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曾几何时,会计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手持毕业和学位证书就可以叩开任何一个单位的大门。大学的所有专业中,没有第二个专业有此殊荣。可如今,面对世界科技发展潮流以及“互联互通,万物联通”的互联网,会计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不过,我一直认为会计职业还没有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我对会计职业的看法是“不必过于忧虑,但不能高枕无忧”。2016年5月7日,我曾经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办的以“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管理会计教育变革”为主题的中国管理会计教育高峰论坛上明确指出:“互联网可以创造机会,但互联网本身未必能创造价值。同理,互联网改变了会计工作方式(会计实务),但并没有改变会计的本质(会计理论)。互联网背后的计算机运行的还是会计思维。没有会计思维,计算机根本就无法替人类做会计工作。”
就营利性组织而言,会计信息是一种商业语言。俗话说“在商言商”。在商界,人人都要有会计思维。这就印证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句至理名言。然而,许多重要工作不见得必须要由人来做,常规性的重要工作可以由计算机来做。计算机未必比人聪明,但比人能干。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与计算机“抢饭碗”,而要做计算机不能做的事情。当然,学校也不应该培养与计算机“抢饭碗”的学生。
照相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照相的基本原理依然存在(嵌入各种消费电子设备)。同理,会计岗位可能逐渐减少,但会计思维永存。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改变了会计工作方式,意味着会计人员的需求量会减少,从而影响会计人员的就业。因此,会计学依然存在,但会计师减少也许是一种大趋势。
其实,这不足为奇,只不过是印证了我2005年12月4日在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研讨会”上提出的“21世纪是一个没有会计的会计时代。21世纪只能看到教会计的人,而看不到做会计的人”的观点而已。
尽管如此,我对会计职业的未来走向一直持乐观态度。尽管人类已经逐步将机器发展为机器人,但机器人并不能完全替代人。也许,如何“做会计”留给会计职业的空间正在逐步缩小甚至消失,但如何“用会计”却给会计职业留下较大的空间。我甚至认为会计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是一种“利好”。会计人员终于可以从枯燥单调的数字处理(做账)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机器人做枯燥单调的数字处理工作,会计人员做充满乐趣的工作,发挥自己天生“拥抱数字”的优势,用心感悟会计数字背后的“灵性”。当然,会计职业的生态环境和未来走向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
财务报表中充满了数字。无论财务报表的呈现方式将发生多大变化,它依然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财务报表分析就是会计人员从如何“做会计”通向如何“用会计”的桥梁。计算各种财务指标只是一个“算术”问题,理解并运用各种财务指标才是一个“管理”问题。财务报表分析只是问题的起点,而不是问题的终点。借用哲学的一个词表达我多年来从事“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的想法:财务报表分析必须以战略为导向,由表及里,跳出繁杂琐碎的数字迷宫,以经济活动透视财务报表,以财务报表感悟经济活动,从而梳理财务报表分析的整体框架。财务报表分析过程就是“业财融合”的过程。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财务报表分析》较为完美地体现了我个人的想法。如果直译,这本书的名称应该是“财务报告、财务报表分析与估值:一种战略视角”。不过,这个书名过于冗长,与出版社协商后,将书名翻译为“财务报表分析”。全书以财务报表分析与估值的六个相互关联且前后有序的步骤(即六步骤框架)构造篇章结构,以百事公司真实的财务报告贯穿始终,将战略与行业特征分析、会计学与财务学融为一体。本书各章的综合案例部分以星巴克公司真实的财务报告贯穿始终。本书采用如此独具匠心的方法,可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至于本书的其他优点,作者在前言里已经描述得很清楚了,不需要再赘述。尽管如此,我还是忍不住要强调,作为一本财务报表分析教材,该书已经出到第8版,且经久不衰,享有盛誉。市场就是最好的鉴定者,市场已经为本书做了很好的鉴定!
值得指出的是,大趋势并不等于现实。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世界发展并不平衡,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其管理需求和管理方式各有侧重,因此“过去未去,未来已来”将并存,但大趋势却不能逆转,“未来总会来”。面对未来会计职业的严峻挑战,会计人员与其终日焦虑不安,不如主动提升自己。如果读者认为“未来已来”,那就赶紧学习财务报表分析;如果读者认为“过去未去”,那也得立足未来,布局现在,未雨绸缪,提前学习财务报表分析。
自从2006年开始从事“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来,我就一直向学生推荐本书的各个版本。我非常喜欢这本教材,也正是出于这种喜欢,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向我提议时,我欣然接受了翻译任务。然而,在强调团队合作的今天,由于在大学的评价机制里翻译不算科研成果,我居然找不到合适的合作译者(其实我也不忍心耽误同事的前程)。既然已经答应,只能“单枪匹马”“风雨兼程”。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我将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本书的翻译工作中。在此,特别感激我的爱妻康淑敏女士的包容、理解与支持。当然,我还得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对我的信任与支持。
尽管我非常希望能够翻译好这本优秀的教材,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免存在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