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必知的人物与故事——音乐家》:
1926年,10岁的梅纽因得到一笔资助,随家人一起来到了欧洲,他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拜访了小提琴泰斗伊萨伊,并在这位大师面前演奏了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得到了伊萨伊很高的评价,只是由于当时的伊萨伊年老多病,才没有收梅纽因做学生。1927年,梅纽因一家回到了美国,这时,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邀请梅纽因举行音乐会,他欣然同意,并在演出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纽约最负盛名的音乐评论家阿林·唐斯曾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高度赞扬了梅纽因的非凡才华,并将他称为“一位早熟的伟大艺术家”。
20世纪20年代末期,梅纽因再次随家人来到欧洲,希望在那里得到深造并开展自己事业的机会。在巴黎,他遇到了世界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大师、杰出的作曲家乔治·埃奈斯库。梅纽因抓住机会,锲而不舍,终于以自己的才华和执拗感动了埃奈斯库,埃奈斯库不仅收下了梅纽因,而且还向他的父亲表明要免费教授这个天才少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梅纽因没有放下小提琴。为了支持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他不辞辛苦地奔波在各个部队中,为军官、士兵和当地群众进行了500余场演出。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梅纽因于1945年来到苏联访问演出。在这里,他与奥依斯特拉赫首次相识,并一起在音乐会上合奏了巴赫的《d小调小提琴二重协奏曲》。奥依斯特拉赫当时在苏联首演的埃尔加及巴托克等作曲家的协奏曲,就是梅纽因推荐给他的。后来,两人之间保持了多年深厚的友谊,直到奥依斯特拉赫逝世。这一充满真挚情感的动人插曲,成为小提琴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誉满全球的大师
梅纽因是一位拥有漫长艺术生命力的伟大音乐家,他一生中不仅从事小提琴演奏事业,而且还从事教学、研究和指挥事业。1962年,他在英国伦敦创办了“梅纽因音乐学院”,专门培养来自世界各地的少年音乐天才。他还作为指挥家亲自创办了“梅纽因室内乐团”及“巴斯音乐节”“温泽音乐节”和“格什塔德音乐节”等颇具国际影响力的音乐节。此外,他还十分积极地从事东西方音乐艺术的交流活动,努力探索着小提琴与东方民族乐器之间在演奏方法和演奏形式方面的相互借鉴及融合问题。由于他所进行的一系列非凡而卓越的艺术活动,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分别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同时,英、法、德、比、希等国,也都授予了他荣誉勋章。不仅如此,他还从1969年起3次连任了国际音乐家理事会主席的职务,名副其实地成为全世界德高望重的伟大艺术家。
在现代小提琴演奏艺术发展史上,人们始终将梅纽因看作是一位神奇的大师,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演奏技巧中展现出来的天赋。当年,11岁的梅纽因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时,不仅在音乐的理解方面折服了听众,而且在技巧上也令人惊叹,特别是约阿希姆谱写的使人眼花缭乱的华彩乐段,也在少年梅纽因的绝妙演奏下显得那样精美和顺畅,这在当时被人们看作是一种奇迹。然而,梅纽因的这种天才因素也曾给他日后的演奏带来过不利的影响,由于他从小掌握技术毫不费力,所以他的老师(包括帕辛格在内),都不很重视对他的技术进行科学的训练,这样做的后果则导致了梅纽因在后来的演奏中遇到了某些生理性的障碍,比如他的右臂患上了严重的职业病,以至于他晚年演奏时右臂运弓就会发抖。所幸,梅纽因本人是一位十分有头脑并且善于分析研究的人,后来,他曾用大量的时间来研究和改进自己的技术,同时以许多生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丰富自己,使他在这方面的缺陷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弥补,他一生中曾两次退离舞台隐居,都是在积极地从事着这方面的研究、改进和训练。
梅纽因虽然是一位西方艺术家,但他却对东方哲学和东方艺术情有独钟。在宗教方面,他对佛教和释迦牟尼十分感兴趣,而在思想方面,他更崇拜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人们发现,无论走到哪里,他的身边总不忘记带一本中国古典哲学著作《老子》,看来这本书所给予他的精神力量是超越任何其他著作的。此外,对于东方艺术,梅纽因的兴趣也是极为浓厚的。他在多次对东方国家的访问中,了解到许多这方面的内容,其中尤以对印度民间音乐的了解最为深刻。这种研究曾促成了他与印度民间音乐家、西塔尔琴演奏家拉维,香卡之间许多颇为有益的艺术合作。
梅纽因是20世纪最为德高望重的小提琴演奏大师之一。他多年来所从事的,是整个人类都为之自豪和钦佩的事业。他的成绩和荣誉,是建立在他通过一生不懈的努力而取得的辉煌成果之上的。为此,他不仅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而且还得到了许多现代作曲家的热烈拥戴。此外,目前国际上所举办的“梅纽因小提琴比赛”,也是他享有极高的国际威望的象征。
梅纽因是20世纪最受人们尊敬的艺术家之一,是音乐史上不可多得的伟大人物。他那美妙隽永的琴声,如同清凉甘甜的泉水一般,永远滋润着人们的心扉,洗涤着人们的灵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