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划区
平常,鸟类并不需要固定的巢窝。烈日当空的时候,浓绿的树叶就是它们天然的凉棚;大雨滂沱的时候,它们的羽毛又能够起到雨衣的作用。它们也不需要厨房和餐室,因为它们只吃一些生的东西;更不需要卧室,因为它们在任何树枝上都可以安然熟睡,青天和大地就是它们的寝室;它们也不需要煤火取暖,如果感觉这里寒冷,就鼓起翅膀,向温暖的地方飞去。但是,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鸟类却忙于寻找一块适宜的地方修窝筑巢,准备繁殖和抚育后代。
鸟类筑巢的时候,大部分都要占据一个巢区。这个巢区,就是鸟类在繁殖的时候,活动和取食的范围。不同鸟,巢区大小不同;就是同一种鸟,巢区大小也有变化。一般说来,小鸟的巢区比较小,而猛禽等大型鸟类的巢区比较大。食性不同的鸟类,比如主要食虫的鸟和主要食草籽的鸟,巢区即便重叠,也不会彼此影响。
如鸣禽类的雄鸟常常比雌鸟早一些到达繁殖地点。到达以后,就开始匆忙地寻找以前留住过的地方,修筑旧巢。然后,站立在一个显著的位置,大声地鸣叫(图1),好像是在庆祝“大功告成”,又像是说:“我住在这里!我住在这里!”巢区其他雄鸟也会遥相呼应。
鸟类在繁殖季节占据巢区的情况,主要是从莺类、雀类观察到的。但是,这在鸟类却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从鸟类的生活来说,很有意义。它们各自占据一块地区,作为取食范围。这样,在寻找食物的时候,就不必长途跋涉了。这对鸟类孵卵和育雏,也是很有利的。但是,当选定巢区或者巢区受到侵犯的时候,雄鸟间常常发生争夺巢区的现象。
有一类鸟是结群营巢的。因为它们的食物资源比较充裕,可以充分地满足所有亲鸟和雏鸟的要求。这类鸟的飞行能力很强,能够飞到离巢很远的地方,为自己和雏鸟取得足够数量的食物。像海鸥、雨燕、乌鸦等都属于这一类。
绝大多数鸟类是单独营巢的。每一对鸟都有一定的巢区,它们一般只在巢区内寻食。其中很多种类的鸟有严格的巢区,界限十分明显,它们不让同种的其他鸟侵入,有时候也不让近似的鸟类侵入。这样的巢常常筑在巢区的中心,所以从相邻鸟巢的距离,就可以大体确定巢区的大小。飞行能力比较弱的鸟类,或者是食物资源不够丰富的鸟类会特别注意对自己巢区的保护。如以昆虫作为食物的鸟类,由于取食困难,会更加注意保护巢区。还有一类鸟,巢区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可以自由地飞越各个巢区的上空,巢区的主人也不会表现出敌对行为。它们只在筑巢期间,可能会因为寻找适当的筑巢地点,而和其他鸟类发生冲突。这些鸟类的巢往往相距比较近,成鸟也往往在同一地点取食。像鸽类就是这样。
巢区的选择大都是由雄鸟进行的。特别是小型的森林鸟类,雄鸟选好了筑巢地点以后,就常常停在那里鸣叫和找食。然后,雌鸟会循声来到这里和雄鸟配对。
由于不同鸟类的食性、食物丰富的程度和取食方式不同,它们的巢区大小也是不同的。像鹰、红脚隼(青燕子)的巢区从几平方千米到几十平方千米,而大山雀类一般却只有200平方米;有些莺类和鸲类的巢区更小,不到100平方米。结群鸟类的巢区,例如栖居岩壁的海鸟,可以成群聚集在岩礁上,每一只鸟仅占一两平方米,甚至鸟和鸟之间的距离是依据鸟嘴的长度而定的。这种巢区和一般巢区不同,它只用于鸟的交配和栖息,而不是取食活动的范围。鹭、鸥和松鸡等的巢区都属于这一类。
一般巢区可以使配对的地点隔离,使得鸟类无论在发情、配对和抚育雏鸟各方面,都可以减少同种鸟类的干扰。例如野鸭中雌雄的比例,常常是不平衡的,过剩的雄鸟就威胁了其他已经配对的野鸭。因此,雌鸭在过冬的时候,就在种群中选定了一只雄鸭,然后它们双双来到繁殖地点。
巢区还可以使鸟类在繁殖地带均匀分布,避免某种鸟在一个地点过分集中。有许多鸟类性好群居,但是,在繁殖季节,这对鸟和那对鸟之间,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巢区还有助于亲鸟给雏鸟找到足够的食物。鸟类由于体内代谢旺盛,经常需要补充食物。特别是雏鸟,一天中往往需要亲鸟喂食一百多次甚至几百次。因此,需要有一个稳定的食物供应地点。有时,巢区内满足不了需要,它们还要到巢区以外的地方去为雏鸟搜集食物。但是,也发现过在喂雏期间,有的雄鸟丧失了警惕性,而让其他的鸟在巢区活动和找食的情形。鸟类学家们推论,这可能和雄鸟体内激素的衰退有关,也可能是雄鸟忙于喂饲雏鸟,无暇驱逐“侵略者”的缘故。
一般说来,鸟类对旧的巢区有很强的留恋性。大约有80%的鸟类返回到原巢区10千米以内;大约有10%的回到原巢区10千米附近;只有极少数另外开辟巢区。
鸟类建立巢区和保卫巢区,需要进行反复的斗争。巢区的占有者常用大声的鸣叫,甚至用喙来驱逐入侵的鸟。当然,在格斗中,通常都是身强体壮的鸟获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