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心理诊断学(第3版)
0.00     定价 ¥ 64.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9704730
  • 出 版 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畅销推荐
作者简介
  张仲明,教育学博士,毕业于西南大学,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认知神经机制、心理咨询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擅长认知治疗、人本主义治疗、心理诊断等多种心理咨询治疗技术和ERP、FMRI实验技术。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发表SCI、SSCI收录论文50余篇;主讲“个体咨询技能”“认知治疗”“教育心理学”及“心理诊断学”等课程。获2020年九三学社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展开
精彩书摘
  《心理诊断学(第3版)》:
  1.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是指来访者可以根据问题进行大范围的回答的问题。形式经常如“你能详细谈谈是怎么回事吗?”在该提问形式下,来访者可以自由地阐述自己的想法。这种类型的提问方式还可以使用“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意”等词来发问。求助者在这种提问方式下会详细说明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等。获得事实资料常用“什么”方式提问,获得一件事的过程常用“如何”提问,获得事情的原因常用“为什么”提问,要开始询问或者促进来访者自我剖析常用“愿不愿”“能不能”等提问。一般情况下,在诊断中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这样可以获取更多的诊断资料,使摄人性谈话自然地进行下去。
  2.半开放式提问
  半开放式问题指来访者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做出自由回答的问题。半开放式提问也称限制性开放式提问,指咨询师给来访者限定一个范围,提出一个开放式问题,使来访者在一定范围进行开放式回答。半开放式提问主要是在一定范围内确定某种信息之间的关系。如“除了刚才你所谈到的在学习方面的困扰,你在人际关系上还有什么烦恼吗?”就是半开放式问题。半开放式问题一般在想确证某些问题,同时又想了解另外某些信息时使用。
  3.封闭式提问
  封闭式提问是指来访者只能在是否等少数选择限制内进行回答的问题。封闭式提问的主要功能是为了确证某种现象是否存在。封闭式提问的回答只需要“是”“否”式的简单回答。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有没有”等词提问。封闭式提问常用来收集资料并加以条理化,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当来访者的叙述偏离正题时,也可适当地用来中止叙述。封闭式提问的使用必须适当,使用过多就会使求助者陷入被动回答之中,自我表达的欲望和积极性会受到压制。过多使用封闭式提问剥夺了来访者自我表达的机会。
  封闭性提问更容易限制回答,并将来访者引向某一具体反应,它可以用作减少或控制来访者说话的一种技术。
  在心理诊断中,从问题的开放程度来看,没有最好的提问方式,只有最合适的提问方式。到底用哪种提问方式,要依据诊断目标、收集资料等权变式地选择和确定。
  (二)从临床交谈的性质来分类
  根据临床交谈的性质,凯利在1977年把不妥当的提问分为六大类别。主要包括“为什么”的问题、多重选择性问题、多重问题、修饰性反问、责备性问题和解释性问题等。
  1.“为什么”的问题
  “为什么”的问题要求来访者解释理由,对理由进行深入探索。“为什么”的问题的负面效应是对来访者产生强烈的暗示性,暗示来访者是错误的。“为什么”问句常引起两类反应。其一,有些来访者会说“因为”并开始解释,有时会解释得很长,为什么他们这么想、这样做或这样感受。其二,有些来访者会用“为什么不?”来防御自己,或者,由于他们感到攻击,他们通过直接质问治疗者“这有什么不对吗?”来寻求保证。因此咨询师要在诊断中尽量少用这种提问形式,降低为什么问题的指责性。对此问题可以改变形式,可以改为“怎样”和“什么”的形式。如:“为什么你要自杀?”改为“你那里出什么事啦?”“你为什么这样思考”改为“你是怎么想的?”等等。改变形式以后的问题,不带指责性,来访者就不会把重点放在自我辩解上而是重点进行自我探索。
  2.多重选择性问题
  多重选择性问题指在问题中有若干选择项,来访者只能在几个备选项中做出一个选择。实际上与单项选择题相似。如“你有什么想法,是同意还是不同意?”或者“对这件事情,你感到伤心还是难过?”就是多重选择性问题的例子。多重选择性问题所提供的信息有限。要想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就要把多重选择性问题的选择部分去掉,如“你有什么想法?”“对这件事,你有什么感受?”等等。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诊断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心理诊断的基本原则及方法学基础
第三节 心理诊断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 心理诊断过程
第一节 初诊、复诊、会诊和转诊
第二节 心理诊断的过程

第三章 心理诊断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心理诊断的四成分和三水平理论
第二节 实验周期理论和诊断周期理论
第三节 其他心理诊断理论

第四章 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第一节 临床资料的收集
第二节 来访者资料的整理
第三节 临床资料的分析技巧
第四节 心理诊断概念化

第五章 心理诊断的基本技能
第一节 心理诊断的摄人性谈话与倾听
第二节 心理诊断的提问技术
第三节 心理诊断的参与性技术
第四节 心理诊断的影响性技术

第六章 心理诊断的同盟关系建立技术
第一节 尊重和热情
第二节 真诚与共情
第三节 积极关注和移情

第七章 心理诊断的症状学基础
第一节 认知症状
第二节 情感、意志行为症状

第八章 一般和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第一节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概述
第二节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程序及类别
第三节 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第九章 神经症的诊断
第一节 强迫性、抑郁性和焦虑性神经症的诊断
第二节 疑病性、恐怖性神经症及神经衰弱的诊断
第三节 其他神经症的诊断

第十章 心理问题的病因诊断
第一节 心理问题的社会性原因诊断
第二节 心理问题的认知原因诊断
第三节 心理问题的生物学原因诊断

第十一章 心理问题的定性和定量诊断
第一节 心理问题的定性诊断
第二节 心理问题的定量诊断

第十二章 精神病及人格障碍的诊断
第一节 人格障碍的诊断
第二节 精神病的诊断

第十三章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诊断
第一节 学习类心理症候群
第二节 行为类症候群
第三节 成长类症候群
第四节 其他症候群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