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其具有传染的危险性,因此在进行实验时必须遵守实验室规则:
一、穿白大衣、戴无菌帽进入实验室,无菌操作时戴口罩。
二、书包、衣物等挂于室外,必须带入的书籍、文具等应放在抽屉中,以免操作时污染。
三、实验室内禁止饮食、吸烟或用唾液湿润铅笔及标签等。
四、凡接触过菌液或其他传染性标本的物品,必须按指导教师的要求放入相应的容器中,不得随意放于桌上或水槽中。
五、实验过程中,全部操作应严格按操作规程和教师要求进行,如实验中有菌液流洒至桌面或手上沾有活菌等情况发生,应立即报告教师,及时处理,切勿隐瞒。
六、使用显微镜等仪器时,要细心操作,不慎损坏时要报告老师。仪器使用结束需在相应登记本上进行登记并放回原处。
七、每次实验完毕,将培养的物品标明班、室、号及日期,放孵箱培养。
八、实验结果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记录并书写实验报告。
九、实验课结束后,按要求摆放好实验桌上的物品,用消毒液及自来水洗手后离开。
十、由班长指定值日生清扫实验室,检查水、电、门、窗等的安全后离开实验室。
周艳萌
第一篇 基础实验
第一章 微生物形态学检查及染色方法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及染色方法
一、油镜的使用与维护
【目的】
掌握油镜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材料】
(1)普通光学显微镜、香柏油、镜头清洁剂和拭镜纸。
(2)细菌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示教片。
【原理】
当光线从标本涂片经过空气进入到镜头时,由于介质密度的不同会发生光线的折射,导致光线不能全部进入物镜,造成油镜下标本比较昏暗、物像不清晰。为减少光线的折射,在标本与油镜头之间添加折射率与载玻片(n=1.52)相近的香柏油(n=1.515),能够提高视野的亮度,增加显微镜的分辨率,从而获得清晰的物像(图1-1)。
图1-1 油镜示意图
【方法】
(1)将显微镜平稳地放置在实验桌上,距离实验桌沿约10cm。
(2)使用电光源显微镜时,先将光源调节旋钮调至*小,打开电源,调节光源调节旋钮直至整个视野均刀明亮。
(3)使用玻片夹将标本固定在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找到标本所在位置,再换用油镜。
(4)在载玻片上滴加香柏油1滴,然后将其放置在载物台上。从侧方看着物镜,缓慢转动粗调节器,使得载物台上移,直至物镜头浸于香柏油中,并几乎与载玻片接触。然后通过目镜观察玻片,小心转动粗调节器,使得载物台小幅度下移,待观察到模糊物像时,再调动细调节器,使物像清晰。如未能观察到物像,可重复进行上述操作。
(5)待显微镜使用完毕后,取下载玻片,立即用沾有镜头清洁剂的拭镜纸擦拭油镜头,再用干拭镜纸擦去镜头清洁剂。然后将显微镜收好放回实验柜中,并填写显微镜使用登记本。
(6)显微镜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显微镜是贵重精密仪器,使用时要精心爱护,不得随意拆散和碰撞。
2)取放显微镜时,应右手持镜臂,左手托镜座,平端于胸前。
3)使用时应避免与酸、碱、酒精等物品接触。
4)擦拭镜头时,不要转圈擦,应顺其直径方向擦拭。
5)使用完毕后,物镜调回低倍,载物台下移,聚光器下降。
【结果观察】
观察标本中细菌的形态、特殊结构、大小、数量、排列和染色性。
【思考题】
(1)光学显微镜在微生物检测中有哪些应用?
(2)使用油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二、细菌染色检查法
染色检查法是细菌形态学检查法的一项基本技术。由于细菌微小而半透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故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以便观察细菌的特点。下面介绍常见的几种染色方法。
(一)革兰氏染色法
【目的】
掌握革兰氏染色法及其意义;熟悉细菌标本的制备方法。
【材料】
(1)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混合菌液。
(2)革兰氏染液、接种环、载玻片和酒精灯等。
【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是由丹麦细菌学家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发明,是*常用的细菌鉴别染色法。细菌经过革兰氏染色后可分为两大类,即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这样有助于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同时为了解细菌的致病性和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尚未完全阐明,主要与细菌细胞壁结构相关。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厚,含有大量肽聚糖且交联度大,类脂质较少,能够与初染剂结晶紫和媒染剂碘液形成的复合物牢固结合,且能够抵抗脱色剂酒精的脱色作用,故被染成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