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海洋是人类获取优质蛋白的“蓝色粮仓”。然而,自20世纪以来,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生境破坏等原因,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问题,传统捕捞业和养殖业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要求。作为一种新型的海洋渔业生产方式,海洋牧场已成为转变渔业发展模式,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是我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本章将详细介绍海洋牧场的基本概念、主要分类、国内外发展历程与发展理念,形成对海洋牧场的基本认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一节 海洋牧场的概念
一、海洋牧场的定义
海洋牧场理念的起源历史悠久,据《尔雅》记载,在距今200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至汉代时期,我国渔民已开展“罧业”渔法,渔民“投树枝垒石块于海中诱集鱼类,然后聚而捕之”,这是我国渔民利用水中构造物诱集效应来开展渔业生产的最早记载。至明朝嘉靖年间,在我国广西沿海一带,出现了渔民在海中放置竹篱诱集捕鱼的作业形式。清代渔民开始通过在海中投放石块、废船、竹栅栏等物体,用以诱集鱼群捕捞,开展传统的“杂挠”“打红鱼梗”作业,展现了原始的人工鱼礁建设与海洋牧场生境营造理念(杨吝等,2005)。最早于17世纪,在日本高知县出现将山上的石块投入海中营造渔场的记录。随后在青森县又有投石增殖藻类和贝类的记载,此类渔场营造方法逐渐开始在日本全国推广。至19世纪时,日本已开始将废船、废车、木材、石块等较大型的构件投入海底营造鱼礁,出现了早期海洋牧场雏形。
传统上认为,现代意义的海洋牧场理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和日本(杨红生,2016)。早在50年代,日本已开始大规模利用人工鱼礁开展渔场建设与研究实践。美国于1968年提出了海洋牧场建造计划,并于1974年在加利福尼亚建成巨藻海洋牧场。1971年,日本*早提出了“海洋牧场系统”的构想,并在水产厅海洋审议会议文件中首次出现了“海洋牧场”(sea ranching)的定义,即“海洋牧场将成为未来渔业的基本技术体系,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可以从海洋生物资源中持续产生食物”。在此后一段时期内,日本对“海洋牧场”的定义仍处于较抽象的概念化阶段,海洋牧场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完善。1973年,日本水产会在冲绳国际海洋博览会上着重强调了“海洋牧场是一种在人为管理下维护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全新生产形式”。1976年,在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Japan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JAMSTEC)的海洋牧场技术评定调查报告书中,将海洋牧场定义为“将水产业作为粮食产业和海洋环境保护产业,以系统的科学理论与技术实践为支撑,在制度化管理体制下形成的未来产业系统模式”;至1980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农林水产技术会议在论证“海洋牧场化计划”时,将海洋牧场定义进一步扩展为“将苗种生产、渔场建造、苗种放流、养成管理、收获管理、环境控制、病害防治措施等广泛的技术要素有机组合的管理型渔业”,是“栽培渔业高度发展阶段的形态”(刘卓和杨纪明,1995)。纵观这一时期日本有关海洋牧场的定义可以发现,绝大部分文献报道将海洋牧场等同于增殖放流或资源增殖。近年来,日本开始关注基于“鱼类全生活史”的海洋牧场构建理念与相关技术研究,更加注重自然生境的修复以及对渔业资源的精准增殖与保护。韩国对海洋牧场的定义与日本有一定不同,在其《养殖渔业育成法》中,将海洋牧场定义为“在一定海域内,综合设置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设施、人工繁育和采捕的场所”。在欧美地区,1980年Thorpe提出了海洋牧场(ocean ranching)的概念,认为海洋牧场是一种渔业方式,即幼鱼增殖放流后,在不受保护、不被看管的自然环境中,依靠天然饵料生长,待达到市场需求规格后进行捕获。1996年,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召开的海洋牧场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代表进一步阐述了“海洋牧场”的概念,并将“资源增殖”或“增殖放流”视为“海洋牧场”,同时评价了“海洋牧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得到了欧美各国学者的广泛认同(陈丕茂等,2019;王凤霞和张珊,2018)。2016年出版的《海洋科学百科全书》对“海洋牧场”概念做了更为精简的定义,即海洋牧场通常是指资源增殖(ocean ranching is most often referred to as stock enhancement),其含义与资源增殖几乎相等,海洋牧场的具体建设方式主要包括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总体来看,由于所处世代不同,各国的国情不同,甚至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开发利用程度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也不相同,关于海洋牧场的具体概念也难以统一,因而,目前在国际学界尚未有明确公认的海洋牧场定义。
我国对于海洋牧场的定义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早在1978年,曾呈奎在中国水产学会恢复大会和科学讨论会上作了《我国海洋专属经济区实现水产生产农牧化》的报告,将海洋农牧化(farming and ranching of the sea)定义为“通过人为的干涉改造海洋环境,以创造经济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良好环境条件,同时,也对生物本身进行必要改造,以提高它们的质量和产量”。在随后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毛汉礼、王树渤、冯顺楼、徐绍斌等相继提出了与海洋牧场相似的理念和定义。在1994年出版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业卷》中,将海洋牧场定义为“针对选定的开发海域和经济生物,以丰富资源为目的,采用渔场环境工程手段、资源生物的生产控制手段以及有关的生产支持保障技术而建立起来的水产资源生物生产管理综合技术体系”(涂逢俊,1994)。2002年出版的《海洋生物学辞典》中将海洋牧场定义为:在一个特定海域里,为了有计划地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设置的人工渔场(黄宗国和林金美,2002)。2017年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海洋牧场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其中将海洋牧场定义为基于海洋生态学原理,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在一定海域内营造健康的生态系统,科学养护和管理生物资源而形成的人工渔场。2017年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组织编著的《中国海洋牧场发展战略研究》一书中,将海洋牧场定义为“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原理,在特定海域经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增殖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渔业模式”,这一定义已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海洋牧场分类》(SC/T 9111—2017)予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7;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17)。2019年3月31日,在浙江舟山召开的第230期“双清论坛”上,与会代表围绕“海洋牧场环境演化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生境营造与增殖的技术促进机制、生态过程及其资源养护和增殖效应、监测预警信息技术、风险防控与综合管理”等议题,对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研究热点、研究趋势等进行了认真分析,针对海洋牧场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以生态系统保护为主基调对海洋牧场进行了新的定义,即“海洋牧场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运用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模式,通过生境修复和人工增殖,在适宜海域构建的兼具环境保护、资源养护和渔业持续产出功能的生态系统”,从而明确了我国海洋牧场的基本定义和概念。
二、海洋牧场的内涵
各国学者基于海洋牧场的不同理念,对其内涵做出了多种解释。日本学者市村武美认为,广义的“海洋牧场”包括“养殖式”和“增殖式”两种生产方式。北田修一则将“栽培渔业”或“海洋牧场”理解为“有计划地放流苗种,对生长场所加以适当管理使之在自然环境下定居,靠自然的力量发育形成资源”(王凤霞和张珊,2018)。自20世纪90年代起,欧美国家以及FAO普遍将“渔业资源增殖”(marine stock enhancement)等同于“海洋牧场”(marine ranching),使海洋牧场的主要内涵包括了增殖种的放流、生长与捕获。
我国学者在较早时期就提出了基于增殖放流的海洋牧场理念,并对海洋牧场的内涵发展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早在1947年,朱树屏就首次提出了“水即是鱼的牧场”的概念,倡导 “种鱼”“种水”,将在水中种鱼(人工孵育)等同于鱼类牧场。1963年,朱树屏又进一步提出了“海洋农牧化”概念,认为水产的本质就是水里的农业,“海洋、湖泊就是鱼虾等水生动物生活的牧场”(朱树屏,2007b)。1965年,曾呈奎明确提出了“海洋生产农牧化”概念,将其内涵概括为“通过人为干涉改造海洋环境,以创造经济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良好环境条件,同时也对生物本身进行必要的改造,以提高它们的产量和质量”,认为海洋生产同陆地上的“农牧化”一样,包括了两个内容,即通过“滩涂、礁盘式生产,浮筏式生产,网笼式生产,池塘式生产等”方式方法实现“农业化”,以及通过“放养”或“放牧”等放养式生产方式,利用自然海域的生产力,实现“牧业化”(曾呈奎,1979)。随后,冯顺楼在1983年提出了“建设人工鱼礁,开创我国海洋渔业新局面”的建议,通过为鱼类提供栖息场所、上升流对海底营养物的带动作用,以及改变鱼类结构等可以有效实现渔业资源的增殖,相当于农业生产上的选种、育种、播种,从而将人工鱼礁建设引入了海洋牧场的内涵。1989年,冯顺楼进一步提出了要以人工鱼礁为基础,结合人工藻场、人工鱼苗放流,建设我国的海洋牧场。自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学者开始从系统构建角度不断深化海洋牧场的概念,逐渐将增殖放流、生境营造、繁育驯化和环境监测等理念综合融入海洋牧场的内涵。例如,陈永茂等(2000)提出,海洋牧场是指为增加海洋渔业资源,而采用增殖放流和移植放流的方法将人工培育和人工驯化的生物种苗放流入海,以天然饵料为食物,并营造适于鱼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措施(如投放人工鱼礁、建设涌生流构造物),利用声学或光学等手段结合鱼类等自身生物学特征对鱼群进行控制,通过对环境的监测和科学的管理,以达到增加海洋渔业资源和改善海洋渔业结构的一种系统工程和渔业增殖模式。随后,有学者进一步从人为管理及技术应用角度对海洋牧场的内涵不断补充完善。例如,阙华勇等(2016)提出,要建立生态化、良种化、工程化、高质化的渔业生产与管理模式,实现“海陆统筹、三产贯通”的海洋渔业新业态。近年来,有学者进一步提出了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概念,指出现代化海洋牧场(图1-1)是一种基于生态系统,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管理,最终实现生态健康、资源丰富、产品安全的一种现代海洋渔业生产方式(陈勇,2020),进一步丰富与阐述了海洋牧场的内涵。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杨红生等(2019)认为,现阶段海洋牧场的内涵可以基本概述为:基于生态学原理,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运用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模式,通过生境修复和人工增殖,在适宜海域构建的兼具环境保护、资源养护和渔业持续产出功能的生态系统。这一内涵主要体现了以下6个要素:①以增加渔业资源量为目的,表明海洋牧场建设是追求效益的经济活动,资源量变化反映海洋牧场建设成效,强调监测评估的重要性;②明确的边界和权属,该要素是投资建设海洋牧场、进行管理并获得收益的法律基础,如果边界和权属不明,就会陷入“公地的悲剧”,投资、管理和收益都无法保证;③苗种主要来源于人工育苗或野生苗种驯化,区别于完全采捕野生渔业资源的海洋捕捞业;④通过放流或移植进入自然海域,区别于在人工设施形成的有限空间内进行生产的海水养殖业;⑤饵料以天然饵料为主,区别于完全依赖人工投饵的海水养殖业;⑥对资源实施科学管理,区别于单纯增殖放流、投放人工鱼礁等较初级的资源增殖活动(杨红生,2016)。
第二节 海洋牧场分类
一、海洋牧场的分类原则
截至目前,世界上尚未有针对海洋牧场的统一分类原则或划分方法,国外对于海洋牧场的分类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各国均从各自实际建设需求角度出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