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男科感染病学,第2版
0.00     定价 ¥ 35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00353
  • 作      者:
    王和,王丹霓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概论
  感染病学(infectious diseases)是研究细菌等微生物与寄生虫侵入人体和引起宿主不同程度病理损害及其所致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科学。男科感染病学(infectious diseases in andrology)属于感染病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男性生殖器官的微生物等病原体感染及其所致病理反应和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科学。感染病学及男科感染病学研究不仅包括感染者的病原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和预防学的问题,而且也包括感染者同其他人体、动物及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的问题。
  第一节 男性生殖器官感染的发生与发展及基本特点
  在正常男性生殖器官中,只有外生殖器官的皮肤及男性尿道海绵体部近尿道口段的黏膜表面是有菌的,前列腺、附睾、睾丸等男性内生殖器官则是完全无菌的。然而,男性生殖系统及器官不是孤立的或分离的,而是通过男性尿道和输精管道相互联系的,同时也含有多种微生物、某些寄生虫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男性生殖器官也通过血流、神经系统同身体其他器官和组织形成联系。因此,男性生殖系统的器官不但容易被许多病原体感染和寄生,而且某一器官的感染也容易在生殖系统内扩散并波及其他生殖器官,甚至影响身体的其他系统的器官和组织。
  一、男性生殖器官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及基本特点
  感染(infection)是由微生物等病原体在宿主体表定植或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和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宿主不同程度的病理损害。在发生感染的状态下,宿主常没有明显或典型的临床表现,称为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隐性感染(silent infection)或健康带菌者(healthy carrier),但实验室检查(如健康体检)可在其受感染的器官或组织内检出病原体和发现不同程度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病原体感染人体,引起宿主严重的病理损害导致产生明显的临床表现,称为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在发生感染性疾病的状态下,宿主具有明显的和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称为病人或患者(patient)。实验室检查常能够发现明显的或典型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和病原体。感染或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同病原体及宿主有关,是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的表现形式。感染因病原体的存在与传播和侵入易感宿主体内而发生,因病原体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和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及宿主抗感染免疫应答而发展,因病原体的数量、毒力与侵入门户和宿主的免疫应答能力及临床针对感染进行治疗和预防的措施与方法而形成不同的结局。因此,病原体感染人体引起宿主不同程度的病理损害及临床表现与结局,不仅同病原体在宿主体内的生长繁殖和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有关,也同病原体释放的抗原性物质、基因或核苷酸片段及宿主的免疫机能和治疗与预防措施或方法有关。同人体其他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一样,男性生殖器官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of male genital organ)的发生也是病原因子感染或作用于前列腺等生殖器官,导致男性生殖器官的炎性病理反应及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各种不同性质和种类的病原因子侵害前列腺等生殖器官,是引起男性生殖器官感染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外因。男性生殖器官感染性疾病属于男性生殖器官疾病的一个种类或类别,可分为外生殖器官感染性疾病和内生殖器官感染性疾病。
  1. 外生殖器官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及基本特点 男性外生殖器官包括阴囊、阴茎和男性尿道。外生殖器官暴露于身体外表且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或相通,因此成为男性生殖系统中*容易受到病原体感染的部位。感染外生殖器官的细菌等病原体主要来自外界环境、性伴侣的生殖道或其他部位,引起外源性感染;病原体也可来自人体自身其他内生殖器官,引起内源性感染。在外生殖器官慢性感染者中,病原体绝大多数是来自患者自身肠道等部位的条件致病菌。引起外生殖器官外源性感染的病原体中,除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杜克嗜血杆菌(Haemophilus ducreyi)、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解脲支原体(U.urealyticum)、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 genitalium)、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絮状表皮癣菌(Epidermophyton floccosum)、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溶组织内阿米巴(E.histolytica)、人疥螨(Sarcoptes scabiei)等少数具有较强毒力的病原体常可引起外生殖器官皮肤的炎症、急性尿道炎、急性阴茎炎等具有明显临床表现的疾病外,其他绝大多数毒力较弱的病原体,如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生殖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enitalium)、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白假丝酵母菌(Saccharomyces albicans)、蠕形螨(demodicid mite)等,感染男性外生殖器官后通常不会引起外生殖器官产生明显或严重的临床表现,这些毒力较弱的微生物病原体属于条件致病性病原体,常可成为男性外生殖器官的正常菌群,或引起男性外生殖器官的隐性感染与形成健康带菌状态。
  2. 内生殖器官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及基本特点 男性内生殖器官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射精管、部分尿道、前列腺、精囊和尿道球腺。在生理状态下只有男性尿道海绵体部近尿道口段的黏膜表面可有细菌等正常菌群寄居,其他内生殖器官都属于无菌器官。然而内生殖器官的各器官及输精管内存在适宜病原体生长、繁殖和扩散的分泌物,各器官之间还通过输精管道相互联系且通过男性尿道与外界相通,以致各种病原体不但容易感染内生殖器官,而且感染内生殖器官后也很容易大量生长繁殖、广泛扩散甚至引起严重的病理损害及临床表现。
  感染男性内生殖器官的病原体既可来自外界环境引起外源性感染,也可来自人体自身其他内生殖器官及其他器官或组织的病灶引起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内生殖器官的病原体来自外界环境,这些病原体由男性尿道侵入人体,引起男性尿道的局部感染,随后可沿男性尿道逆行扩散和侵入内生殖器官。内源性感染内生殖器官的细菌等病原体来自男性自身体内,来源包括在男性尿道定居的肠道菌群、内生殖器官的病灶和其他器官或组织的病灶及身体其他部位的正常菌群及病原体。男性尿道和内生殖器官病灶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男性尿道及输精管道扩散和感染其他内生殖器官,其他器官或组织病灶的细菌等病原体及身体其他部位的正常菌群微生物主要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和感染内生殖器官。外源性感染男性生殖器官的病原体常常是毒力较强的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i)、结核分枝杆菌、淋病奈瑟菌、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V)、单纯疱疹病毒、梅毒螺旋体、埃及血吸虫(Schistosoma haematobium)、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等。内源性感染男性内生殖器官的病原体绝大多数是毒力较弱的条件致病菌等病原体,如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生殖棒状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非淋球菌非脑膜炎奈瑟菌(the Neisseria spp.beside N.gonorrhoeae and N.meningitidis)、白假丝酵母菌等。病原体感染前列腺等男性内生殖器官后,通常可以很快引起组织发生明显的病理损害,造成宿主产生急性前列腺炎等内生殖器官感染的明显临床表现。条件致病性病原体感染前列腺等男性内生殖器官后,常可引起内生殖器官的无症状带菌状态感染,从而造成前列腺等内生殖器官亚临床感染者或无症状带菌状态感染者(健康带菌者)在人群中广泛存在。
  二、男性生殖器官感染性疾病的发展及基本特点
  男性生殖器官感染性疾病发展及基本特点,主要同感染或作用于男性生殖器官病原因子的毒力、数量(或程度)及宿主的机体免疫力有关。在人为的条件下,也与对患病器官的处理、治疗措施与方法有关。细菌等生物性病原因子感染男性生殖器官后,感染的发展与结局主要包括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无症状带菌状态感染、潜伏感染、转化感染、免疫病理损害及自然痊愈七种类型。各种感染类型的形成主要决定于病原体和宿主机体两个方面因素及相互作用,对患病器官的处理或治疗可促进或改变感染类型的发展与结局。病原体对男性生殖器官疾病发展的影响主要与侵入宿主机体的病原体的毒力、数量及致病机制有关,是导致男性生殖器官感染性疾病的外因;在宿主机体方面,主要同其生理状态和免疫力有关,是发生男性生殖器官感染性疾病的内因。
  1. 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 急性感染是指男性生殖器官受到病原体感染后,发生局部或全身急性炎性病理损害与临床表现。患者常可具有迅速发生的生殖器或会阴部疼痛、红肿、功能障碍、渗出等局部损害症状与体征,甚至也可产生发热、疼痛等全身不适症状与体征。急性感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病原体具有较强的毒力和较多的数量,同时机体产生了较强的针对该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具有较强毒力的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等病原体感染男性生殖器官后,能够有效克服宿主的免疫防御机能,以致其可迅速生长繁殖和产生大量毒性代谢产物,并且引起宿主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从而可迅速造成宿主受感染生殖器官及邻近器官或身体其他器官的组织发生严重的病理损害,使患者产生明显而严重的临床表现。引起男性生殖器官急性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等病原体常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病奈瑟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杜克嗜血杆菌、白喉棒状杆菌(C.diphtheriae)、肺炎克雷伯菌等肠道菌群的某些菌种、单纯疱疹病毒、解脲支原体、生殖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梅毒螺旋体、腮腺炎病毒、阴道毛滴虫、埃及血吸虫、班氏丝虫、疥螨(scab mite)、蠕形螨等。
  2. 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 慢性感染是指男性生殖器官受到病原体感染后发生局部或全身慢性炎性病理损害与临床表现。患者常可具有缓慢发生与反复发作和进行性加重的疼痛、红肿、机能障碍、渗出等局部损害症状与体征,也可产生不规则发热、疼痛等全身不适症状与体征。引起慢性感染的病原体常具有毒力相对较弱、数量相对较少或生长繁殖速度缓慢等特点,机体产生的抗感染免疫应答也相对较弱,以致不能迅速有效地清除病原体。引起男性生殖器官慢性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来自人体正常菌群的条件致病性病原体及某些具有缓慢致病性质的病原体,包括表皮葡萄球菌、粪链球菌、生殖棒状杆菌、假结核棒状杆菌(C.pseudotuberculosi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普通变形杆菌、黏液奈瑟菌(N.mucosa)、灰色奈瑟菌(N.cinerea)、白假丝酵母菌、黄曲霉菌(Asperigillus flavus)、青霉属(Penicillium)的菌种、结核分枝杆菌、人乳头瘤病毒、絮状表皮癣菌、阴道毛滴虫、蠕形螨等。
  3. 无症状带菌状态感染 无症状带菌状态感染也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感染男性生殖器官但没有使宿主产生明显的病理损害与临床表现。病原体可在无症状带菌状态感染者的受感染器官或组织内生长繁殖,使宿主长期携带病原体,能够引起宿主局部组织或器官形成不同程度的病理损害,但不能引起宿主失代偿性的生理机能紊乱。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男性生殖器官感染的发生与发展及基本特点 1
第二节 男性生殖器官感染性疾病的特点 5
第三节 男性生殖器官炎性疾病的病原学特点 15
第四节 男科生殖器官感染性疾病治疗学的策略及其基本原则 18
第二章 男性生殖系统的胚胎发育与生理学功能 24
第一节 男性生殖系统的器官组成 24
第二节 男性外生殖器官的胚胎发育与生理学功能 25
第三节 男性内生殖器官的胚胎发育与生理学功能 31
第三章 前列腺生长与调控的分子生物学 49
第一节 生长因子信号及对前列腺生长的调节 49
第二节 细胞周期及对前列腺生长的调节 53
第三节 细胞凋亡及对前列腺生长的调节 58
第四节 细胞因子及对前列腺生长的调节 60
第五节 前列腺疾病的生物活性分子及调节作用和相互关系 66
第四章 男性生殖器官微生态学 77
第一节 微生态学与男性生殖器官微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77
第二节 男性生殖器官菌群的来源 82
第三节 男性生殖器官病原生物的种类与性质 85
第五章 细胞壁缺陷细菌 188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88
第二节 细菌L型的形成与培养 190
第三节 细菌L型的生物学特性 197
第四节 细菌L型的致病性 204
第五节 细菌L型感染的病原学诊断与治疗原则 207
第六章 微生物和寄生虫的致病性 216
第一节 微生物和寄生虫的致病性及其物质基础 216
第二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226
第三节 影响感染发生与发展的因素 232
第七章 细菌的耐药性及防制 236
第一节 细菌耐药性的类型及基本特点 236
第二节 细菌耐药性的物质基础 238
第三节 获得耐药性的形成与扩散 244
第四节 细菌耐药性变异的分子与生化机制 249
第五节 细菌耐药性的检测与判定 254
第六节 细菌耐药性的评估和预测 256
第七节 细菌耐药性的防制 260
第八章 抗菌药物与治疗学 267
第一节 抗菌药物与治疗学的基本概念 267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药理学 269
第三节 抗菌药物的选择与应用 307
第四节 机能康复治疗 316
第五节 疗效判断 321
第六节 复发与再感染 325
第九章 前列腺的药物透过性 328
第一节 前列腺药物透过性的概念及对前列腺炎治疗效果的影响 328
第二节 前列腺药物透过性研究概况 332
第三节 前列腺药物透过性的组织学基础 345
第四节 影响前列腺抗菌药物透过性的组织病理学因素 351
第十章 男性生殖器官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354
第一节 病原学检查与诊断的基本原理 354
第二节 男性生殖器官感染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356
第三节 病原体的形态学检查 358
第四节 病原体的人工培养基分离培养检查 359
第五节 病原体的组织细胞与动物分离培养检查 362
第六节 病原体的鉴定与药物敏感试验 363
第七节 病原体感染的免疫学检查 366
第八节 病原体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查 368
第十一章 男性生殖器官感染的预防 370
第一节 男性生殖器官感染预防的基本概念与策略 370
第二节 男性生殖器官感染的疾病前预防 373
第三节 男性生殖器官感染期间的预防 379
第四节 男性生殖器官感染的恢复期预防 382
第五节 男性生殖器官感染的康复后预防 383
第六节 益生菌及其应用 385
第十二章 阴囊炎 395
第一节 阴囊炎的分类 395
第二节 阴囊炎的病因 396
第三节 阴囊炎的诱因 397
第四节 阴囊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98
第五节 阴囊炎的治疗 401
第六节 阴囊炎的预防 402
第十三章 阴茎炎 404
第一节 阴茎炎的分类 404
第二节 阴茎炎的病因 407
第三节 阴茎炎的诱因 408
第四节 阴茎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09
第五节 阴茎炎的治疗 414
第六节 阴茎炎的预防 415
第十四章 男性尿道炎 417
第一节 男性尿道炎的分类 417
第二节 男性尿道炎的病因 419
第三节 男性尿道炎的诱因 420
第四节 男性尿道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22
第五节 男性尿道炎的治疗 427
第六节 男性尿道炎的预防 429
第十五章 前列腺炎 433
第一节 前列腺炎的基本特点 433
第二节 前列腺炎的流行病学与分类 435
第三节 前列腺炎的诊断学 456
第四节 亚临床前列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501
第五节 前列腺炎的治疗学 503
第六节 前列腺炎的预防 542
第十六章 精囊炎 552
第一节 精囊炎的分类 552
第二节 精囊炎的病因 554
第三节 精囊炎的诱因 555
第四节 精囊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556
第五节 精囊炎的治疗 558
第六节 精囊炎的预防 559
第十七章 输精管炎 561
第一节 输精管炎的分类 561
第二节 输精管炎的病因 562
第三节 输精管炎的诱因 564
第四节 输精管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565
第五节 输精管炎的治疗 568
第六节 输精管炎的预防 569
第十八章 附睾炎 571
第一节 附睾炎的分类 571
第二节 附睾炎的病因 573
第三节 附睾炎的诱因 575
第四节 附睾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576
第五节 附睾炎的治疗 579
第六节 附睾炎的预防 580
第十九章 睾丸炎 581
第一节 睾丸炎的分类 581
第二节 睾丸炎的病因 583
第三节 睾丸炎的诱因 584
第四节 睾丸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584
第五节 睾丸炎的治疗 587
第六节 睾丸炎的预防 589
参考文献 590
附录一 常用染料与试剂 595
附录二 常用培养基 599
附录三 常用检查方法其正常值 607
附录四 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判断参考值 614
彩插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