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度讲述12位西方哲学大师,贯穿古典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启蒙时代、近现代,纵览西方哲学史的演变与发展,了解不同时代的思想进程。
2.从人生轨迹发现这些哲学家们平凡中的不平凡,用大师的故事埋下励志的种子。
3.从时代背景感受他们如何引领历史、改革创新,从历史、地理、文化的角度,身临其境体验大师们的启迪与超越。
4.从思想理念学习他们的智慧与思辨,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解读各位大师的主要思想和理念,非常适合哲学入门。
5.从名言名段聆听他们跨越时代的强音,读一读大师的话语,以小见大,延展出对哲学观点的解析与补充。
6.从时事关联探讨他们对于当今世界的指引,从辩证的角度将时事生活与哲学思想联动理解,思考当下现状,展望未来发展。
一个沉迷于道德哲学的苏格兰人
1723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出生于英国苏格拉底地区一个名为寇克卡迪的小型港口城市。
苏格兰如今隶属于英国,但最初的苏格兰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独立国家。寇克卡迪位于苏格兰王国的首都爱丁堡北边的海岸上。
亚当·斯密的父亲是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不过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就去世了。
亚当·斯密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之后能成为一名牧师。亚当·斯密也遵从母亲的意愿,在14岁时考入格拉斯哥大学。
作为港口城市,格拉斯哥的经济极为发达,与爱丁堡同为苏格兰的中心。格拉斯哥大学的氛围也跟这座城市一样充满了活力。
亚当·斯密在这所学校攻读“道德哲学(moral philosophy)”。提及“道德”,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一些高尚的东西,但西方的道德哲学讲述的并不是这种内容。
对于道德哲学中的“道德(moral)”,我们可以理解为“习俗”,简单来说就是“当代人们普遍的行为模式”。
道德哲学是一门研究“人们为什么工作,彼此之间存在何种联系”等问题的学问,类似于如今的社会心理学,但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的学问,属于心理学领域。
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后,亚当·斯密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贵人,他便是当时在格拉斯哥大学任教的弗兰西斯·哈奇森(1694—1746)。弗兰西斯·哈奇森帮助亚当·斯密纠正了学习的方向,让他走上学者之路。就连让亚当·斯密名声大噪的《道德情操论》也是受到哈奇森的作品《道德哲学世界》的启发而创作的。
当时,教授和弟子的关系就如同君臣一样严格,但哈奇森依然将自己执教的机会让给亚当·斯密,同时为对方日后在格拉斯哥大学占有一席之地打下基础。
从格拉斯哥大学毕业后,亚当·斯密选择进入牛津大学进修,但最终没能毕业。
在28岁那一年,亚当·斯密最终成为曾经的母校——格拉斯哥大学的一名教授。据说,除了道德哲学之外,他还在大学教授过神学、伦理学、法学、经济学等。
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任教十年。日后,他称那段时期是他人生中“最有益、最幸福、最光荣的时期”。
1759年,亚当·斯密总结自己对伦理学的理解,创作出版了《道德情操论》。《道德情操论》主要讲述的是划分人的行为合理性的标准。
有些人认为法律是判断行为准则的标准。即他们认为违反法律的行为是不合理的,而遵守法律的行为则是合理的。
不同于这种观点,亚当·斯密认为,能够引发别人同情的行为就是合理的行为。这里的同情指的是在某种情况或条件下引发共鸣。
因为人拥有“同情”这一道德情感,所以能够根据自己的良心判断是非。通过《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在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各国声名远播。
《亚当·斯密》
《康德》
《黑格尔》
《马克思》
《尼采》
《弗洛伊德》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