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博物馆:朋朋的时光笔记1(大字版)》:
01 你听说过“虎撑”吗
位于北京市的同仁堂博物馆里有一件小小的文物,它的个头儿很小,就像个面包圈,却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叫作“虎撑”。虎撑到底是什么呢?它其实就是走街串巷的郎中套在手上的铃铛,因此人们也把虎撑叫作“串铃”,把那些手摇串铃的郎中叫作“铃医”。虎撑在宋元时期盛行,它的用途很简单,就是随着郎中走街串巷,用响亮的声音招揽那些想要看病的患者。
虎撑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这还要从药王孙思邈说起。传说有一次,孙思邈拿着扁担上山采药,忽然从路旁的林子里蹿出一只斑斓猛虎拦住了他的去路。孙思邈以为自己会命丧虎口,谁知老虎忽然张大嘴蹲在了地上,用恳切的眼神看着他,似乎在祈求着什么。孙思邈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块骨头卡在了老虎的喉咙里。药王顿生恻隐之心,正准备把手伸进虎口拔掉骨头,又转念一想,万一老虎疼的时候把嘴巴闭上,不就把自己的胳膊咬断了吗?情急之下,孙思邈想了一个办法,他取下扁担上的铜环套在手臂上,用铜环撑住老虎的嘴巴,最终顺利拔掉了那块卡在老虎喉咙里的骨头。除去痛苦的老虎不住地点头,向药王孙思邈表示感谢。这个传说流传开来之后,用来撑住老虎嘴巴的铜环渐渐演变成了走街串巷的郎中们手中拿着的串铃。那些手拿串铃的郎中都说自己是药王孙思邈的弟子,而且医术超群。久而久之,手拿串铃就成了古代行医的标志,“虎撑”这个名字也因此流传了下来。
据说,使用虎撑是有些规矩的。摇铃时,如果把虎撑放在胸前,说明郎中的医术平平;如果与肩齐平,说明郎中的医术比较高;如果把虎撑举过头顶,那就说明郎中的医术高超。不过,走街串巷的铃医在路过药铺时是不能随便摇铃的。因为古代的药铺都会供奉药王孙思邈的牌位,如果走到药王的面前还摇铃铛,那就是对药王的不尊敬,药铺的伙计就可以没收铃医的虎撑。非但如此,他还会要铃医给药王上香行礼赔不是呢!
故事讲到这里,你是不是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药王孙思邈遇到的是老虎,而不是别的动物呢?答案与老虎在古代人心目中的地位不无关系。古代人对于老虎到底有着怎样的情感呢?请你开动脑筋,好好想一想吧!
02 穿越而来的战国水晶杯
说起水晶,你会想到什么呢?也许你会说水晶是很漂亮的宝石,可以用来做手链;也许你会说水晶有着神秘的力量,动画片里的巫师都会用水晶球来预测未来。今天我要给你介绍的是一只用水晶做成的杯子,它经常会出现在媒体报道中,很受关注。人们为什么会关注这只水晶杯呢?因为它是从战国时期“穿越”而来的。
很多人看到这只水晶杯的时候,脑海里的第一反应都是:它真的来自战国时期吗?因为它和我们今天在家里喝饮料用的玻璃杯长得实在是太像了。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只水晶杯吧。它是在1990年被考古工作者们从杭州市半山镇的一座战国时期后古墓中挖掘出来的。杯子由整块天然水晶制成,呈现出淡淡的茶色,口大底小,长得像个喇叭,表面被打磨得非常光滑。因为这样令人惊叹的制作技巧,这只水晶杯在2002年被评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64件(组)文物之一。
在我国,人们认识与使用水晶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会用水晶来制作简单的装饰品,在现在的安徽、广东等地发掘的那一时期的遗址中都曾出土过这类东西。春秋战国时期,玉石加工技术越发成熟,水晶逐渐被制作成工艺更加繁复的器物。比如在江苏省吴县就出土过春秋晚期的水晶珠串,它很可能是吴国贵族的装饰品。但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在这些水晶制品中,被做成容器的并不多,这也正是这只水晶杯的珍贵之处。想想看,要在一块完整而又坚硬的天然水晶上,掏出一个十多厘米深的空间,而且要把水晶杯外壁弧面打磨光滑,这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啊!这样来之不易的杯子,它的主人真的会拿它来喝水吗?很多专家认为这并不一定,它很有可能是作为财富的象征而被主人收藏起来的工艺品。你觉得呢?
战国之后的很多朝代,都有水晶制品的出现。比如在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里,除了出土了大量的金银器外,还出土了一只水晶八曲长杯。杯子晶莹剔透,好像一朵盛开的莲花,非常美丽。古人喜欢水晶,还赋予了它很多神奇的功能,比如中医认为水晶可以安神醒脑、清热解毒,还有人认为佩戴水晶饰品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
这只水晶杯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比如它的原料来自哪里?它又是在什么地方加工制作的?期待有一天你能够解答这些疑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