第1节 眼睑疾病 20
第2节 泪器疾病 24
第4章 结膜、眼表疾病 27
第1节 结膜炎 27
第2节 其他结膜疾病 32
第3节 眼表疾病 33
第5章 角膜及巩膜疾病 36
第1节 角膜炎 36
第2节 巩膜炎 42
第6章 青光眼 44
第1节 概述 44
第2节 原发性青光眼 45
第3节 继发性青光眼 48
第4节 先天性青光眼 49
第7章 晶状体病 51
第1节 白内障 51
第2节 晶状体位置异常 56
第8章 葡萄膜病 57
第1节 葡萄膜炎概述 57
第2节 感染性葡萄膜炎 59
第3节 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60
第4节 伪装综合征 60
第9章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61
第1节 玻璃体疾病 61
第2节 视网膜血管病 62
第3节 黄斑疾病 67
第4节 视网膜脱离 69
第5节 视网膜色素变性 70
第10章 眼眶疾病、眼肿瘤及视神经病变 71
第1节 眼眶蜂窝织炎 71
第2节 视网膜母细胞瘤 72
第3节 视神经病 73
第11章 屈光不正、老视、斜视与弱视 76
第1节 眼的屈光与调节 76
第2节 屈光不正 77
第3节 老视 80
第4节 斜视 80
第5节 弱视 82
第12章 眼外伤 83
第1节 眼异物伤 83
第2节 眼球钝挫伤 84
第3节 眼球穿通伤 86
第4节 眼球破裂 87
第5节 酸碱化学伤和辐射伤 87
第13章 防盲治盲 89
第2篇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第14章 耳鼻咽喉气管支气管食管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93
第1节 耳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93
第2节 鼻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96
第3节 咽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102
第4节 喉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104
第5节 气管、支气管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105
第6节 食管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106
第15章 耳鼻咽喉常用检查法 108
第1节 耳部检查 108
第2节 鼻部检查 111
第3节 咽喉部检查 115
第4节 气管、支气管及食管检查 118
第16章 耳部疾病 120
第1节 外耳疾病 120
第2节 中耳疾病 127
第3节 听觉及平衡异常 134
第17章 鼻部疾病 140
第1节 鼻部炎症性疾病 140
第2节 鼻中隔偏* 150
第3节 鼻腔及鼻窦肿瘤 151
第4节 鼻及颌面外伤 155
第5节 鼻腔鼻窦异物 156
第6节 鼻出血 157
第7节 鼻内镜手术概述 159
第18章 咽喉部疾病 162
第1节 咽喉部炎症性疾病 162
第2节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167
第3节 咽喉部肿瘤 171
第4节 喉及颈部外伤 174
第5节 咽喉部异物 176
第6节 喉阻塞 178
第19章 颈部肿块 180
第20章 气管及食管异物 184
第1节 气管、支气管异物 184
第2节 食管异物 187
第3篇 口腔科学
第21章 口腔颌面部应用解剖及生理 191
第1节 颌面部 191
第2节 口腔局部解剖 193
第3节 牙体牙周组织 194
第22章 口腔颌面部检查 198
第23章 牙体硬组织疾病 201
第1节 龋病 201
第2节 釉质发育不全 203
第3节 氟牙症 203
第4节 楔状缺损 204
第24章 牙髓炎和根尖周炎 205
第1节 牙髓炎 205
第2节 根尖周炎 207
第25章 牙周组织疾病 209
第1节 菌斑性龈炎 209
第2节 牙周炎 210
第26章 口腔常见黏膜病 213
第1节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213
第2节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216
第3节 口腔扁平苔藓 217
第4节 口腔白斑病 218
第27章 口腔颌面部感染 220
第1节 口腔颌面部感染概述 220
第2节 智齿冠周炎 221
第3节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222
第4节 颌骨骨髓炎 224
第5节 颜面部疖痈 225
第28章 口腔颌面部损伤 226
第1节 口腔颌面部损伤的特点及急救 226
第2节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 228
第3节 口腔颌面部硬组织损伤 228
第29章 口腔颌面部肿瘤 231
第1节 口腔颌面部囊肿 231
第2节 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232
第3节 恶性肿瘤 234
第30章 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 235
第1节 唇裂 235
第2节 颅面裂 237
第3节 腭裂 238
第31章 口腔局部麻醉与拔牙术 240
第1节 口腔局部麻醉 240
第2节 牙拔除术 243
第32章 口腔预防保健 246
第1节 自我口腔保健方法 246
第2节 龋病的预防 248
第3节 牙周病的预防 249
第4节 其他口腔疾病的预防 250
第5节 口腔健康教育 252
第6节 特定人群口腔保健 253
参考文献256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