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魏入秦
商鞅(yang)本名公孙鞅,是战国时的卫国人,也称卫鞅。
公孙鞅年轻时特别喜欢法家学说,主张以法治国。起初,他在魏国国相公叔痤(cuo)手下做事,得到公叔痤的赏识,公叔痤打算把他推荐给魏惠王。不巧的是,公叔痤突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
魏惠王来看望公孙痤时,问道:“如果先生有什么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呢?”
公叔痤回答:“我手下的公孙鞅是个奇才。他虽然年轻,但足以承担重任。如果大王重用他,魏国将来一定会发展得很好。”
见魏惠王沉默不语,公叔痤又说:“大王如果不用公孙鞅,一定要杀了他,不要让他走出魏国。如果他去辅佐别的国家的君王,魏国可能就要遭殃了。”
魏惠王答应下来,离开了。
随后,公叔痤叫来公孙鞅,对他说:“刚才大王向我询问谁能够出任国相,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似乎不会同意我的建议,于是我又劝大王杀了你,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我做人一向是先君后臣,所以先为国君考虑,建议他杀你,现在又把详情告诉你,是希望你有条生路。你赶紧逃走吧!”
谁知公孙鞅一点儿也不着急,不慌不忙地说道:“大王既然不听从您的建议重用我,又怎会听您的话杀我呢?您放心吧!我现在安全着呢!”结果真让公孙鞅说着了。他没有逃跑,而魏惠王也没有杀他。
公孙鞅在魏国得不到重用,又听说秦孝公想重振秦国,正在到处寻访有才能的人,于是离开魏国,去了秦国。
公孙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向秦孝公阐述了富国强兵的计策。秦孝公听了非常高兴,于是与公孙鞅共同商讨国家大事。
主持变法
公孙鞅认为要实现秦国“富国强兵”的理想,就要改变秦国现有的法律制度。因为现有的法律制度维护的是贵族的利益,贵族现在贪图享乐,没有斗志,就只能制定新的法律激励百姓建功立业。
变法会损害秦国贵族的利益,贵族们当然不高兴,纷纷阻挠变法。
到底要不要变法?秦孝公犹豫不决。
公孙鞅说:“如果犹豫不决,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的。变法是超常的行为,受世俗非议也是正常的,有独立见解的人通常都会被普通人嘲笑。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制;只要能有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
秦孝公终于下定变法的决心,说:“说得好!”
尽管仍有不少大臣认为变法不好,但是公孙鞅都进行了有力地反驳。秦孝公力排众议,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相当于早期的丞相,负责订立变法的政令。
公元前359年,公孙鞅主持变法的第一个法令出台了,叫作《垦草令》,拉开了变法的序幕。
新的法令鼓励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贵族也加入到农业生产中;遇到坏人而不向官方告发的人要受腰斩的刑罚,如果告发了就同斩敌首级一样可计军功;普通百姓立了军功按标准升爵受赏,王族中没有军功的人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册;因私事斗殴的人按情节轻重分别处以轻重不等的刑罚……
P2-5
展开