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知识目标
(1)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在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2)熟知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在基础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以及一专多能的特点;
(3)理解和掌握课程宗旨、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
(4)熟知学习方式及学习评价的发展趋势。
2.能力目标
(1)主动利用多样化优质资源学习和研究,形成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创新型学习的习惯;
(2)形成立足于时代观察分析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识。
3.价值与素质目标
(1)将自己的学习和努力与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相关联,坚定努力成长为新时代卓越信息技术教师和教育信息化建设者、管理者、服务者、研究者、创新者、引领者的决心;
(2)增强以教育信息化引领、驱动教育现代化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1.1 课程宗旨与学习目标
1.1.1 课程宗旨
“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课程是根据新时代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要求,面向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主旨是使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形成投身教育信息化主战场的认知和自觉,进而沿着正确的专业发展路径阔步前行;使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对教育信息化有较为系统化的科学认识,明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形成以信息技术变革教育、以教育信息化引领与驱动教育现代化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加速努力成长为能够从事教育信息化服务、管理与建设等相关教育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未来成为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新时代卓越信息技术教师,成为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创新引领者,进一步奠定认识、理念和思想基础,开启围绕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学习、实践、创新创造的新征程。
21世纪的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信息化,这是我国电化教育泰斗南国农教授的精辟论断。教育信息化是新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未来安身立命、大显身手、为社会发展做卓越贡献的主阵地和主战场。
1.1.2 课程功用
通过“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课程的教与学,促进三方面更好地发展。
1.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既要立志将自己锻造成为卓越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又要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者、管理者、服务者、研究者、创新者、引领者,并逐步成长为学校的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首席智慧官(Chief Wisdom Officer,CWO)。
新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局限于早先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理解,更不能固守传统的学科本位,要树立新的时代观、变革观、奉献观。下面以一例分析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在基础教育领域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和承担的主要任务。
潘青青2015年由江苏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后,继续在江苏师范大学攻读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此后在镇江心湖高级中学担任信息技术教师,任教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另担任科技创意社指导教师。科技创意社的主要任务是提升高中生参与竞赛的能力,进而提升其创新创造能力。硕士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当年,潘青青指导的学生作品获得“领航杯”江苏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等奖。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负责人,助力学校成为镇江市智慧校园合格学校。兼任电教设备管理员,负责学校中心机房的管理、网络的维护,负责学校教师评比课的录制和剪辑,负责学校广播及铃声的设定,会议室投影、室外室内LED屏的管理,大报告厅和小报告厅大屏、音箱的使用,学校监控的查询与调取,教室一体机的管理与维护,教师电脑的维修,学校组织的活动、会议的摄影摄像。作为校办干事,协助领导做好党务、校务各类工作,包括人事聘用、职称评审、填写报表、文书档案管理、公务接待、网站制作以及学校各类平台系统的管理等。
从上例可得到两点启示。
1)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任教的课程以及所从事的工作是与极具活力的信息技术紧密相连的,使得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任教极具时代性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还可从事多样的新型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既可在基础教育发挥很大的作用,又可以始终保持活力并立于潮头。这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充分认识并发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性、分蘖成长性、渗透生长性、行业颠覆性的特点。①
分别表征计算能力提升和存储能力不断刷新的摩尔定律与克拉底定律,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性的*好诠释。起步阶段的信息技术仅仅有计算机技术,后来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技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3D打印技术、区块链技术等纷纷登场,是信息技术分蘖成长性的写照。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仅促进了虚拟世界的诞生,而且越来越多地向实体世界渗透,使虚实融合越来越成为常态,是信息技术渗透生长性的缩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诞生,促进各行各业的“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的发展,是信息技术行业颠覆性的典型体现。信息技术的众多特点,决定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在大学还是走上工作岗位,都要先学、深学、创学。
2)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既是直接教书育人的教师,又是为教书育人提供支持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建设者、管理者、服务者、研究者、创新者、引领者,并有望逐步成长为CIO/CWO。正因如此,我国高校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实施理论、技术、艺术、工程的“四位一体”培养。“四位一体”培养也使得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好地将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造成为STEAM教育课程,以及进化为iSTEAMc教育课程(是在STEAM的基础上拓展思想观念与创新创造)。这也必然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更加拼搏进取,不断发展多面手、强能力、善于创新创造的特质。
2.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
教育信息化在现代教育发展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我国教育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2035年我国教育总体实现现代化,即教育现代化要比国家整体现代化的实现目标提早15年。教育要率先实现现代化,而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相应地我国在2000年就确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①,2015年确立“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②,2018年又确立“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并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内生变量”③。这要求教育信息化人要从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大处着眼,要以大担当迎接与承担大使命。“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课程将围绕此进行探讨与研究。
3.促进师生更好地发展
通过“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课程对教育信息化进行系统探讨,有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师生更好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律,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创新,明晰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而更好地审时度势和科学前行,走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之路。同时,可更密切地将专业学习与发展同党和国家的期待相联系,争当新时代的卓越教师。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师的期待非常高,可归纳为“33444”。“三个塑造”—“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④。“三个牢固树立”—“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①成为“四有好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②做到“四个相统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③。当好学生“四个引路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④。
一方面党和国家对教师的期待很高,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素质和结构不能适应提升质量与促进公平的新要求”⑤,这就对新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加特别的要求,他们要尽可能成为学习型、创新型、专家型、引领型的教师⑥,成为“学创贯通”的人,成为“知行创合一”的率先践行者。
通过“教育信息化发展”课程的学习,使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实现两方面的转变:一是由教育信息化的旁观者转变为教育信息化事业的主人,进而主动思考、研究、谋划教育信息化发展;二是由课程知识的学习转化为知行创合一的学习,更好适应创新创造的时代需求。
1.1.3 课程学习目标
通过“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课程的学习,要达成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明晰时代特点以及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掌握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特征,通晓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明晰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探索与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2)能力目标
充分认识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特点,形成对教育信息化的个性化认知,具有运用时代思维观察与分析信息技术服务教育和变革教育问题的能力,精通在线学习的方式方法,掌握先进的具有在教育信息化主战场上建功立业的硬核技术。
(3)价值与素质目标
立志为中国引领世界、教育引领社会、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打好扎实的基础而学习,为将来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创新理论与方式方法而不懈努力;具有立于时代高度观察分析教育发展的意识与相匹配的努力;形成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教育,以信息化驱动教育现代化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建设能力、创新能力对于教育技术人和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要性,自觉为成为教育信息化教育者、建设者、管理者、服务者、研究者、创新者、引领者而拼搏奋斗、不懈努力;具有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刻苦学习,勇于创新,具有与其他学科师生交流、探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意识与能力。
1.2 学习资源与课程评价
1.2.1 学习资源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要成长为新型的卓越教师,以及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者、管理者、服务者、研究者、创新者、引领者,就要从“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课程开始,借助于时代化、立体化、高质量的能够向学习者提供鲜活的学习内容,能够将自身带到学科、专业、事业以及研究与建设前沿的资源进行学习,并早日形成主动学习的自觉。其资源形态包括期刊、网络资源平台、教材专著、政策文件等。
1.教育信息化刊物
从本课程学习开始,要自觉主动地借助于教育信息化方面的CSSCI期刊《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中国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杂志》《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等进行学习,同时也要借助于侧重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建设研究的《中国教育信息化》等期刊进行学习。要尽可能关注优秀期刊的公众号,以更好地进行泛在化学习。要养成借助中国知网等了解专业与学科新思想、新思维、新理论、新建设、新技术、新发展的良好习惯,始终保持学术与技术方面的耳聪目明,保持理念及思想的先进、科学。
2.教育信息化资源平台
教育信息化资源平台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了解教育信息化发展、学习教育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