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系北京大学大数据与新媒体课程的教材。
2.程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这本书的出版对全社会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和较大的风险思维教育价值,对于如何科学准确地分析找出社会风险,及时预警,精准施策,有效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为中国现代社会风险治理基础理论研究和治理应用体系支撑提供借鉴。
3.温志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本书对大数据风险发现、风险治理和风险情报态势感知体系及其应用做了详细的论述,是现代风险治理重要的方法论。
4.郭其云(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原科研所长)本书紧扣当今风险治理最紧要之处,从系统论的角度对现代风险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是当代风险战略研究的重要著作,填补了中国现代风险治理体系建设及应用的空白。
5.周寿恒(中国工程院院士)本书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及风险分析出发,系统梳理了现代社会的各类风险点,对研究现代社会风险治理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6.倪光南(中国工程院院士)对现代风险的全面梳理是本书的重要内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现代社会风险治理的体系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该书从各类社会风险剖析入手,深刻论述了现代风险的发生、发展及其应对策略,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应用指导意义。
7.沈昌祥(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立数据思维,强化风险意识,用数据决策,是现代风险治理的重要基础。本书从现代社会各类风险分析入手,对现代社会的风险发生发展脉络进行了全息的画像,逻辑体系完整,论述严谨,是现代社会风险治理和风险战略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
2.1 风险学与风险战略
风险学,或称风险研究学,即研究风险发现、风险预防、风险治理以及风险应对的科学。风险学目的是风险的洞察发现、趋势分析、研判应对,以提升社会治理及公共服务能力,化解社会矛盾和各类危机。风险治理包括传统的社会风险治理和网络空间风险治理。
网络空间风险治理包括对网络空间所承载的各类社会信息的收集、分析以及风险的研判预警。网络风险具有对现实社会环境的破坏作用,阻滞社会目标的实现。网络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对社情民意失察风险;二是网络空间中的各类主体对社会大众心理反向动员风险;三是网络风险向线下传导的风险。
网络风险治理包括风险发现、风险预警、危机应对、应急管理等。所谓的网络舆情监测或舆情学主要是围绕各类网络公共事件的传播学特征进行的风险发现、分析进行的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分析、风险预警和风险治理协同体系是“互联网+监管”“数据+督察”体系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风险分析的本质是利益分析,利益分析又是评价风险治理举措优劣和社会风险的核心考量要素之一。风险治理决策其实质也是利益取舍抉择。
所谓的利益分析或利益动机分析,是从利益的角度观察社会历史现象,并通过了解其本质和根源,透过各种社会主体的言论和行为把握其动因的方法。它是人们把握现实利益格局,正确制定战略的十分重要的工具。利益分析方法在社会领域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利益问题既是重大社会事件的导火索,又是它的根本原因和深层次原因,因此要把握重大社会事件的本质,除了了解事件形成和发展经过的事实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它的利益根源,这样才能不被它的假象迷惑,把握到其本质、动因和发展的趋势。各个阶级和社会集团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决定其基本态度。分析社会关系和整个利益格局是制定战略的依据。社会主体倡导和策划,以及实施任何决策都出于一定的利益动因,因此必须根据社会事件对谁有利以及利害的性质和程度来决定社会风险治理政策和风险应对策略。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