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
夏禹,名日文命。禹之父日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日昌意,昌意之父日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日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人。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棒。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日夏后,姓姒氏。
(《夏本纪》)
【译文】
夏禹名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鲧的父亲叫颛项,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的父亲就是黄帝。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项的孙子。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不在帝位,而为人臣子。
帝尧时,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地包围着大山,吞裹着丘陵,百姓们陷入困境。帝尧下令寻找能治水的人,群臣与四方部落的首领都说鲧可以。帝尧说:“鲧是个违背上命、毁坏家族的人,不能任用。”部落首领们说:“在同列的人员中没有比鲧更能干的了,还望您让他试一试。”于是尧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任用鲧来治水。但鲧治了九年,洪水也未能平息,治水没有功效。于是尧又寻找人才,得到虞舜。舜被提拔重用,后又代行天子的职权,巡视天下。舜在视察中看到鲧治理洪水不像样,就在羽山将鲧正法了。天下人都认为舜应该杀鲧。于是舜又提拔了鲧的儿子禹,叫他继续完成鲧没能完成的事业。
帝尧去世后,舜询问四方部落首领:“谁能很好地完成尧的事业,可以担任各种官职呢?”部落首领们都说:“让大禹当司空,一定能很好地完成尧的事业。”舜说:“嗯,可以这样。”舜命令禹:“你去平定水土,要努力干好!”禹下拜叩头,想推让给契、后稷、皋陶等人。舜说:“你就赶紧上任干这件事吧。”
禹为人敏捷,做事勤奋;他的品德不违正道,仁慈可亲,说话可信;发出的声音可以校定音律,躯干四肢的长短可以作为丈量的长度,各种度量衡的标准都从他身上得出;他恭敬勤勉,一举一动都可以作为人们仿效的准则。
禹于是和伯益、后稷一起奉舜之命,命令诸侯百官征集人夫,平治水土,顺着山势竖立标志,根据高山大川的原有走向疏导洪水。禹痛心父亲鲧的无功被杀,因而苦心劳思,在外一直干了十三年,几次路过自己家门口都没有工夫进去。他自己吃穿简朴,祭祀祖先神明却丰厚虔诚。他自己居住的条件很简陋,在修渠挖沟方面却舍得花钱。他旱路坐车,水路乘船,在沼泽地上坐橇,走山路则穿一种底下有齿的鞋子。他左边挂着水准仪和墨斗,右边背着圆规和方矩,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到处奔走,划定九州的疆域,开辟九州的道路,修筑各地的湖堤,测量各地的大山。他命令伯益向民众发放稻种,让他们栽种在低洼有水的地方。又命令后稷在民众食物缺乏时发放食物。哪里缺粮食,便从粮食有余的地方向哪里调集,务必使各诸侯地区的生活平均。禹根据他所巡视的各地的生产,确定各地向天子的贡赋,并确定了对各地山川开发利用的问题。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