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领域专家学者余世存精心创作,《中国诗词大会》御用画家林帝浣、金菠萝奖插画师张乐家倾情执笔。
★囊括春节、元宵、清明等 16 个重要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全面详尽。从历史故事、文化传承、风俗礼节、生活方式等方面,依据独特的传统文化逻辑来学习中国传统节日,以太阳和月亮为线,引导孩子在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变化同时,感受到一年四季的时节变迁和中国古人的生活智慧。
★涵盖大量必学知识,特别是其中历史、地理、语文的学科内容,在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同时,也有利于应试课程的学习。
★每个节日都包括时间节气、节日来源、习俗、古今演变、名篇典故和大语文拓展,内容兼具科学性、系统性、时代性、趣味性和活动性,循序渐进地带孩子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20+与节日相关的经典名篇名著,搭配译文、解析和诗意图,带孩子在古文名篇中感受传统节日的韵味的同时,有助于培养文学素养,提高写作水平。
★随书赠送节日诗词楷书字帖,读写结合,寓教于乐;更有“春夏秋冬”精美带绳书签,方便阅读,值得典藏。
属于我们的中国节日
你知道我们经常过的传统节日是怎么来的吗?
有的节日,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比如,春秋时期的晋国大臣介子推忠于君主,却死于一场烧山大火,百姓因此在每年的阳历4月初过寒食节,纪念他忠诚而高洁的品性。再比如,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以身殉国,百姓因此在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宣扬他忠贞而高尚的精神。
有的节日,是为了传达心愿。比如,古代百姓希望过上团圆美满的生活,所以在阴历八月十五庆祝中秋节,共赏圆月美景。再比如,古时候人们在秋收后要感谢上天的恩赐,因此在阴历九月初九过重阳节,登高祭祀天神。
有的节日,是为了纪念或感恩。比如,百姓怀念逝去的先人,因此在阴历七月十五过“鬼节”——中元节,祭拜祖先,诉说思念。再比如,古代百姓认为灶王爷每到年末都要上天庭做汇报,所以要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过小年,为他举行祭拜仪式,请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无论过哪一种节日,古人都相当认真,在过节前要做细致周全的准备,过节时也有一系列仪式的讲究。那么,古人究竟为什么过节?他们如何安排节日的时间?传统节日又体现了怎样的生存智慧呢?
传统节日与日月
常言道“万物生长靠太阳”,天地间各类植物、动物,以及人类自身的生活、情绪和体能都受到太阳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春夏秋冬的太阳各有不同,实实在在影响着每个人的身心感受和生活出行。至于月亮,有道是“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变化影响着地球的海洋潮汐,并且影响着人类的精神和行为。
中国文化称太阳是“阳”,月亮是“阴”,用“阴阳”二字概括地球和日月之间的关系。《周易》里说:“日中则昃(zè,太阳偏西),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意思是太阳到了正午就开始向西下沉,月亮一旦圆满就开始逐渐亏缺,天地万物有盈满也有亏虚,随着时间变化而消亡或生长,又何况人呢?
古人根据太阳、月亮和地球的关系创立了历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阳历和阴历。古人用这两种历法计算时间,同时用过节的方式来表达对时间的尊重。阳历中有四时八节(四季中的八个节气),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它们既是节日,也是节气。阴历节日主要有春节(旧称元旦)、元宵、中秋、腊八、除夕等,人们多在这类节日中祭拜月亮。两类节日相比较,我们会发现,古人对阴历节日的庆祝方式更为隆重。
传统节日与五行、干支
太阳系中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同样跟地球有着重要的关系,它们代表古人所说的“五行”。五大行星加上日、月,又并称“七曜”。除了阴历和阳历,古人还创建了干支历,也就是利用十天干、十二地支命名日期的历法。
古人把干支和五行相对应,对一些节日做出了时间上的安排。百姓一般在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所以在春、秋两季过“社日”,当时人们相信,土地神掌管农田的收获,所以人们要在社日为土地神举行祭拜仪式,祈祷或感恩神仙的保佑。春天的社日是“春社”,秋天的社日则是“秋社”,两个节日的时间安排与干支、五行有所关联。在古人看来,社日和土地、土地神相关,因此属于五行的第五位“土”。十天干与五行相对应,第五位是“戊”,因此以“戊”命名的日子都属土。土、戊、五三者相关联,古人便把两个社日分别安排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与此类似,上巳节跟光明、温暖有关,古人就把这个节日定在五行属火的巳日。
传统节日与文化、神话
《左传》提到“经纬天地曰文”,意思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称得上有文化。古人创造出传统节日,使个人生活与天地日月相连,这正是一种“经天纬地”的文化。
荀子说“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意思是君子认为礼节仪式是文化,但在百姓看来是神灵存在的象征。古代百姓传诵着有关神灵、历史人物的故事,逐渐形成了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人们又把这些故事与时间相关联,创造了一系列节日。民间在每年的阴历三月初三纪念黄帝的诞辰,在夏至日要祭拜炎帝,到了七夕则有牛郎织女的一段佳话。一代代百姓继承并完善传说故事,于是这类节日逐渐有了神秘、神圣的色彩。
传统节日中的智慧
古人对时间的观察、对环境的研究极为细致,并且把种种思考融入传统节日之中,这体现了他们非凡的生存智慧。
成语“青黄不接”,意思是庄稼还没有成熟,而存粮已经吃完。每到这个时候,古人都要过清明节,给先人上坟,跟逝者对话,由此获得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论语》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就是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祖先,就能使民心归于淳厚。古人过清明节,就是出于这样的原因。
阴历五月的阳光最为毒辣,人们容易感到头脑昏沉。在这个时候,百姓讲究以水克火,用戏水、赛龙舟等风俗活动对抗高温天气。
到了阴历七月,上有烈日高照,下有河水泛滥,田地容易遭遇干旱或洪涝灾害。用《周易》的话来讲,这就是“火水未济”。如果此时风调雨顺,无灾无害,百姓就能过上瓜果飘香、粮食丰收的好日子。但是,贪婪的外敌也会在此时出动,设法抢夺这份收获。这么一来,人们就要保卫家园,应对战事。对百姓来说,这些天灾和人祸十分可怕,所以人们安排了有乞桥、乞巧之意的七夕节,祈祷人与人之间有沟通的桥梁,盼望亲人平安。
我们的传统节日不仅是百姓沟通日月天地的尝试,也是百姓揭示大自然奇妙的运行规律的智慧体现。
春节
元宵
春社
上巳 寒食 清明
端午
夏至
七夕
中元
中秋
重阳
冬至
腊八
小年
大年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