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教师认为“勤学苦练”与“新课标”不合。其实不然,“勤学苦练”与“新课标”提出的“情感、价值、态度”是不矛盾的,我认为“情感”是在“勤学苦练”中体验和形成的,“价值”是“勤学苦练”的目标和收获,“态度”是“勤学苦练”过程的认知情态和表现状态。
我在教育学生时,大力提倡和引导学生要“勤奋好学”,勇敢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的“心理忍耐力”。教育学生理解和做好这一点,不仅对学生今天的学习有用,他们将来面对生活和工作会更有意义,这是对学生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教育要求。
在当今社会里,一生勤劳的人,至少可以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不会缺吃少穿。无论是读书,还是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勤劳”。就读书而言,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典,有华罗庚所说的“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就人生意义而言,“谨慎的勤奋带来好运”,达·芬奇也说:“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如果一个人为实现愿望而坚持不懈、勤奋工作,过程也许会艰辛,但人生一定是丰富的,人生的愿望一定能达成,自己也会快乐幸福。
所以说,做到有“毅力”,学会“勤劳”是“生存之本”,是最基本的教育内容。
第二层次.要教育学生学会宽容,感恩等
在目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社会生活中,“宽容、习惯、细节、感恩、自信、合作、诚信、责任等”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成功。关于这方面的书有很多,比如《宽容》《细节决定成败》《习惯的力量》《心灵鸡汤》《找回孩子学习的自信》《增广贤文》《三字经》《责任·荣誉·团队》等。加强这些内容的教育,对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生活质量、工作状态、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等都意义重大,能拓宽学生人生道路的宽度和提升生命意义的高度。所以说,这些是“立身之道”。如果说“勤劳”“毅力”是对学生最基本的教育要求,那么“立身之道”的教育就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教育需要,它包含了“做人教育”,是生命价值提升的条件。
第三层次,要教育学生注意健康安全,懂得快乐生活。“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在这里用具体的“健康安全”“快乐生活”“学会放弃”来阐释“生命教育”。
其一,“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了解人的生命特征,认知生命的一些现象,掌握“健康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加强“健康安全”教育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健康和安全”问题指向的是学生生命的存在和状态,“健康和安全”的“度”在某种意义上将影响和决定学生生命存在的质量和发展的方向。
其二,“快乐生活”既是“生命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健康安全”的保障。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发展和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个人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学会快乐学习和生活,养成豁达乐观的心态,应该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同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体会自己快乐,还要教育学生学会把快乐带给他人。
其三,要教会学生学会放弃。这样讲,似乎与“毅力”矛盾,其实不然。因为每位学生的需求和追求的欲望或愿望往往是多样化、多层次的,是动态的,不同学年段不一样。教师就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取舍。比如,初二、初三的学生青春期萌动,有交异性朋友的冲动,教师就应劝其放弃。放弃是让目标更集中,放弃的是那些与学生身心成长无关或有害的东西,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就好比果农要疏果,花匠要剪枝。总之,放弃是有利于“生命教育”的。我想,当我们的学生注意自身的安全健康,学会放弃,是学生生命之福,是教师教育真正的成功。
只有当教师完成好了“基本教育”“做人教育”“生命教育”,学生才有生存的素质、立身的素质,珍惜和享受生命的素质,这正是当下国家核心素养教育的内容和需要。
需要对前面“我的育人观”图说明几点:(1)图中三个层次的内容,在教育实施中有重叠交叉的情境,几个内容形成合力才更有教育作用。(2)这个图,还可以从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来理解。“勤劳”“毅力”伴随人的一生,是最为基本的内容,是人在不同环境中必备的素质,无论得意成功、顺风顺水,还是失意失败、道路阻隔,它都一直相伴。而“做人教育”的内容,就学生时代而言,更多的是学习习惯的养成,它的意义更在于将来面对工作、面向社会。而“生命教育”在人生路上各有侧重,学生时代,偏重于对生命的认知、生命技能的掌握以及对生命的尊重,青中年时期偏重追求生命的价值意义,而老年人更关注生命的健康。当然,每个个体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工作环境和性质、性格特点等的不同也各有侧重。(3)本想把“安全”放在“生存之本”中,因为生命的“安全”总是伴随人生过程,但从教育归类的角度,还是放在“生命教育”中更妥当。
其次,谈谈教育的评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