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一个多么伟大的名字。可谁能想到,这个伟大的名字竟然是少年李四光灵机一动的产物。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他独自一人去湖北武昌报考新式学堂。在填写报名表时,他一不小心犯了个错误,在“姓名”一栏中填上了自己的年龄“十四”,而再买一张报名表是要花钱的,小仲揆舍不得,于是他干脆给自己改起了名字:将“十”改成了“李”。可叫“李四”也太难听了!这时,他一抬头,看到学堂的匾额上写着“光被四表”四个大字,便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添了一个“光”字。“李四光”这个之后享誉中外的名字,就在小仲揆改改凑凑中诞生了。
连多买一张报名表都舍不得的小李四光,出生于湖北黄冈的一个贫寒家庭,从小就跟着大人一起干活,挑水、砍柴、舂米,他样样都得做,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也没有足够的钱念书。然而,小李四光特别爱动脑筋,总爱问为什么。
有一天,小李四光和小伙伴们在村口玩躲猫猫的游戏。村口是一大片平坦的空地,只在中间立着一块大石头。小李四光躲在大石头后面,脑中充满了疑问:这片平坦的空地上,为什么会孤零零地立着一块大石头呢?这块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哈哈,被我抓到啦!”小伙伴们不费吹灰之力便找到了小李四光。小李四光却一把反拽住小伙伴,问道:“你知道这块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吗?”小伙伴们听了,都感到莫名其妙。这块大石头大概从他们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时候就立在这里了吧,谁知道它是从哪儿来的!可小李四光不甘心,他去问老师,老师也说不清。他又去问父亲,父亲虽然是个私塾先生,可肚子里的那点“墨水”早就被小李四光的“十万个为什么”给掏空了。于是,1903年,父亲决定,让小李四光走出去,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接受教育。就这样,小李四光去了武昌求学。
从此,家乡的那块大石头就一直立在李四光的心里。直到长大后留学英国,学习了地质学,他才解开这块大石头背后的秘密。
心心念念大石头
李四光在英国求学时,“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几乎是当时国际地质学界公认的定论,这让他不禁想起家乡那块突兀的大石头。后来,他在太行山区发现一些奇怪的石头,它们很像冰川条痕石。这些细节上的联想让李四光开始对这个定论产生怀疑。于是,他跑遍祖国的山川大地,极力寻找冰川遗迹,终于在长江流域发现了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他还考察了庐山、黄山等地,后来干脆把家搬到了庐山上,全身心投入到冰川研究中。
李四光还专门回了一趟家乡,仔细研究起那块让他念念不忘的大石头来。经过一番考察,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那一带被冰川带过来的,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千米甚至几千千米。
从老家回来后,李四光在庐山脚下建了一个冰川陈列馆,起名为“白石陈列馆”(后被国民党炸毁),把他从各地找到的冰川石陈列在了里面。李四光渐渐成了一个“石痴”。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李四光用大量的证据推翻了“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定论,震惊了全世界,他的这一发现被称为“一个天翻地覆的发现”。
孜孜以求大油田
李四光不仅推翻了“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定论,还摘掉了中国“贫油国家”的帽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所需要的石油大部分依靠进口,这让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着急。1953年,李四光被毛泽东主席请到了中南海菊香书屋。
毛主席用恳切的目光望着李四光,问:“外国的学者和我国的某些学者,多少年来,几乎一致认定我国是个贫油国。他们说只有海相地层才有具备工业开采价值的油田,而我国大部分地方是陆相地层……”
“主席,问题不在于‘陆相’还是‘海相’,而在于有没有储油的条件,在于对地质构造规律的认识。”早在1932年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的李四光,此刻自信满满地回答着毛主席的询问,“在我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是相当丰富的。松辽平原、包括渤海湾在内的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北部湾,还有黄河、东海和南海,都蕴藏着石油。”
听到这里,毛主席欣慰地笑了,当即做出了开展石油普查勘探的战略决策。 两年后的1955年,地质部组织了由1200多人组成的石油勘探队,开赴全国各地,在李四光圈定的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进行石油勘探。经过四年的努力,1959年9月26日,在东北地区松辽盆地的“松基三井”站,黑色的石油在钻机下喷薄而出!这是李四光和地质勘探队员献给国庆十周年的大礼,松基三井所在的油田也被命名为“大庆油田”。
1964年,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李四光再一次见到了毛主席。这一回,毛主席很放松,还和李四光开起了玩笑:“李四光,你的太极拳打得不错啊。”
老实的李四光没有领会毛主席的意思,不好意思地说:“哪里哪里,我刚刚学的,还打得很不熟练。”
“哈哈哈……”毛主席忍不住开怀大笑起来,“我说的是你那个地质力学的太极拳啊!”
李四光这才反应过来,也和毛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