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
本章介绍财务会计的目标,详细地介绍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重点阐述会计要素的概念、确认和计量属性。
【重要概念】财务会计财务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确认计量
第一节财务会计含义
一、财务会计概述
(一)财务会计的定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在企业中,会计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会计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
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指导,对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向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披露其进行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信息的经济管理活动。财务会计又称对外报告会计。
(二)财务会计的作用
会计工作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一系列会计程序,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其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规范企业行为
企业会计通过其反映职能,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是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内的各方面进行决策的依据。
2.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经营成果、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为了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要,现代会计已经渗透到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会计通过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为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关系、考核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落实企业内部管理责任奠定基础,有助于发挥会计工作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3.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企业接受了包括国家在内的所有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就有责任按照其预定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接受考核和评价。会计信息有助于评价企业的业绩。
(三)财务会计的特征
与管理会计相比,财务会计具有以下特征。
1.财务会计以计量和传递信息为主要目标
财务会计主要是为投资人、债权人、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等外部使用者提供反映企业整体状况的信息,使其利用信息了解企业状况和经营成果。
2.财务会计以财务报告为工作核心
会计信息最终是通过会计报表反映出来的,财务报告是会计工作核心,以公认会计原则为指导而编制,现代财务会计将报表的编制放在最突出的地位。
3.财务会计以传统会计模式作为数据处理和信息加工的基本方法
传统会计模式是历史成本模式,根据复式簿记系统,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遵循历史成本原则进行处理。
4.财务会计以公认会计原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为指导
公认会计原则由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组成,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又有不同的行业会计制度,是财务会计所应遵循的。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亦称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是指人们在长期的财务会计实践活动中,经过不断有意识地总结、提炼、升华、抽象与概括所形成的一系列专门用来解释、评价和指导财务会计实践的理论结构体系。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一直是全球各个国家制定会计准则学习和效仿的对象。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由一系列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组成,其内容涉及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告的要素、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现值计量等方面。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征求意见稿)和《财务报表的可比性的意向书》都起到了与该概念框架相似的作用。尽管该概念框架不限于《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但通常认为,《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最基本的概念框架,其内容涉及财务报告的目标、基础假设、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财务报表要素的计量、资本和资本保全概念等方面。
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表述,是在学习借鉴西方会计经验和惯例并结合中国国情逐步形成的,较为集中地体现在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主要体现如下:第一层次是会计假设与会计目标,第二层次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三层次是财务报表要素、会计计量与财务会计报告三个方面的规定。三个层次相互影响、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框架,其内容涉及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财务信息的质量要求、财务报表的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计量属性、财务会计报告等方面。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财务会计学科的完善、发展和现实财务会计活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①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成,标志着财务会计日渐成熟;②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权威性机构制定会计规范的理论依据;③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确定或选择财务会计方针政策的依据;④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会计信息利用者充分理解会计信息的科学内涵,并对其做出准确判断提供了依据;⑤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客观性、正确性、公正性进行质量判断的依据。
三、财务会计的目标
由于财务会计本质上属于对外报告会计的范畴,而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就应该通过完整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传递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财务会计目标又可称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企业以财务会计报告为媒介提供的信息从本质上讲属于通用信息,该信息是企业在会计准则的规范下,通过会计基本程序、运用会计方法所生成的财务信息。由于企业会计准则是按照公共选择的逻辑而制定的,所以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下生成的、通过财务会计报告传递的财务信息也就从本质上具有了通用信息的特征,其目的是使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关于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业绩和现金净流量的信息,能够被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获取。
关于财务会计报告目标表述的观点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由于会计目标引导和指引着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所以不同的财务会计目标决定着企业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侧重点不同。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信息更多地强调可靠性,会计计量主要采用历史成本;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信息更多地强调相关性,如果采用其他计量属性能够提供更多相关信息,会较多地采用除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计量属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1)投资者。需要会计信息的最先是投资者,包括股权投资者和债权投资者,同时还包括潜在的投资者。
(2)债权人。债权人包括供应商、各金融机构及对企业有权利主张的客户。金融机构需通过借款企业会计信息分析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资产与负债的总体结构,分析资产变现程度及流动性,从而做出是否向企业提供贷款的决策。与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债权人通过分析企业的会计信息,从中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确认企业信用程度从而避免今后买卖双方交易出现不必要的坏账,避免造成债权人的经济损失。
(3)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政府关心经济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性,市场经济秩序的公正有序性,宏观决策所依据信息的真实可靠性等,它们需要信息来监管企业有关活动、制定税收政策、进行税收征管和国民经济统计等,企业会计核算资料是国家统计部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资料来源;国家税务部门进行税收征管是以财务会计数据为基础的;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在对证券发行与交易进行监督管理中,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又是其对证券市场实施监督的重要依据。社会公众也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信息,可以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要。
第二节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的合理设定。企业会计准则中所规定的各种程序和方法只能在满足会计基本假设前提的基础上进行选择使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我国企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所要反映的总是特定的对象,只有明确规定会计核算的对象,将会计所要反映的对象与包括所有者在内的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开展,实现会计的目标。在会计主体前提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主体基本假设为会计人员在日常会计核算中对各项交易或事项做出正确判断、对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处理程序做出正确选择提供了依据。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不是同一概念,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也可以是若干家企业通过控股关系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还可以是企业、单位下属的二级核算单位。一般来说,法律主体一定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一个法律主体。此外,由企业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等,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属于会计主体,应当对每项基金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不会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只有设定企业是持续经营的,才能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否则应改变会计核算办法。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会计期间。它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会计分期的目的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会计报表,从而及时地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根据持续经营基本假设,一个企业将按当前的规模和状况继续经营下去。要最终确定企业的经营成果,就需要将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相等的期间,分期核算和反映。由于会计分期假设,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产生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才能准确地提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才能进行会计信息的对比。
会计分期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各国所采用的会计年度一般都有不同的规定。我国是以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即从每年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会计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包括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以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数量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第一折算》规定:企业通常应选择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按照本准则第五条规定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企业记账本位币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除非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会计的四个假设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财务会计含义 1
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4
第三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6
第四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属性 8
思考与练习 14
第二章 货币资金与应收项目 15
第一节 货币资金 15
第二节 应收项目 32
第三节 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 45
思考与练习 47
第三章 存货 50
第一节 存货的概述 50
第二节 存货的初始计量 53
第三节 存货发出的计量 58
第四节 存货的期末计量 66
第五节 计划成本法 70
第六节 存货清查 77
思考与练习 78
第四章 金融资产 81
第一节 金融资产概述 81
第二节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83
第三节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88
第四节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94
第五节 金融资产减值 96
第六节 金融资产的重分类 97
思考与练习 100
第五章 长期股权投资 102
第一节 长期股权投资概述 102
第二节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及取得的会计处理 104
第三节 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及会计处理 110
第四节 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及处置 118
思考与练习 119
第六章 固定资产 121
第一节 固定资产特征与分类 121
第二节 固定资产的确认与初始计量 123
第三节 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134
第四节 固定资产期末计价及减值 141
第五节 固定资产的处置 143
思考与练习 147
第七章 投资性房地产 149
第一节 投资性房地产概述 149
第二节 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与初始计量 151
第三节 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 154
第四节 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和处置 155
思考与练习 161
第八章 无形资产 164
第一节 无形资产概述 164
第二节 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 167
第三节 内部研究和开发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170
第四节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 172
第五节 无形资产的出租与处置 176
第六节 其他资产 177
思考与练习 179
第九章 流动负债 181
第一节 流动负债概述 181
第二节 短期借款 183
第三节 交易性金融负债 184
第四节 应付票据与应付账款 185
第五节 应付职工薪酬 187
第六节 应交税费 192
第七节 其他流动负债 202
第八节 预计负债 203
思考与练习 206
第十章 非流动负债 208
第一节 非流动负债概述 208
第二节 长期借款 209
第三节 应付债券 211
第四节 长期应付款 219
第五节 借款费用 223
思考与练习 228
第十一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230
第一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概述 230
第二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 231
思考与练习 242
第十二章 所有者权益 244
第一节 所有者权益概述 244
第二节 实收资本 246
第三节 资本公积 249
第四节 其他综合收益 250
第五节 留存收益 251
思考与练习 254
第十三章 收入、费用及利润 256
第一节 收入 256
第二节 费用 282
第三节 所得税 287
第四节 利润 294
思考与练习 299
第十四章 会计调整 301
第一节 会计政策及其变更 301
第二节 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308
第三节 前期差错及其更正 311
第四节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314
思考与练习 321
第十五章 财务报告 323
第一节 财务报告概述 323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326
第三节 利润表 338
第四节 现金流量表 343
第五节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358
第六节 财务报表附注 361
思考与练习 363
参考文献 366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