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问题
国民经济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整体。国民经济统计或国民经济核算则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的统计核算。本章概述国民经济的基本概念、国民经济统计(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原则等问题。这些都属于国民经济统计(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问题,学习有关知识是掌握后续各章节内容的前提。
第一节 国民经济循环及其分析框架
一、国民经济的基本概念
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在这一大系统中,职能各异、数不胜数的经济主体运用各种经济资源、遵循一定的社会分工规则,从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活动,形成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因此,从分析的角度,可将“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理解为两个互有联系的方面。
从横向看,国民经济包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组织和居民户,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等。在分析上,需要将有关经济单位(通常是其中的常住单位)依据一定的功能特征进行适当分类,形成不同的国民经济部门。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各单位、各部门的总和。
从纵向看,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和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生产经营、市场交易、收入分配、消费支出、资金融通及资本积累等,这些活动彼此衔接、相互影响、不断循环,就形成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
但是,国民经济并非上述各单位、各部门与各环节、各要素的简单总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所有这些方面总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这里需要特别强调“国民经济”概念的整体性和内在关联性。在国民经济系统内部,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比例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机制机理,具体来说,就是各单位、各部门、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这些内部关系的具体状况会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效果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用系统论的语言来说,就是有可能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或小于)系统各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总和。
研究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就是要考察各单位、各部门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考察这些经济活动的条件、过程、结果和影响,考察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以及本国与国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这都需要通过国民经济核算搜集、整理大量、丰富的统计资料,据以分析、判断国民经济各部门是否比例协调、各环节是否相互适应,进而实施科学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由此可见,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和分析框架
(一)国民经济的两种运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起于产品[货物(goods)和服务(services)]的生产,抵于产品的使用(消费、消耗或投资等使用),周而复始;商品流通和收入分配则介于生产和使用环节之间,成为连接两端的中间环节。国民经济循环的四个主要环节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国民经济循环的主要环节
从运动形态上区分,一方面,“生产—流通—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是与其使用价值一起运动的:若商品售出则货币流入,若商品购入则货币流出,也就是说,伴随着实物流通还存在着货币流通,两者相辅相成,但运动方向相反。另一方面,“生产—分配—使用”这一过程则属于国民经济的价值运动,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已经与具体的使用价值相对分离。总体来看,两种运动在脱离生产过程之时相分离,又在进入使用过程之时相汇合,既对立又统一,为我们考察国民经济循环过程提供了两条基本线索。
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进而形成对各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一旦在市场上见面,就有一个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是平衡还是失衡的问题。这对于国民经济能否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倘若社会总供给显著大于社会总需求(供过于求),就会造成市场疲软,产品积压,开工不足,失业增加;而如果社会总供给显著小于社会总需求(供不应求),则又会造成商品匮乏,物价上涨,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乃至社会动荡。社会总供需平衡不仅要求总量上平衡,还要求结构上平衡,总量平衡又以结构平衡为基础。只有在社会供需总量和结构都基本平衡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问题之一,宏观经济管理和国民经济统计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
(二)国民经济的循环框架
然而,将国民经济循环过程划分为四个主要环节,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简化。现实经济过程的丰富多样性并非一个高度简化的理论模型所能完全概括。因此,从国民经济统计与分析的角度看,还必须对这一模型加以扩展和补充。
(1)将金融交易(及资本转移,后详)过程引入国民经济循环。资金融通对于各部门资金余缺的调节及社会总需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是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枢纽,也是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重要对象。而且,资金融通活动作为积累性质的经济交易,与一般意义上的收入分配(属于经常交易)有着显著差别。因此,需要以独立于分配环节的形式将其引入国民经济循环(图1-2),以便进行国民经济统计和分析。
图1-2 封闭经济系统的循环流程
(2)将对外经济往来引入国民经济循环。国民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各国经济彼此间存在广泛联系,并通过各种对外经济往来和资产负债关系表现出来。一国的对外经济关系不仅影响国内的市场供需和资金余缺状况,而且影响该国的国际经济和政治地位,因此也必须引入国民经济循环的分析框架,见图1-3(图1-3中以虚线连接的部分表示对外经济往来)。
图1-3 开放经济系统的循环流程
(3)将经济存量因素引入国
民经济循环。国民经济循环需要具备相应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条件,它们首先是作为经济存量存在的。经济存量存在于一定的时点(期初、期末或其他任何考察时点),人们运用既有的存量资源进行经济活动,就形成各种各样的经济流量(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收入、消费、投资和金融等流量);而流量运动的结果又会使原有的资源存量发生变化。可以说,没有存量,流量就成了无源之水;而没有流量,存量也就成了无用之物。因此,国民经济循环在数量上就表现为存量与流量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必须联系起来加以研究,见图1-4(图1-4中以虚线连接的部分表示对外经济往来,以双线连接的部分表示资产负债存量变化)。
图1-4 国民经济统计的分析框架
经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扩展与补充,国民经济循环就形成了一幅较为完整的动态图像。据此,我们可以全面考察其条件、过程、结果和影响,从数量上深入探究其规模、结构、内部联系和对外关系,以及各种经济存量与流量的动态衔接关系,为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不过,相对于纷繁复杂的国民经济运动过程而言,即便是这样一幅图像也仍然是粗线条的,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往往还需要进一步补充相关的细节。例如,生产过程需要反映投入与产出,收入分配可以区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消费可以划分为个人消费与公共消费,投资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形成与存货变动等,国民经济还需要划分为若干个经济部门,等等。但是,国民经济循环的主要环节和基本方面已被囊括其中,可以说,图1-4已经为国民核算和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基础框架。
三、国民经济管理与国民经济统计
如前所述,国民经济是一个完整的大系统。这个系统不但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而且功能多样。这些功能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互相制约,互为条件,共同决定了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情况。国民经济管理要抓住根本、兼顾全局,使这些功能适当发挥、相互配合,达到整体*优,保证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因此,国民经济管理的目标必然是多维的,而不是单一的。这些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从来就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通常也是各国政府追求的宏观经济主要目标。经济增长的水平主要通过一定的国民经济产出增长率表现出来。但是,同样的经济增长率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从而产生不同的后果。理想的经济增长应该带来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福利的增进以及国民财富的不断积累。为了保证经济增长的水平,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适当用于扩大社会生产的规模。然而,单纯外延式地扩大生产规模,并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经济增长目标,反而容易引发产出虚增、效率降低、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等负面后果。
人类对于长期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和全面清算,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标志着当代发展观的重大进步。可持续发展的要义在于:这种发展既要能够满足当代人的各种合理需要,又不至于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依据这一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就应该包括:①实现适度的经济增长;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国民素质,开发人力资源;③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不断开辟新能源和新资源,谋求资源的持续利用;④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维护生态平衡;⑤建立公平的分配原则,消除贫困,满足就业和生活的基本要求;⑥推动技术进步,加强社会保障,有效控制各种危险等。可见,相对于片面的经济增长观而言,可持续发展观是综合性的,它强调“以人为本”,即将人类自身置于发展的中心地位,体现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科技等各方面协同发展的全面要求;相对于只考虑到当代人利益的发展观而言,可持续发展观是长远的、动态的,它体现了“代际公平”和“资源、环境永续利用”的全新思想。
(二)物价稳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的变化常常反映社会供需等方面的经济状况,同时,它本身会导致一系列的经济后果,如引起币值的变化、对外贸易的变化、收入与财产的重新分配等。因此,物价水平既是监测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为灵敏的指示器,也是各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重要工具。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需要较为稳定的物价水平和物价结构,因此,物价稳定也成为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之一。
(三)充分就业
就业问题作为宏观经济学核心问题之一的重要性表现在:它与经济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社会福利的提高都有着密切联系。充分就业意味着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福利、稳定社会结构。因此,国民经济管理还应以充分就业作为基本目标之一。
(四)收支平衡
国民经济的收支平衡尤其应该关注两个方面:就国内来看,主要指财政收支平衡;就国际来看,则是指国际收支平衡。如果收支失衡,则支大于收形成赤字或逆差,收大于支形成盈余或顺差。从长期来看,持续的、过量的逆差或顺差都将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终究会以损害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充分就业以及物价稳定为代价。因此,国民经济管理还应将财政收支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纳入其基本目标。当然,收与支绝对相等也是不现实的,这里的“平衡”并非指收支绝对平衡,而是指相对的、大体的平衡。
以上诸种目标又与社会总供需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需求的规模和层次是在不断发展的,总供需平衡应该建立在不断提高需求满足程度的基础之上。为此,必须做到: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各种经济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扩大生产,降低消耗,提高效率,改善效益,促进整个经济稳定增长;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开源节流,平衡收支;通过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不断调整、优化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和投资结构等。只有这些方面都做好了,才能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形成过程有效地加以调控,实现社会总供需平衡,保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和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可以说,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集中表现,也是国民经济顺利运行的基础条件。
为了科学地实施国民经济管理,首先,必须确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这些目标应该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