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美学概论(第三版)》:
法国电影导演费尔南·莱热制作的抽象电影《机械舞蹈》与维金·艾格林的电影明显不同,《机械舞蹈》表现的物体更繁杂,也强化了电影的写实特征。莱热年轻时学习绘画,是一名立体主义画家,他的画作《森林中的裸女》《廊柱》等充满弯曲的形象,这些形象形成了“机械美学”的特征。影片《机械舞蹈》从一个妇女荡秋千开始,接着镜头很快由人物转移至物体,草帽、钟摆、秋千、金属器皿,直至出现绘制的方形与圆形,接着又出现了草帽的圆形。影片唯一一段人物活动情节是一位洗衣女工背着袋子登上楼梯,这个段落间隔出现了多次,女工一直没有登上楼梯顶。影片结尾处,荡秋千的妇女站在树丛边,细嗅面前的一根花枝。影片将看起来没有关联的事物组接在一起,表达作者对世界物体的理解,即事物所体现的种种形状及其关系与价值。作者认为,人处在一个机械环境中,要在机器的细节中感受新的现实,即找到事物造型的价值及其节奏与美感等。其中重复的女工登楼梯的场景将人的活动与机械运动联系起来,具有象征意味。整部影片的抽象物象的突出与结构形式都带有未来主义和达达主义色彩。
英国的抽象电影主要有兰·莱伊的《颜料盒》《彩虹舞蹈》,诺曼·麦克拉伦的《闪烁空白》等。《颜料盒》的画面充满了垂直线条,线条随着音乐舞动变化,包括数量与位置、色彩都在发生改变,而后出现方孔与圆孔的网格、文字及数字。这是一部直接在胶片上绘制的动画影片,称为直接动画片。莱伊对影像的不规则性的意义有着清楚的认识,并有意加强对其的运用。此外,《颜料盒》中,动画与音乐没有完全配合,这也成为它的特色。
诗意电影方面,法国艺术家德米特里·克萨诺夫创作了《麦尼蒙当》,讲述了一个女性被引诱后终被抛弃的故事,影片重视心理表达,采用快速切换、连续推进及画面叠加等手法,塑造诗意形象。曼·雷伊在制作了抽象影片《回归理性》后,也创作了诗意电影《海星》。《海星》受超现实主义诗人德斯诺斯的诗歌的启发,描绘了女性的潜意识与显意识的状态,其影像营造出梦境的感觉。让·爱浦斯坦的《厄舍古屋的倒塌》根据爱伦·坡的同名小说改编,并糅合了《丽姬娅》等其他几篇小说内容,极力表现出象征主义的隐秘诗意。
英国的巴兹尔·怀特创作了诗意纪录电影《夜邮》,讲述了从伦敦到格拉斯哥的英国邮政专车的夜间工作历程。影片展现的大多是日常性的机械工作场景,例如调度员发出通知、火车经过道岔、工作人员把邮包挂在支架上等。出现的人物有扳道员、信号员、火车司机、邮件分拣员、邮政官员等。影片将之与火车经过的城市、乡村、山野、港口等场景剪辑在一起,配上作曲家本杰明·布雷顿的音乐与诗人休·奥顿的诗句,充满诗意。
苏联建构主义电影也是先锋派电影的一种,代表作有吉加·维尔托夫的《带摄影机的人》。维尔托夫提出了“电影眼睛”理论,强调了电影真实记录与形式创新两个倾向,《带摄影机的人》正是这一理论的实践结果。影片中有一个段落:一个女人在熟睡,乞丐在露天长椅上熟睡,赶马车的人在车上熟睡,婴儿在熟睡,橱窗模特静止不动,电梯静止不动。镜头画面绝对写实,但整体显示出极强的形式感。电影眼睛超越人的眼睛,它保持了客观性,又改造事物的性质。建构主义的含义在于把自然的运动与动作等分解,再组接构建,它是对肉眼可见与不可见的世界进行解释的一种纪录,是对时间与空间的征服,维尔托夫这样表达他的见解。
表现主义电影是先锋派电影运动中最具成就的,其中,德国导演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1919)是电影史上的一部杰作。其编剧是卡尔·梅耶和汉斯·杰诺维茨,布景是荷尔曼·沃姆、沃尔特·容里格和沃尔特·雷伊曼。影片时长55分钟,是一部充满恐怖气氛和幻觉色彩的故事片。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不同于主要描绘外部世界的传统主流叙事电影,它所表现的不是人的常态的内心世界,而是病态的与反常的。表现主义非常关注人类的异化和心理的变异或扭曲,或许可以把它看作处于动荡不安世界中的人类普遍深层心理的表达。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在形式方面也有其特色,其视觉效果是纯粹的,三位表现主义画家基本抛弃了实景,代之以绘画。这是一个全然创造的富有野心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树木像带倒刺的矛,阴影与光亮都是人工绘制的,形成奇特的没有光源的光照和巨大暗影,还有迷宫似的弯曲街道,违反透视比例的斜坡和楼梯、房屋。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作还有弗里茨·朗格的《疲倦的死神》和《大都会》。《疲倦的死神》讲述一个女子失去爱人,她向死神乞求让他们再会面,死神给予她三次机会。有关命运的主题的电影虽然数量不少,但是该片的视觉特征十分鲜明,如死神身着黑色长袍,神情严肃阴沉,富有象征意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