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第4版
0.00     定价 ¥ 39.8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59887
  • 作      者:
    李全,桑希生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绪论
板书与教案栏——浓缩教材精华,打破听记矛盾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形成基础
2.确立
(二)中医学理论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
2.宋金元时期
3.明清时期
4.近代与现代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气一元论;2.阴阳学说;3.五行学说;4.中医学哲学基础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1.藏象;2.精气血津液神;3.经络;4.体质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1.病因;2.发病;3.病机;4.防治原则
测试与考研栏——驰骋考场,成就高分能手
一、单项选择题
(一)A型题
1.下列叙述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是
A.尝贵后贱,可致脱营
B.形与神俱,不可分离
C.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D.四季变动,脉与之上下(中医综合 A型题,2021,1题)
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依据是
A.病程的变化 B.病机的变化
C.症状的变化 D.体征的变化(中医综合 A型题,2019,1题)
3.《素问 疏五过论》所说的“尝贵后贱”可致“脱营”,其影响因素是
A.体质差异
B.气候变化
C.社会环境变化
D.地理环境变化(中医综合 A型题,2017,1题)
4.金元时期,朱震亨“相火论”的基本观点是
A.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B.阴常有余,阳常不足
C.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D.六气郁久,皆能化火(中医综合 A型题,2022,1题)
5.下列属于金元时期滋阴派观点的是
A.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B.阴常有余,阳常不足
C.*阳不生,孤阴不长
D.阳在外,阴之守也(中医综合 A型题,2018,1题)
6.我国现存*早的医学巨著为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备急千金要方》
7.中医学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部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脉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针灸甲乙经》
8.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的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
C.《医宗金鉴》
D.《小儿药证直诀》
E.《伤寒杂病论》
9.中医学**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D.《诸病源候论》
E.《小儿药证直诀》
10.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寒凉派”代表的是
A.朱丹溪
B.李东垣
C.刘完素
D.张子和
E.王清任
11.创立了“六经辨证”理论的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针灸甲乙经》
12.下列医家中被后人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中梓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李东垣
E.朱丹溪
13.感冒、痢疾、疟疾和麻疹等术语属于中医的
A.病 B.证 C.症
D.病性 E.病因
14.中医关于证的概念是
A.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机概括
B.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分析过程
D.阴阳失调的表现
E.病人的主观感觉和临床表现的客观体征
15.异病同治是指
A.症状相同,病因不同
B.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的证候,治法相同
C.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的症状,治法相同
D.同一种疾病出现不同的症状,治法不同
E.同一种疾病出现不同的证候,治法不同
16.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
A.我国西北人体腠理多致密
B.“天暑衣厚则腠理开”
C.“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
D.“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E.“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17.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B.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C.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D.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E.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
18.中医和其他医学体系相比,*重视
A.辨病论治
B.辨证论治
C.对症治疗
D.早治防变
E.扶正祛邪
19.久泻之后,出现脱肛;产后调理不当,子宫下垂。这两种病人都用益气升提的方法,属于中医的异病同治,因为相同的是
A.病 B.证 C.症
D.病性 E.病因
20.世界本原二元论的学说是
A.精气学说 B.阴阳学说
C.五行学说 D.脏腑学说
E.卫气营血学说
21.风温早期辛凉解表;中期清肺热;后期滋肺阴,补肺气,清余热。属中医的同病异治,相同的是
A.病 B.证 C.症
D.病性 E.病因
(二)B型题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备急千金要方》
1.确立中医学理论框架“理、法、方、药”中理的是
2.确立中医学理论框架“理、法、方、药”中药的是
A.《脉经》 B.《针灸甲乙经》
C.《备急千金要方》 D.《小儿药证直诀》
E.《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3.可以较全面代表唐代医学发展水平与用药特点的是
4.**次系统讨论了脉象形态及其所主的病证的是
A.朱丹溪
B.李东垣
C.刘完素
D.张从正
E.王清任
5.上述医家中被后人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6.上述医家中被后人称为“滋阴派”的代表是
A.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的证候,治法相同
B.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的症状,治法相同
C.同一种疾病出现不同的症状,治法不同
D.同一种疾病出现不同的证候,治法不同
7.同病异治,指
8.异病同治,指
A.病
B.证
C.症
D.病性
9.感冒在中医学中属于
10.肝阳上亢在中医学中属于 
A.病
B.证
C.症
D.病性
11.皮肤瘙痒在中医学中属于
12.肾气不足在中医学中属于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各项中,与金元时期医家刘完素学术主张相关的是
A.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B.用药偏于寒凉
C.六气皆从火化
D.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中医综合 X型题,2022,106题)
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理论标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候论》
3.金元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是
A.李东垣 B.陈无择
C.朱丹溪 D.张子和
E.刘河间
4.朱震亨善治杂病,创建颇多,提出了
A.病由邪生
B.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C.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D.百病多由痰作祟
E.六气皆从火化
5.明清时期,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创新内容是
A.伤寒学说 B.温病学说
C.阴常不足理论 D.命门学说
E.火旺致病学说
6.明代对命门学说做出重大贡献的医家是
A.张景岳 B.李中梓
C.赵献可 D.吴又可
E.王肯堂
7.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在于
A.创立了三焦辨证方法
B.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方法
C.创立了脏腑辨证体系
D.提出了命门学说
E.创立了六经辨证纲领
8.《医林改错》的主要贡献在于
A.发展了痰饮致病理论
B.肯定了“记忆不在心在脑”
C.改正了古医书中的辨证错误
D.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
E.改正了古医书中的解剖错误
9.中医学的哲学方法是
A.辨证论治 B.四诊合参
C.精气学说 D.阴阳学说
E.五行学说
10.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望闻问切 B.阴阳五行
C.辨证论治 D.唯物观
E.整体观念
11.中医“证”包括了
A.病变原因 B.病变性质
C.病变部位 D.病变过程
E.邪正关系
12.下列属于病的有
A.中风 B.发热
C.脾虚 D.疟疾
E.消渴
13.下列属于症的有
A.脉弦细
B.恶寒发热
C.肺痈
D.心火旺
E.尿频
14.下列属于证的有
A.肺气虚 B.哮喘
C.感冒 D.尿血
E.肝阳上亢
15.中医学*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
A.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并以此为其主要内容之一
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C.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
D.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E.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16.发病的主要因素是
A.环境 B.正气
C.体质 D.邪气
E.情志
17.阐明或体现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有
A.人是有机整体
B.局部可以反映整体
C.人与自然息息相关
D.异病同治
E.同病异治
18.论治过程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
A.因证立法 B.随法选方
C.据方施治 D.对症治疗
E.标本缓急

展开
目录
目录
绪论 1
**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8
**节 气一元论 8
第二节 阴阳学说 9
第三节 五行学说 15
第二章 藏象 22
**节 概述 22
第二节 五脏 24
第三节 六腑 42
第四节 奇恒之腑 48
第五节 脏腑之间关系 49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58
**节 精 58
第二节 气 60
第三节 血 68
第四节 津液 71
第五节 神 74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76
第四章 经络 81
**节 概述 81
第二节 十二经脉 82
第三节 奇经八脉 84
第四节 经别、经筋、皮部、别络 85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87
第五章 体质 91
**节 体质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91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与形成因素 91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91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92
第六章 病因 95
**节 外感病因 96
第二节 内伤病因 101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104
第四节 其他病因 108
第七章 病机 111
**节 发病 111
第二节 基本病机 117
第三节 内生五邪 131
第四节 疾病传变 135
第八章 防治原则 138
**节 预防 138
第二节 治则 141
参考答案 15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