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大学生诚信教育
0.00     定价 ¥ 45.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692856
  • 作      者:
    白云龙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7-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诚信
  诚信是一个汉语词,是一种道德规范,是人们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统称。诚信泛指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用。诚信在具体的人际交往中形容主客体的行为,如为人处世真诚诚实,实事求是,信守承诺。在我国古代,“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初是分开使用的。在现存的史书《逸周书》中曾记载:“成年不偿,信诚匡助,以辅殖财。”将“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
  第一节 诚信的内涵与本质
  诚信属于道德范畴之一,是人们的另一种“身份铭牌”,是诚实和信用的统称。诚信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古往今来,诚信永远都是人类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保障。随着世界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诚信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力军,要以身作则,践行诚信。
  一、诚信的内涵
  “诚信”从字面上解释为诚实守信,“诚”字属于左右结构,形声字,字体由左侧的“言”字旁和右侧“成”字组成,“言”表示“说话”,“成”表示“形成”。“言成之为诚”,意思是一个人说出的话成为现实,即“说到做到”。“信”字属于左右结构,会意字,字体由左侧“亻”字旁和右侧“言”字组成,意思为站着说话的人,后引申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即言出必行,印证了“人言为信”的说法。因此,“诚”是指真实且不可欺骗,“信”则解释为信守承诺。自古以来,诚信一直作为中华民族传承与倡导的道德素养之一,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我国古籍《尚书》中有关“诚”的记载 —“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其中的“诚”指的是笃信鬼神的虔诚。在我国古代文明中,春秋之前,“诚”和“信”一般表示对鬼神的虔信,后来随着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其含义逐渐转化为诚实守信。儒家学派对于“诚信”一词主要有三种解释:一是以“诚”为真实无妄的本然之道;二是以“诚”为道德之本、行为之源,以“信”为德目之一;三是重视“诚”的实践,强调言行一致。著名的思想家孔子认为“诚”与“仁”是一脉相通的。孟子则将“诚”视为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重要标准。《孟子》中“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将“诚”归纳为天道自然规律,“诚”是每一个人言行的正道,是人伦之道,等同于“儒学五常”中的“信”。荀子将“诚”的思想进一步拓展,把“诚”从做人之道扩展为治世之道,应用到政治领域,作为衡量小人或君子的重要依据。“信”在众家言论中所阐述的方向各有不同,其中儒家将“信”列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
  孔子将“立信”作为治理国家*重要的手段之一,倡导取信于民。孟子则延续了孔子的思想,提倡“五伦八德”,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将“信”列入其中。《墨子》中有“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 ”教育人们要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做事情不要半途而废。《说文解字》一书中也提出了“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的观点。纵观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学说思想,无论是从唯心主义的角度阐述“诚”与“信”的意义,还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阐述“诚”与“信”,均体现了一定的阶级性,但其中都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包含了真诚、诚实、守信等积极意义,这些正是成就道德人格和造就良善人伦的必要条件。
  西方国家以“契约观念”作为诚信的核心思想。这种思想主要受其历史进程的影响,希腊人的迁移打破了原有血缘关系结构,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些特定的外在因素约束彼此的行为。因此,“契约观念”得以形成,*终奠定了西方诚信理念的雏形。在这种观念下,人们交往必须履行契约,诚信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制度。由此导致西方的诚信观念着重体现在交易等经济层面,把契约、合同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方式。西方古今中外多位思想家、经济学者,如亚里士多德、亚当 斯密、马克斯 韦伯等都阐述过信用在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交往双方为保障自我的利益,常用理性思维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维护自己的权利,不被血缘和亲情支配、诱导。在此基础上,演化出比诚信观念更为深层次的规则和契约诚信。总而言之,我国传统文化把诚信着重应用于道德领域,而西方文化把诚信着重应用于经济领域。但无论是在我国还是西方国家的文明规范中,诚信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诚信问题小到对于个人,大到对于社会和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诚信可以衡量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与内在价值,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孔子认为没有信用的人是无法立身于世的。诚信可以维持人与人、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一种道德行为的规范。诚信也可以作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和制度建设的重要依据,诚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诚信还可以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取信于民是维持国家稳定久安的基石。
  诚信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演绎,我们应该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在传统诚信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赋予其新的内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诚信发展了新的社会功能。马克思曾经说过:“ 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人们的社会关系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利益关系,人们的诚信行为也和利益有关。所以,在现代社会中诚信不仅是抽象的道德观念,而且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一种行为规范。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诚信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的诚信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诚实,要求人与人之间要讲真话,实事求是,不传递错误的信息,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身的品质的体现。二是信任,信任他人或被他人信任是很重要的,信任是主客体之间利益交往过程中对彼此的肯定,互相信任能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三是守信,履行对他人的承诺,说到做到,不说空话,才能获得信任。诚信是支撑社会的道德支点,诚信是道德的法律规范,无论在道德、法律、伦理等哪个层面,诚信都是一个重要的标杆。诚信内涵的不断演变足以说明诚信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它是五千多年来一直都备受重视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一个伦理范畴,它是“内诚于心”和“外信于人”的统一,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内发性和交互性的统一。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石,是人们开展正常人际交往的道德支点。“诚”是道德主体内在的一种品质,主要表现为真诚、诚实、诚恳等。“信”是指主体在社会生活及与他人交往时的具体行为及其价值指向,表现为讲信义、守信用、重承诺、言行一致,即所谓“外信于人”。诚信作为一个伦理范畴,*基本的含义就是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诚信作为一项伦理道德的标准,是指某一个体或群体真心实意地对待另一个体或群体,彼此之间不虚伪、不欺骗,相互信赖,从而相互肯定、支持。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一种法律规范。在法律体系中引入诚信的概念是因为法律通常只能约束人的行为,不能约束人的思想,在约束人的行为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约束人的一切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体的法律规则不能规范一切经济行为,所以作为道德规范的诚信原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诚信原则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可以协调各方之间的利益,弘扬道德观念,保证市场有秩序、有规则地进行。
  二、诚信的本质
  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这种属性是由事物的内在结构决定的。诚信作为一个道德范畴,也具有内在的结构,诚信的本质即存在于它的内在结构之中。一般将“诚信”一词理解为“真实无妄为诚,诚实不欺为信”,但这只是表面层次上对“诚信”的理解。从本质来说,诚信属于科学信念的一种。诚信的本质是人与人或社会的利益关系的表现及反映,是主体对自己和客体、中介体利益耦合关系的现实认可、未来期望的统一。诚信也可理解为一个主体的语言、想法及行动三者之间呈现真实性、一贯性及一致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语言、想法、行动均实现真实性和一贯性。此外,语言和想法实现一致、行动与想法实现一致、行动与语言实现一致。总而言之,诚信的本质表现为诚实和守信两方面的统一关系。
  诚信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具体社会制约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具有特定指向的主观态度和趋向,是人的语言、想法和行动的综合形态。诚信的本质依赖于人的本质,根源于人的本质,取决于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外化和表现。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体现在社会关系方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思考》),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人,是哲学概念上的“人”,广义即人类,狭义即人群,而不是一个具体的自然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思考)》;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人的社会关系是多样性的,人的所有社会关系,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等论断,表明人在生活中及其围绕生活的一切行为都是以利益为出发点的,人的存在相对意义上就是利益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所有关系就是相互间围绕的利益关系。既然人的本质在于人的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关系又是人的一切关系的基础和核心,那么作为主体的人的主观态度和趋向的诚信,其实质自然也是一种对人的利益关系的反映。所谓的利益主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必然会对现实世界中的某些物质产生需求,其实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依赖、趋近、摄取、同化的倾向,是主体内在缺乏信息和外在刺激信息的契合。有需求必然就有参考对象,一般参考对象分为物质、精神及关系三个方面。需求及参考对象还不足以导致利益的产生,因为需求及参考对象本身不是利益。利益的产生还需要其他因素的参与,那就是他人和社会的存在及其需求,待到需求及参考对象与他人和社会相关联时,利益就产生了。总之,一种需求能否转化成利益,与主体、客体及其社会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利益就是以社会关系为背景的需求。马克思在论及商品的交换时,认为每一次商品交换的实现都是对义务承诺的履行,并讲到了诚实守信行为的形成和诚实信用关系的实现。马克思虽没有明确地提出商品交换是诚实信用关系和诚信行为,但他的理论已经涉及了诚信的本质 —诚信是经济利益的反映。所以,我们就要分析反映人们的利益关系涉及哪些方面。
  如前所述,诚信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具体社会制约下,与客体及中介体在利益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主观态度和趋向,这里涉及了主体、客体、中介体三种实体之间的关系和利益。一般说来,社会诚信的主体是指通过自己诚实的言行,使客体“信”(相信、信任、信赖、信托)并维持住这种“信”的人或社会单位。社会诚信的客体是指通过对主体显示诚信言行的考察和分析,确立自己对主体的相信、信任、信赖、信托关系和态度的人或社会单位。社会诚信的中介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作为主客体相互联系的条件而存在的人或社会单位。显然,在同一个社会过程中,主体、客体和中介体之间产生的利益纠葛,既体现出差异性,又存在相关性,而三者之间利益的相互耦合就产生了诚信,主要的是主客体之间利益的相互耦合,即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就被称为耦合关系。
  耦合是一切诚信关系或现象成立、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任何诚信关系或现象的后面都存在着一定意义上的利益耦合。当利益耦合呈现为三种情况时会构成诚信,第一种情况是主客体双方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耦合。根本利益是指事关人们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方向的利益,它的存在是其他一切利益的基本根据。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有着不同的诠释,如:根本利益的完全一致,即同一群体中同一社会地位的人的根本利益一般来说是完全一致的;根本利益的基本一致,即每一群体及其内部的人的根本利益是基本一致的;根本利益的相对一致,即不同群体的人虽然在具体利益上各不相同,但利益的基本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诚信 1
第一节 诚信的内涵与本质 1
第二节 诚信的意义与作用 5
第三节 诚信的社会价值 9
本章小结 19
思考题 19
第二章 诚信教育 20
第一节 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20
第二节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实境遇 27
第三节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30
本章小结 33
思考题 34
第三章 大学生诚信与政治品格 35
第一节 大学生政治诚信的基本内容 35
第二节 大学生政治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41
第三节 大学生践行政治诚信的途径和方法 42
第四节 政治诚信经典案例的学习与思考 56
本章小结 63
思考题 63
第四章 大学生诚信与学业学习 64
第一节 大学生学业诚信的基本内容 64
第二节 大学生学业诚信缺失的表现、成因及后果 72
第三节 大学生践行学业诚信的途径和方法 78
第四节 大学生学业诚信模范事迹的学习与思考 84
本章小结 92
思考题 92
第五章 大学生诚信与经济消费 93
第一节 大学生经济诚信的基本内容 93
第二节 大学生经济诚信缺失的表现、成因及后果 97
第三节 大学生践行经济诚信的途径和方法 108
第四节 大学生经济诚信模范事迹的学习与思考 111
本章小结 115
思考题 116
第六章 大学生诚信与人际交往 117
第一节 大学生交往诚信的基本内容 117
第二节 大学生交往诚信缺失的表现、成因及后果 120
第三节 培养大学生诚信交往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28
第四节 大学生交往诚信模范事迹的学习与思考 135
本章小结 142
思考题 143
第七章 大学生诚信与择业就业 144
第一节 大学生职业诚信概述 144
第二节 大学生职业诚信缺失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55
第三节 大学生践行职业诚信的途径和方法 159
第四节 大学生职业诚信模范事迹的学习与思考 164
本章小结 172
思考题 172
第八章 大学生诚信与信息网络 173
第一节 大学生网络诚信的基本内容 173
第二节 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的问题表现与原因分析 177
第三节 大学生践行网络诚信的基本要求与培养途径 183
第四节 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案例的学习与思考 189
本章小结 192
思考题 193
第九章 商业诚信建设与商科人才培养 194
第一节 商业诚信概述 194
第二节 商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原因及后果 201
第三节 商业诚信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210
第四节 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商科人才的培养 214
第五节 商业诚信经典案例 222
本章小结 228
思考题 229
参考文献 230
附录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生诚信调查分析报告 23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