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理论基础
第1章 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综述
1.1 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进行了多次较大规模的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新课改顺应了时代发展、适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需要.
1.社会发展的必然
(1)世界竞争加剧
一些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在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方面对其他相对落后国家的控制、渗透,使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危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越来越体现在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2)知识经济发展
21世纪被人们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改变了人们对“文盲”的认识,“文盲”一词不再仅仅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人.
(3)人类发展困境
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问题,让人类面临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正是由于对这些问题的清醒认识,人们逐步对工业化以来的社会发展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并从20世纪70年代起,提出了诸如协调发展模式、文化价值重构模式等各种新的发展模式.
2.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热潮
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就纷纷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1)日本
日本2002年起实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力求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其教育指导思想主要突出四个方面:
①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
②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③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
④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2)美国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目标方面提出“美国中小学生在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应对挑战”,特别强调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理念.
(3)英国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主要强调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四项发展目标:
①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
②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
③社会方面的发展.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④文化方面的发展.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六项基本技能:交流、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共同操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四方面共同的价值观:
①自我.认同客观存在的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养成自尊心和自制力;
②人际关系.承认自我与他人生存和发展的相互依赖关系,尊重他人,诚实、可信、自信;
③社会.追究自由与正义,维护权利与法的尊严,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重视公民的责任和家庭,尊重宗教和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参与民主生活;
④环境.把由社会和自然共同构成的环境视为生命和变化的起源,对未来和可持续发展抱有责任感,理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努力保持自然的平衡性与多样性.
(4)韩国
韩国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以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区别性课程”,从1年级到10年级,数学、英语、朝鲜语、科学和社会等五科设置分层课程;11年级到12年级,大量引入选修课程.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点是:调整培养目标、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反映社会和科技的*新发展以及改革评价方式.
3.国内中学物理教育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物理课程进行了十几次改革,教育部正式颁布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有十个版本.应该说,这些不同版本的教学大纲以及不同版本的教科书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它的出现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面就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几方面了解课改之前中学物理的教育现状.
1)教育目的
在“科学为大众”“受教育机会均等”的背景下,真正意义的物理教育理应得到重视.但长期以来,基础教育以牺牲大多数学生为代价,面向少数学生,片面追求升学率,分数成为淘汰学生或对学生划分等级的*有力的标尺,使受教育者在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究能力等方面比较薄弱.虽然观察和实验比过去增加了许多,但多是基于实验结果的验证,而通过对自己课题中出现的问题的思考,就其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仍有待提高.随着年级的升高,抽象的学习内容逐渐增加,而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却逐渐变得淡漠.
2)教学内容
从一个侧面来说,教材内容以学科为中心,追求知识的完整性、严密性,把物理简化为“工具”,忽视物理的“人文性”,割裂物理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学生不会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对于知识内容(包括学生实验)的规定过死、过细,以致教师在课程建设上没有多少空间.1999年、2001年的高中物理课程在进行两次修订之后,成为我国高中物理课程的主流结构.为了追求“完全”,必修物理课(I类)内容饱和,内容与学时的矛盾突出,不可能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同时,这也使数理能力较差的学生负担过重,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从另一个侧面来讲,由于多数学校以高考为目的进行教学,出现了过早划分文理科的现象,许多要学文科的学生几乎只学过力学之后就停止了物理课程的学习,这样无法对基础物理知识有相对完整的了解,不利于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3)教学方式
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对物理的好奇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应该说,1999年的高中物理试验修订版教学大纲增加了“课题研究”,并且规定为必学内容.它的出现引起了广大物理教师极大的兴趣,全国许多地方进行了尝试并获得相应的经验,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改革提供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平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观念没有充分的转变,使得“课题研究”等内容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另外,《教学大纲》没有涉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实践中基本上仍是被动式的学习.
4)教学评价
以学科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仅通过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学习的优劣,严重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自信心及持续发展的能力.评价目标、手段、形式过分单一.这样的评价必然引导学生只注重识记事物的特征,达到“瞬间判断性回答”的目的,而忽视分析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不到理解本质的目的.基础科学教育要适应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形成新的课程体系,提倡以发展个性为目的、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的新型教育模式,以此牵动教育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在以上背景下,我国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面的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
1.2 改革的过程
1.第一阶段(2001—2007)实施新课改,落实三维目标
教育部于2001年6月8日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中小学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法学法、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次新课改被称为“牵动了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新课改在教学方面变化*大的除了“三维目标”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即自主、合作、探究.为了树立新课改“教学模式”的样板,多家教育媒体先后推出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等有关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经验,一时间参观学习者纷至沓来,对推动课改起到了积极作用.新课改实施一段时间后,经过教师培训、区域试点、改进完善,在全国中小学普遍推开,特别是小学和初中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及为“新课改”与“新高考”紧密结合打下了良好基础.
2.第二阶段(2008—2019)新课改的深化以及“核心素养”与“新高考”紧密结合
这一阶段历经11年,前5年为了深化新课改,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实现“高效课堂”途径;后6年,开始研制和践行“核心素养”与“新高考”的紧密结合.
后6年,关注的焦点是“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和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